阅读历史
换源:

第3章

作品:漂移的恋爱|作者:没事找事|分类:精品小说|更新:2025-05-18 21:04:37|下载:漂移的恋爱TXT下载
  呃矗┩馊俗呗ヌ萦茫擅考颐炕в侄枷m思夷芮3鱿哒彰髯约海舜硕既绱讼耄阅切┯械绲频穆サ谰图伲坏埔簧虾#纱艘部杉虾h说男奶o抵魅渭易∑呗ィ让雷叩剿穆サ氖焙颍谙虢抵魅渭颐藕蟾盟敌┦裁椿埃蝗灰桓龊谟巴t谘矍埃让蓝阒患埃还故桥隽艘幌拢砣淼模馊獾模诺眉饨辛艘簧邢敢豢矗诎抵性词歉銎甙耸甑睦咸侣ヌ荨d抢咸伦约嚎床磺澹沧派侠吹娜耍驼驹谀牵热斯笞约涸傧氯ァs让老衷谙肫鹄椿褂行┖笈拢醯靡院笠枪ぷ鞒杉抑嗫隙u换崃粼谏虾5模彩视Σ涣苏庵指≡甑目旖谧嗪托〖易悠亩际懈小?br/>

  汽车到北京东路停下来时,尤美一看手表还只是两点半,离约定的时间还有半个小时。下了车后,隐约地看见了那家茶吧,装饰确实很古雅。尤美本想直接走到门口进去,但心想他未必先到,自己在那干等有掉价的感觉。眼看对面路上正好有个挺热闹的商厦,女人在任何时候都有逛街的兴趣,现在正好,尤美走进了商场,这商场里的东西还是贵得很,里面人不少,尤其是女孩子,仿佛熟肉铺前虽然买者可能很少但谗嘴的乞丐却不会少,而且她们的眼睛中流露的是同一艳羡。像尤美这样的女学生,口袋里的钱比乞丐其实也多不了多少,尤其现在的上海乞丐,钱多得晚上都下馆子。尤美没有其它的女生那么俗,专往商厦的金器店走,她在头饰专柜前看中了一个镶有一连串小钻石的发卡,很有买的欲望,但是一看价格,差点一个踉跄,三千多元,心想只有吴晓坤这样的女孩子才能买得起,心里的冲动又像夏天河道中泛起的气泡一样,看着冒上来又没了。尤美一看手表中的时间指在了三点整上,赶紧出了商厦直往〃杏花烟雨〃的茶楼走去。

  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檀香,配合着古雅的建筑,尤美还以为进了庙宇,后来又飘来一阵茶香,说不清是碧螺春的味道还是故乡的龙井味道。服务生问尤美:〃小姐,请问您有预定么。〃尤美说:〃有,10号的先生来了么。〃服务生说:〃噢,您是汤总的客人呀。他已经在这等了一个小时了。来,请跟我来。〃尤美顿时觉得过意不去,想不到,他已经来了一小时了,自己却还去逛了商厦,不过又觉得他应该——因为是汤总在求自己,又不是自己要巴结汤总,并且自己原先根本就没拍广告的念头。走上楼梯,径直走到了一个内建的阁楼前,上面的木制门上刻着的一副字映入眼帘,是〃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尤美心想这不是晏殊《浣溪沙》词里的句子么?虽然原先的句子是词,可用在这里倒也很适合,想不到这个茶楼老板的品位确实如汤总说的不错。在10号的房间里,烟雾弥漫,一看就知道汤铭新在里面干等了好长时间,抽了不少香烟。汤总在烟雾那头说:〃哎呀,我们的尤美公主,你终于来了,我都在这等半天了。〃在这里我们这个字眼仿佛是用来区别于独有的意思,而又显得亲近。尤美有着几乎所有女生在香烟烟幕前捂鼻的下意识,一边应着他的话说:〃嗯,汤总我晚来了。〃汤铭新发觉这烟雾浓过了门口的咖啡,吩咐服务员打开换气扇。不知从哪学来的经验,又吩咐点根小蜡烛,这样可以更快速地除烟。汤铭新马上唤尤美坐下,这两边的椅子是秋千式倒悬着的,尤美坐下后,直为汤铭新担心,这一米八的个子,会不会把这秋千椅子坐塌。这时,服务生拿来了小蜡烛,这蜡烛是个小兔的形状,挺可爱,尤美瞅着好玩,服务生问:〃小姐,请问您要来些什么?〃汤铭新这时也说:〃对,尤美,你自己爱喝什么吃什么你尽管说。〃尤美说:〃好吧,你给我来杯柠檬茶吧。〃汤铭新另外看着尤美对服务生说:〃你再上些这里的特色小点心来吧。〃说完顺手把手里的烟头掐了。

