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妈妈:朝鲜女子李氏
称李氏为朱棣生母不少人很相信,认为证据很充分。
《南京太常寺志》有这样的文字:〃孝陵祀太祖高皇帝、高皇后马氏。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左二位皇妃,生楚王、鲁王、代王、郢王、齐王、蜀王、谷王、唐王、伊王、潭王;左三位皇贵妃,生湘献王、肃王、韩王、沈王;左四位皇贵人,生辽王;左五位皇人,生宁王、安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
太常寺为皇家机构,《南京太常寺志》自然算是皇家文字,其记载应该有很高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明人沈玄华在《敬礼南都奉先殿纪事十四韵》中有:〃高后配在天,御幄神所栖。众妃位东序,一妃独在西。成祖重所生,嫔德莫敢齐。〃因此,包括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在内,都深信朱棣的生母为〃碽妃〃李氏。
碽妃,为高丽(现在的朝鲜)选送给朱元璋的女子。此说法见民国学者陈作霖《养和轩随笔》:〃予幼时游城南大报恩寺,见正门内,大殿封闭不开。问诸父老,云:〃此成祖生母碽妃殿也。妃本高丽人,生燕王,高后(马皇后)养为己子。遂赐(碽妃)死,有铁裙之刑,故永乐间建寺塔以报母恩。〃与史志所载皆不合,疑为谰言。后阅朱竹坨跋《南京太常寺志》,云:〃长陵系碽妃所生〃。复见谈迁《枣林杂俎》,述:〃孝慈高皇后无子,即懿文太子(朱标)及秦、晋二王,亦李淑妃产也。乃仅齐东之语,不尽无稽也。〃〃
朱元璋处死李氏,是因为朱棣。当时李氏尚未到预产期,朱棣便急急出生了,是个早产儿。朱元璋遂怀疑李氏与人私通,给自己戴了绿帽子,龙颜大怒,赐碽妃〃铁裙〃之刑。这样,碽妃活活给折磨死了。
朱棣知道自己的生身之事,在皇袍加身后,于永乐十年,即公元1412年在南京重建大报恩寺塔,以报答生母碽妃。但这些记载都是后人所写,真实性无人能保证。
与马皇后〃狸猫换太子〃手法如出一辙,朱棣也来了一个障眼法,建塔的名义〃以报答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养育之恩〃。在当时,大报恩寺塔常年大门紧闭的,属〃禁地〃,以保守这个惊天秘密。有人悄悄进去过,发现里面供奉的真是碽妃像。
但事实上朝鲜向中国称臣送贡女是在1365年,而史学上明确记载,朱棣生于1360年,其时朱棣已5岁了,难道朱棣是她从朝鲜带来了的?显然是不可能的,根据这种推测,朱棣生母是李氏的说法也不靠谱。
bsp;第63节:第三个妈妈:元顺帝妃洪吉喇氏
第三个妈妈:元顺帝妃洪吉喇氏
这个说法,可上溯到朱元璋没有称帝前。
在至正年间,朱元璋跟随郭子兴起兵反元,郭子兴病死后,朱元璋取而代之,南征北伐,先占领集庆(现在的南京),后又攻下大都(现在北京)。元顺帝看看大势已去,遂弃大都,退守蒙古。朱元璋入城后亲临元顺帝后宫,看到落难人群里有一位美女,姿容娇美、眉目含情,顿时引起朱元璋的注意,遂收她为妃子。
这个女子即元顺帝的第三位妃子格勒德哈屯,她是元顺帝洪吉喇托太师的女儿。
故事到此复杂了:早在朱元璋攻占北京之前,洪吉喇氏已怀孕七个月,元顺帝出逃时,不方便带上,让朱元璋白白地捡了一个女人和一个儿子。两个月后,洪吉喇氏生下一个男小子,此即朱棣。
据说,当时朱元璋心中知道此子非己子,并不想认这个儿子,但看到朱棣相貌不凡,朱元璋就喜欢上了。况且,说自己的后宫女人生了其他男人的孩子,传出去可是一桩天大的皇家丑闻,朱元璋也不得不认下这个儿子。
民间对这种说法传得神乎其神的,而朱棣与其他几个兄弟相貌长得确实不一样,一点也不像麻脸朱元璋(朱元璋相貌疑云,见上篇),这也加大了这种猜疑,民间据此称朱棣是蒙古人。但史上记载,大都失守是至正二十八年,即公元1368年,而朱棣生于至正二十年,即1360年,时间相差七八年呢。因此,这种说法也最不靠谱,朱棣生前也从未承认过。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民间在骂朱元璋和朱棣。前者杀人如麻,不仁;后者则是非法当上皇帝的,用今天的话来说,是通过军事政变上台的,不孝。
虹←桥←书←吧←bsp;第64节:第四个妈妈:蒙古女子翁氏
第四个妈妈:蒙古女子翁氏
与洪吉喇氏一样,翁氏也是蒙古女子,也是元顺帝的妃子。但民间之所以还有翁氏一说,可能是〃洪〃、〃翁〃译音上的相似而以讹传讹。这里就先姑且算翁氏是第四个妈妈吧。
刘献廷所著《广阳杂记》称:〃明成祖,非马后子也。其母翁氏,蒙古人。以其为元顺帝之妃,故隐其事。宫中别有庙,藏神主,世世祀之,不关宗伯,有司礼太监为彭恭庵言之。余少,每闻燕之故老为此说,今始信焉。〃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朱棣不是马皇后生的儿子,他的母亲是蒙古人翁氏,因为曾是元顺帝的妃子,所以史书上不方便提这事。但朱棣没有忘记这位蒙古生母,而是在宫中另外建庙,供奉她的牌位,让世世代代纪念她。
刘献廷为清朝人,他的文字,就如笔者现在这文字一样,仅是自己的观点。况且,他的依据是来源于北京一带的坊间传言(〃每闻燕之故老为此说〃),而且是小时候听说的,你说这靠谱么?
另有一说,出自民国学者王謇的《孤庐杂缀》。书中记载:〃往余幼从吴梦辄师恩同游,师告余曰:〃克金陵时,官军得明成祖御碣于报恩寺塔座下,其文略谓:成祖生母为翁吉剌氏,翁故为元顺帝宫人。生成祖,距入明宫仅六月耳。明制:宫人入宫,七月内生子者,需受极刑。马后仁慈,遂诏翁以成祖为马后所生。实则成祖生日,距懿文太子之生,仅十月稍强也。翁自是遂抑郁而殁,易篑前,以己之画像一帧,授成祖乳母,且告以详,命于成祖成年就国后告之。成祖封燕王,乳母如命相告。于是,成祖始知己之来历,乃投袂奋起,而靖难之变作矣!〃〃
王謇所记也是〃听来的〃,老师是听曾国藩的幕僚冯桂芬说的。这么〃据说〃显然不足为凭。
▲虹▲桥▲书▲吧▲book。hqdoor
第65节:朱棣的身世为何这么乱
朱棣的身世为何这么乱
朱棣的生母到底是谁?现在的情况来看,马皇后和碽妃李氏最有可能。
那比较一下马、李二人,朱棣还应该是马皇后所生,因为碽妃的情况与洪吉喇氏、翁氏一样,在时间上有破绽,生育时间与朱棣的年龄对不上号的。
但有人提出反对,说是在朱棣没有夺位之前,他是妃生的没有人提出异议。但在他通过政变取得皇位后,情况变了。篡位本来就是一件大逆不道之事,如果自己是妃生子,那就等于承认是庶出,而不是马皇后生嫡出。
在有嫡子的情况下,庶子是没有资格承继大位的,即皇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朱棣为掩人耳目,把自己标为嫡出,以证明自己的资格是可以当皇帝的,就授意史官,有意将事情搞混,以掩人耳目。
为什么民间会有那么多传言,朱棣是元顺帝之妃所生?这与当时他篡位有直接关系,当时他的行为是不得人心的,说是元妃所生,不就是骂他不是汉人的种么?!