  第一部分: 第5节:蝙蝠是蝙蝠不是人

  窗外是个内设的小池塘,池塘里隐约见着一些红色的小金鱼在游弋。窗玻璃是倾斜的,上面流下人工的雨帘,背景音乐很轻柔,隐约听出是《春江花月夜》的曲子,喜欢古筝的王悦悦常在宿舍弹这首曲子,尤美熟悉得耳朵里都快长耳塞了,但是以前从没能像今天一样从那曲子里听出高雅的感觉来,想来这些古筝曲子很符合这边的氛围。汤总问尤美说:〃这边环境还可以吧,文化味比较浓郁些。刚才你进来时不知有没有见着一副对联,那是我建议这边的老板放上的,这个茶楼是我的一个厦门朋友开的。〃尤美说:〃看见了,那对联选得确实不错。汤总想不到你以前也是我们中文系的,我想你当时一定也是成绩不错的好学生吧。〃女学生就是女学生,没出校门的人说话总是本行,关心的还是成绩。汤总想不到尤美挺喜欢那对联,还关心起自己以前的状况来,说:〃哪里哪里,那时在学校里只是喜欢组织一些活动,学习一般,活动能力还是可以的,呵呵。〃说完服务员把点心和茶水递了过来,问有没有其它要求,汤总说有事再叫他,服务生礼貌地出去了。汤总端起茶杯,同时也让尤美尝尝那茶水的味道,顺手又用工具夹了一块糕点放在尤美面前。尤美淑女地吸了一口茶,见汤总夹来了糕点,不好意思地说:〃谢谢汤总。〃汤铭新听尤美称呼自己汤总,对尤美说:〃哪里,以后不要这样称呼我,你直接叫我阿新吧。〃本来汤铭新打算让尤美唤他〃铭新〃的,但是觉得好像直接得让人受不了,没说出口。尤美脸红着说:〃这样不好吧。〃汤总灵机一动说:〃没事,我们福建老家对熟人的称呼总要加个阿的,这也是客家人的习惯。〃尤美听着说:〃噢,你是客家人呀?你的名字读起来比较顺口,是谁给你起的呢,是不是有一些内涵呢?〃不说名字还好,一说名字劲就来了,对尤美说:〃这个名字呀,是我小时候爷爷给我起的,我爷爷以前是厦门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他给我起的名字是出自《大学》篇中的一句话:'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爷爷给我起这个名字是希望我能严格要求自己,天天能有长进。〃

  尤美听完说:〃你爷爷真有学问,他是个学者吧。〃

  汤铭新说:〃想不到美貌的小姐,眼光也很独到,你说对了,他是个研究宋诗确切地说是江西诗派的学者,不过已经退休好多年了。对了,你对学问也感兴趣?〃

  尤美似乎忘了和汤总谈签约的事,暗自佩服起汤铭新的爷爷来,说他爷爷真厉害。汤铭新听见尤美表扬的话,似乎比他爷爷听了还高兴,忙说哪里哪里,直叹自己没承衣钵。汤铭新接着说:〃当初我来复旦中文系读的是现当代文学的专业,我爷爷知道后很恼火,他们那一辈国学底子相当深厚,非常不屑于这门现当代的学科,以为都是古典进不了,西洋又打不通的人才会去守着一百年历史还不满的现当代。小时候我记得爷爷在厦门大学也是非常看不惯那帮现当代的年轻教师,认为他们是不学无术,那帮年轻的教师也仿佛有自知之名,在厦大遇见他,都赶紧绕着走。〃尤美掩嘴而笑,汤接着说:〃我爷爷是个很有名士风度的人。〃尤美听完这番言辞,对汤总更是刮目相看了,好像他爷爷的言论几十年后还能为自己的孙子高谈阔论作出贡献一般。不过尤美也不得不暗地佩服汤老爷子的话,它多少切中了现当代文学的软肋。尤美接着问:〃那么你觉得现在研究现当代的学者中,你比较欣赏哪些人呢?〃汤铭新虽然已经离开学校快十几年了,但是说起老本行还是很有感觉,仿佛虽然离了婚的两口子,有时还能维持藕断丝连身体,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汤铭新的话匣子像是腹泻的人,主观上控制不住,客观上也已水到渠成,一下就打开了。