在民国时期即有多名学者考证过,明史中有不少文字都改动过,与史实不符。特别是,称朱棣为马皇后所生的官方记载,都被做过手脚了。本来应该是最权威的《明史》等典籍,是清人万斯同编纂,他也给明史〃抹黑〃,好多东西都被改得面目全非,以讨好清廷,但这给后代史学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留下许多历史悬念。
目前史学家认定朱棣为庶出的唯一〃官方文件〃,也是最权威记录,来源于明代《南京太常寺志》。但据考证,这书也被人做过手脚了,据说〃枪手〃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的进士、清朝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
孝陵内碽妃的牌位为什么〃独向西〃,有两种说法,一是朱棣和朱允炆这对叔侄在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中弄乱的,二是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所说:明南都太庙,嘉靖中为雷火所焚,嘉靖年间,孝陵前的供殿让雷击中,发生火灾,在神位重新摆放,有可能弄错了。
不过,顺便说一句,朱元璋名下有一二十个儿子,都称是他本人的〃作品〃。对此,笔者表示怀疑。
据说朱元璋有占人妻室的爱好,以显自己是男人,有能耐。除了把元顺帝的妃子搞进自己的皇宫,在打败老对手陈友谅时,也将其妻阇氏纳为妃子。阇氏当时已有身孕,不久就生了一个陈友谅的遗腹子,朱元璋一直当作自己的儿子,还将他封在长沙,为潭王。
史学家称这是以讹传讹,与朱棣生父是元顺帝的说法一样无稽。但无风不起浪,里面肯定有故事。
◇欢◇迎访◇问◇bsp;第66节:明成祖朱棣建大报恩寺塔的七大谜团(1)
明成祖朱棣建大报恩寺塔的七大谜团
朱棣与大报恩寺塔的事情被重提,是因为南京重建大报恩寺塔。而大报恩寺塔和上篇所聊的朱棣生母之谜一样,也很有故事。
历史上,大报恩寺曾经过多次重修复建。如康熙三年五月,即重建过寺的正殿,塔也多次修葺。近二十年来,南京一直计划恢复这个标志性建筑,重建大报恩寺塔。据方案主持东南大学古建筑专家潘谷西先生介绍,不是在原址,而是在原址的西侧建塔。
实际上早在1928年,民国专家即为重建大报恩寺塔作了准备,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桢当年到琉璃窑址进行调查。1935年又有专家提出了重建构想。但因为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此事搁置了,成了遗憾。如果不是那场战争,大报恩塔说不定已矗立在中华门外了……因为那时南京是中华民国首都,可以如朱棣一样,借〃国力〃重建。
从朱棣决定兴建塔,到现在重建,大报恩寺塔身上留下了太多的谜团。
谜团之一:朱棣建塔到底是想报谁之恩?
史书上讲得很清楚,朱棣为报母亲的养育之恩而建。
但具体谁是他的母亲,这里就很有学问了。近来出版的学术著作似乎为此事定了论,〃明成祖朱棣为纪念其生母碽妃而建〃。如中国古建筑权威潘谷西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元明卷》(第四卷)就持有这种观点,不久前笔者去拜访潘先生时,他还是这样说。
但《明史·成祖本纪》(卷5)明确称:〃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讳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洪武三年,封燕王。〃这〃孝慈高皇后〃就是朱元璋的原配、著名的大脚皇后马秀英,而不是来自朝鲜的碽妃。
这样的记载是负责任的,朱棣生于元至正二十年四月十七(1360年5月2日),地点在应天(今南京),其时朱元璋不要说皇帝(1368年才称帝)了,连〃王〃都不是(1363年击败陈友谅后,次年才称〃吴王〃),所以,大报恩寺及塔是朱棣为纪念其生母碽妃而建,有捕风捉影之嫌。
〃为纪念其生母碽妃而建〃一说,根源于野史。上篇中提到,传说碽妃是冤死的,作为亲生儿子朱棣本人又不能公开张扬,于是借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之名,建寺、塔纪念她。而这种说法的直接证据都是《南京太常寺志》上的文字,其中所载孝陵神位:〃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是皆享于陵殿,掌于祠官,三百年来未之有改者。〃但是民间当时另有一说法,朱棣篡位,借〃靖难之变〃把侄儿朱允炆赶下皇位的一事,朝野上下都有抵触反感情绪,诽谤声音四起。其中有一种声音就是骂朱棣不是马皇后生养的,血统有问题,是杂种,不然不会对亲侄下此狠招。
在这种社会舆论压力下,朱棣一方面进行言论镇压,另一方面做出姿态。为了表明自己是马皇后所生,在迁都北京之际,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大兴土木,建大报恩寺、塔,以感谢马皇后的养育之恩,洗去身上的历史是非。
这种说法为正统学者认可。《金陵大报恩寺塔志》是1937年民国时期的出版物(南京出版社新近再版),作者是学者张惠衣,书中搜集了各种版本的说法,其中有这样的文字:〃永乐十年,北迁,因欲报高皇帝深恩,于六月十五日午时起工,至宣德六年八月初一日完工,共19年。敕工部侍郎黄立恭依大内图式,造九级五色琉璃宝塔一座,曰第一塔,以扬先皇太后之德。〃
但历史就是这么回事情,各种说法一多,特别是大家都说碽妃是朱棣生母,事情就复杂了,这个报恩寺塔为谁而建,真相便难辨了。
实际上,在朱元璋当皇帝时,工部侍郎黄立恭奏请修葺,但因为国力问题,一直未能动工。这样,一直拖到朱棣迁都北京时,方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朱棣借建塔〃扬先皇太后之德〃是有道理的。
谜团之二:为何选址于浪漫的长干里?
大报恩寺塔的具体地点在南京城南的东长干里,现今的雨花路东侧,这个地方是中国的古典浪漫所在。唐代大诗人李白诗歌《长干行》里有名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故事就发生于此。
民间有传说,早年这里有〃异气〃。
在朱棣建塔前,这里曾有阿育王佛塔。崇佛的梁武帝萧衍,于大同八年(公元543年)对塔作了改造,复建长干寺,易名长干塔。宋天禧年间,又改为天禧寺,后建圣感塔。元至元年间,再改为天禧慈恩旌忠寺,元末塔毁。梁武帝为什么要复建长干寺?其在《幸阿育王赦诏》中称,时出现了异常天象,〃月犯五车,老人星见〃。
在塔建好后,顿现祥光。有诗〃长干塔〃称:〃十丈祥光起相轮,铁浮屠镇法王坟;只愁西域神僧至,夜捧长干刹入云。〃
阿育王即铁轮王,传说曾于一日一夜间,役鬼神造了八万四千塔,此塔即是其中之一。此塔在梁武帝改造前,曾经多次重建。但自塔成后,这里就出现异气,成为佛门宝地。
§虹§桥§书§吧§book。hqdoor
第67节:明成祖朱棣建大报恩寺塔的七大谜团(2)
顺便交代一下,2008年8月,因南京重建大报恩寺塔,〃长干塔〃的地宫被当作大报恩寺地宫而意外被发现,出土了一只高达1。3米的大铁函。铁函内发现了一座金光闪闪的鎏金七宝阿育王塔的塔刹部分。
朱棣把报恩寺塔选择在此,是否是这种考虑呢?这里也有一个传说,朱棣〃靖难起兵〃前曾向马皇后发誓,如果当上皇帝后,便建一寺塔报答。在兵渡长江时,江中忽然涌出一座宝塔,朱棣一惊,忽然想起了起事前的誓言。在当了皇帝后第二天,出现了一起怪事,天禧寺突然发生了一场大火灾。有人报信给朱棣,朱棣听说后让人不要救火,结果大火把寺烧得一干二净。火灭后,朱棣命人把寺址上所有的灰烬杂物全部铲净,扔到长江里,在原址重新建寺建塔……此即大报恩寺和大报恩寺塔。
从朱棣亲自拟就的《御制大报恩寺左碑》看,朱棣的想法里还是考虑到这里〃佛缘〃的。〃辉焕一新,重造浮图,高壮坚丽,度越前代,更名为〃大报恩寺〃,所以祇灵迎贶,上资福于皇考皇妣……〃
此后,大报恩寺塔也是异象不断。
如明孝宗朱祐樘去世后,17岁的朱厚照当了皇帝。朱厚照当皇帝头一年(公元1506年),多年平安无事的大报恩寺塔出问题了,让雷击坏了。时朝臣建议立即予以大修,但此建议遭到反对,有人认为这是不祥征兆,有警告新皇帝的天意。《明史·曾鉴传》(卷185)记载了此事:〃正德元年,雷震南京报恩寺塔,守备中官傅容请修之。鉴言天心示儆,不宜重兴土木以劳民力,乃止。〃
谜团之三:囚犯参加修建报恩寺了吗?