  汤铭新说:〃其实我没什么喜欢的学者,讨厌的倒不少。〃后来汤铭新一想讨厌这个词难免让尤美误会是自己妒忌,所以接着说:〃其实也不全是讨厌,是那种看不惯。比如'二李',就是朔方大学的李以荐和沪江大学的李红海,你听说过这些人吧?〃汤铭新生怕这些人知名度还不够,尤美不熟悉,所以补上了那句话。

  尤美说:〃嗯,好像听说过。〃

  汤铭新接着说:〃李以荐的老本行是搞儿童文学的,不是我看不起儿童文学,好比奶嘴,要是小孩衔着到是道好看的,一个老头也抢着衔在嘴里,难免被人认为弱智了。所以这样的人其实都是才力不济的人。而这个李以荐的可恨处就在打牌子。〃

  尤美说:〃打牌子?〃心想打牌倒是听过,打牌子不知又是什么意思。

  汤铭新说:〃就是……这么跟你说吧,你看过伊索寓言么,里面说的蝙蝠就是那种打牌子的人。〃心想说错了,蝙蝠是蝙蝠,绝不是人,连忙纠正:〃蝙蝠就是常打牌子,迷惑别人的。你想,蝙蝠在飞行的鸟前它总会充当有脚会走的兽,以显示自己脚踏实地,在真正会爬行的兽面前,它又充当起鸟来,以显示自己会飞而高人一等。〃突然汤又灵机一动,想到了个相似东西:〃这其实和美女作家的道理是一样的,往往那些女人,在作家面前说自己是美女,以显示自己的自然灾害没有作家那么深重。而在真正的美女面前展示自己作家的身份,以显示自己是有思想有见地的女人,实际上她们在哪边都是晃荡的半桶水,既算不得美女又算不得作家。〃尤美听得差点把点心吃呛了,笑和咳搀和着。

  第一部分: 第6节:被气得吐出三两血

  汤铭新看尤美被自己的话逗乐了,继续说:〃那个李以荐就是这样的人,我觉得他完全可以成为专业'序作家'了,劣质的序言写得快比仅有的几本代表作都多了。比如上海有个叫《拨苗》的杂志,这个杂志也真是的,起这个'拨苗'的名字,别人不仔细看准读成拔苗。这杂志就常请李以荐出场抬轿,身份准就是'朔大驳倒',这位名副其实的'朔大驳倒'打着朔方大学牌子的行为,似乎也暗示着朔大学者的水平都跟他一样的浅薄。仿佛中国文学没了他就会像铁达尼撞冰山一样沉没。而他又在朔大这些学院派面前装出一副和社会联系紧密、关心社会的热心样子。这些热衷于搞社会活动的人,其实都是学问做不好的人。你说他两面显摆,像不像蝙蝠。我在想是不是朔大地位下降的原因跟这些浮躁的伪学者有直接的关系,博导们的声誉都是让他这样的人给'驳倒'的。

  尤美从没听过这么有意思的言论,好像复旦老师四年课上的观点凑一起,都没坐在面前的汤总新奇,正怀疑是不是旁观者清的真理也适用文坛,同时也觉得人家李以荐也是混口饭吃,不容易,用不着对付蟑螂一样赶尽杀绝,心里反倒为那个李以荐感到可怜起来。汤总觉得尤美听了自己的话,似乎比她嘴里吃点心还津津有味,劲头更大了,继续扒另一位姓李的皮。这位李先生,要是知道同一城市的茶楼,有人揭他的短,准会两耳发烫,其颜色绝不亚于红烧猪耳。

  汤铭新说起李红海来,比说那位博导更不留情面:〃这个人的名字一看就是出生在'文革'的时代,好像他的父母曾打算把他培养成一个拿红缨枪砸'四旧'带红袖章出没于红色海洋的人,不料他父母的愿望落空,'文革'突然结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