报恩寺、塔的建设周期很长,工程量惊人,前后花了19年时间(一说16年)。
朱棣在生前并没有看到此塔的建成,未报成恩,至他北征途中意外病死时,仍没有建好,一直到他孙子朱瞻基当皇帝的宣德六年(一说宣德三年)才完工。这么大的工程,需要的人力非同一般,据说共有十万人参与了建设。那么人都是从哪来的?
▲虹▲桥▲书▲吧▲bsp;第68节:明成祖朱棣建大报恩寺塔的七大谜团(3)
一般说法是〃征集军匠夫役〃,即主要是两种人,一是士卒,二是民工。从《明史》所透露的情况看,在现场的士卒确实有不少,但不一定是劳力,而是维持劳动秩序和安全保卫事务的。这么多士卒在施工现场就有疑问了,难道怕工人跑了?
民间传说,还真就是这么一回事情……报恩寺、塔为犯人所建。工程中的所谓民工,特别是做苦力活的,都是囚犯。这在史书中可以找到证据,《明史·郑辰传》(卷157)中有这样的文字记载:〃南京敕建报恩寺,役囚万人。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
从上述文字中还可知道,建报恩寺时的工作条件异常艰苦,囚犯怨声起,传言发生民变,朱棣这才派郑辰前去查看。为了让囚犯卖力,朱棣下诏,〃原犯死罪者,盖寺满日,俱宥其死〃。
但这么大的皇家工程,不可能全凭犯人之力。明初工匠主要来源于元代的匠户,工匠是技术人员,下面具体做体力活的还有役夫。每一匠人配有五名役夫。匠人实行轮班制,三年一轮,也就是说,被征来的匠人三年之后才能回家;烧琉璃的匠人则为一年一班,一次至少要连续服役三个月。另外还有坐住制。
为了鼓励军人、匠人的〃劳动热情〃,朱棣下诏,〃军夫人匠做工一年以上,始终不曾离役者,每名赏钞十锭,赏布两匹;夫匠免户下杂差役,旗军免余丁差拨各二年。〃
谜团之四:建塔匠人后来〃绝种〃了?
大报恩寺塔在中国古建筑史上有自己独特的地位,素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的美誉。
大报恩寺塔其美在塔形,平面八角,高九层;塔的覆瓦和拱门都用五色琉璃构件,塔共用2000两黄金做成。飞马、飞羊、狮子、白象等图案,生动美观。全塔共悬挂风铃152个,塔内置油灯146盏,日夜通明,名为〃长明灯〃,每昼夜耗油达64斤。
大报恩寺塔贵在建筑所用琉璃构件。琉璃,其实就是陶瓷技术中的一种。但建塔琉璃的烧造有独特的方法。琉璃在中国古代文献上有多种名称,如〃璆琳〃、〃琉璃〃、〃陆离〃、〃青金石〃、〃青玉〃、〃颇黎〃、〃玻璃〃等,早期的琉璃泛指自然宝石或人造宝石、玻璃、陶胎铅釉制品等三种物质,元明以来,琉璃特指陶胎铅釉制品。
▲虹▲桥▲书▲吧▲book。hqdoor▲
第69节:明成祖朱棣建大报恩寺塔的七大谜团(4)
琉璃以陶土为胎,经1200c上下的高温烧制后,表面涂刷铅釉,再经800c左右的低温烧制方成,属低温色釉。其以氧化铅或硝为助熔剂,以铁、铜、钴、锰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再配以石英制成。但具体怎么做,都使用了什么配方?据说失传了。
大报恩寺塔的琉璃匠人都来自外地,以山西为多。烧造工艺失传可能与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方式有关。有关琉璃的烧制技术,尤其是釉色配方秘不外传。过去琉璃制作都是匠人世代相传或师徒相承,素有〃父传子、子传孙,琉璃不传外姓人〃和〃传子不传女〃的习俗,年代久远,技术难免失传。
还有一种往往被人忽视的原因,琉璃烧造工艺配方中含有可提高彩釉融流性和光亮度的元素铅,有很强的毒性。那些世代从事琉璃烧造的家族成员中,多因铅中毒而短寿,甚至不能生育子女,直接〃绝种〃,这在客观上导致了琉璃工艺的失传。在〃琉璃之乡〃的山西,当年名声远扬的琉璃产地的后代们现在差不多都默默无闻,或痴或傻,应该与此有直接关系。
但也有专家认为,古代琉璃工艺秘方其实并没有失传,其技术也并不是制陶业内的最难。曾对琉璃烧造工艺做过专门调查研究的南京工业大学建筑院院长汪永平教授就是这个观点。
在宋《营造法式》、明《天工开物》及一些文人笔记中均有记载:从制坯到成品,要经过二十道上下的工序,但里面的〃火候〃很有讲究,如第一次烧时,有经验的匠人会把土坯烧得〃生〃些,以利色釉进入坯体。
制作琉璃的陶土在北方称之为〃坩子土〃、〃牙根石〃,南方则称为〃白土〃。它的产地分布很广,明代以安徽当涂白土山产的白土质地最好,呈灰白色,烧成后呈白色。大报恩寺塔的琉璃构件即由此处的白土烧造。
但不论工艺是否失传,嘴上讲都没有用。南京曾有专家依记载秘密地进行工艺试验,但做出的东西却是两码事情。目前中国琉璃烧造最好的地方是北京门头沟一带,故宫修复时所用的材料即出自于此,但已与明时的工艺是两个概念了,虽然各厂家都声称自己的琉璃是正宗工艺。故宫修缮时所用琉璃是否可靠、正宗,还得靠时间去验证。
bsp;第70节:明成祖朱棣建大报恩寺塔的七大谜团(5)
谜团之五:两套备件何时会出土?
上面说了,大报恩寺塔最精贵之处在琉璃,这也是过去人将之称为〃宝塔〃的原因。
从工艺失传情况来看,这也是它的最难之处。民间传说,当年即意识到这种情况,再烧是烧不出原样的,所以朱棣令工匠烧造时作了备份,以备将来损坏时替补。
当年出于建设应天都城的需要,朱元璋曾召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到南京。朱棣在兴建大报恩寺、塔时,也召集了大量匠人,特别是琉璃匠人。在宝塔山外的今窑岗村一带,设官窑,烧造建塔所需的大量琉璃构件。传说,当年共有七十二座窑场。在大报恩塔造好,这些窑场就废掉了。
明人张岱《陶庵梦忆》记载:〃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之,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专家据此推测,这两套琉璃备件可能仍埋在离大报恩寺塔不远的聚宝山明代琉璃窑址附近的地下。
据杨新华主编的《金陵佛寺大观》一书介绍,1958年大陆〃大炼钢铁〃时期,民工在聚宝山窑址挖出了大量琉璃构件,上面均有层数和左右上下位置的墨笔字样,专家断定为大报恩寺塔上的拱门构件。南京博物院还做了一个拱门的复原模型,至今存于展厅。1959年,在附近还发现了用于存放琉璃构件的库房,可惜遭毁。
当时大炼钢铁已近尾声,在一个叫〃眼香庙〃的地方之东南方大约四五十米处,距地面两米多深的地下,当地村民挖到堆放琉璃构件的库房。库房由大块的城砖砌成,打开发现里面有整齐的琉璃构件,有的重达二三百斤,两块便可装一小板车。挖了四米深、两米宽的豁口,仍不见穷尽。村民将这些构件,做成炼钢炉用的〃耐火砖〃。后来停止炼钢了,这些琉璃构件就用不上,挖出的部件也被全部打碎。另外,还发现了半成品仓库。
1987年,南京官方成立了由现南京文物局副局长杨新华任组长的〃明初琉璃窑遗址普查小组〃,着手对〃备件仓库〃进行调查探勘。钻探结果表明,在窑址附近的一米多深地下,又发现埋藏有琉璃构件,进一步证实了史记的准确。但因为上面有民用楼房,至今无法全面发掘。
◇bsp;第71节:明成祖朱棣建大报恩寺塔的七大谜团(6)
前几年,南京在建设城南立交桥时,古窑址一带也发现了大量的琉璃构件,笔者接到信息后,曾赶去采访调查,并且拿回了一些碎片。后因报社搬家,这些东西就被人扔了。笔者当时看到,当时出土的构件上确有墨汁标记,指明此构件位于什么位置。后这些构件,让南京有关方面运到夫子庙的江南贡院里临时保存。
这些迹象都显示,报恩寺塔的两套备件在事实上应该存在的,但需要最后的考古发现来证实,什么时候能出土,目前还是个谜。
谜团之六:太平军为何要炸塔?
大报恩寺塔矗立在南京城南长达400多年,直到1856年才毁掉。大报恩寺塔的消失,〃责任人〃是太平军……〃咸丰六年,遭洪杨焚毁,并砖库亦被炸去。〃
〃咸年六年〃,就是公元1856年。当年秋天,太平军发生了严重的内讧,洪秀全、杨秀清之间矛盾爆发。时督师江西的北王韦昌辉,接到天王密诏(一说无密诏)后,率兵3000连夜回天京诛杀杨秀清及其家眷。韦昌辉图谋不轨,有意扩大事态,株连杀戮杨部属二万余人,史称〃天京事变〃。
翼王石达开闻讯冒险赶回天京,指责韦昌辉的滥杀行径。韦昌辉杀心又起,决定谋害石达开。石达开见情况不对,连夜逃往安徽的安庆,调集部队讨伐韦昌辉,要求洪秀全杀韦昌辉〃以谢天下〃。同年十月初五,洪秀全下诏讨韦,处死了韦昌辉,削其封号,贬为〃死孽〃。
大报恩寺塔就是在石、韦对峙中毁掉的。当时,韦昌辉在城内,害怕石达开利用寺塔之高,向城门开炮,遂下令将塔炸毁。这座〃第一塔〃,就这样从世人的视野中消失掉了。
大报恩寺的消失见证了近现代中国的多灾多难。在此之前,已被英国人洗劫了一次。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人强迫清政府在南京静海寺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就在这期间,听说〃大磁塔〃(大报恩寺塔)内有很多宝贝,英军遂先后多次前去抢劫,金佛、金饰等可以拿到的装饰器物、塔内摆设,都让他们作为〃纪念品〃搜刮去了。又听说物件表面镀金,有的英军拿出随身携带的刀子,一块一块割〃金皮〃。后来遭中方强烈声讨,英军为此赔点款了事。
bsp;第72节:明成祖朱棣建大报恩寺塔的七大谜团(7)
塔被韦昌辉炸毁后,塔顶的两只巨型〃铁盘〃也坠落到地面上。这可不是一般的铁盘,实质是〃金盘〃,外面裹了寸把厚的金皮(另一说是铜质)让太平军取走了。后来遗存一只在原址,被人移至塔基东南面〃金陵制造局〃(李鸿章在南京所建兵工厂)门口。盘顶朝天放在一个砖石平台上。在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前,还放在门口。
已去世的南京博物院老文物工作者张正祥先生曾考察过,2004年笔者去张先生家采访时,他曾提到过此事。抗战胜利后,顶盘就不见了,据说被日军砸坏,熔化后造枪炮了。曾有当地居民证实,1943年时还看到过,此后就不见了。
从日军侵华史上发现,顶盘失踪那一年,由于战略资源匮乏,日军开始在南京到处征集〃废铜烂铁〃。
谜团之七:建塔手段与造金字塔相同?
大报恩寺塔曾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是当年南京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亚洲的标志,与古罗马大斗兽场、古亚历山大地下陵墓、意大利比萨斜塔,被西方传教士称为中世纪〃七大奇观〃之一。
明代皇家琉璃烧造由琉璃厂负责,琉璃厂隶属于工部营缮清吏司。大报恩寺当年是一项皇家工程,建筑用料极其考究,所有的琉璃构件都是专窑烧造,钦派大太监监工,郑和七下西洋回国后,即被朱棣安排负责过此塔的建造。工艺控制十分严格,稍有疵点即扔掉弃用,不少匠人役夫还因此被杀头。据说,大报恩寺塔在19年的建造过程中,花去的银子有248。5万多两。当年钱紧张时,郑和下西洋剩下的一百多万块钱都让〃挪用〃了。
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开支?除了大量琉璃构件所需成本外,还与建造方法有关。据说,大报恩寺的建造与古埃及法老的〃金字塔〃建筑方法很相似,不是用脚手架一层一层搭建,而是〃造一层,四周壅土一层,随建随壅,至九层,则亦壅九层,始终在平地建造。及工竣,复将所有壅土除去,而塔身始现。〃这样在〃平地上〃作业,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
大报恩寺塔有78米高,这样的高度,四周的封土堆自然不会少,土方的工程就不是一般的大。
····································
bsp;第73节:古代皇帝服用〃壮阳药〃秘闻
四、 深宫私情解密
古代皇帝服用〃壮阳药〃秘闻
古代帝王们除了长生不老,希望永远当皇帝的心愿外,享乐意识也颇强烈,对女色的追求尤其如此。在服食所谓〃不老药〃仙丹的同时,还遍寻〃壮阳药〃,欲幸遍后宫美色。
可以说,中国古代帝王个个喜欢服食春药,400多位皇帝平均年龄不到40岁,大多在三四十岁的青壮年就死掉了,死因多多。
但不少与过量服食性药有直接的关系,有的依赖嗜食成瘾,一天不吃饭可以,一天不服性药却睡不着觉。
§虹§桥§书§吧§book。hqdoor
第74节:宋度宗一夜召幸30女
宋度宗一夜召幸30女
古代帝王有〃夜夜不空过〃的说法,就是每夜要召幸一名宫妃。南宋度宗赵禥刚当皇帝时有个桃色新闻,他迫不及待,一夜竟然与30多个年轻美貌的宫妃性交。
这是清乾隆年间毕沅编著的《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八十)上所记载的事情:〃帝自为太子,以好内闻;既立,耽于酒色。故事,嫔妾进御,晨诣閤门谢恩,主者书其月日。及帝之初,一日谢恩者三十馀人。〃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赵禥做皇太子就以好色出名。当了皇帝后还是这样。根据宫中旧例,如果宫妃在夜里奉召陪皇帝睡觉,次日早晨要到閤门感谢皇帝的宠幸之恩,主管的太监会详细记录下受幸日期。赵禥刚当了皇帝时,有一天到閤门前谢恩的宫妃有30余名。
史学界就此段文字知道,赵禥性能力超强,一夜召幸30余女。
赵禥(公元1240…1274年)为偏居临安(今浙江省会杭州市)的南宋皇帝,荒淫无度,35岁便死了,史称度宗。前帝宋理宗赵昀没有儿子,立赵禥为皇太子。公元1264年宋赵昀死后,赵禥顺理成章当了皇帝,那年他25岁,正是人一生中性欲最为强烈的年龄。
既然皇帝有与任何女人发生性关系的特权,后宫佳丽那么多,刚获得这种权力的赵禥自然大喜过望,不会放过每一个春宵良辰。所以,赵禥一夜召幸30多个宫妃还是相当可信的。
但这也有让人怀疑的地方,以一夜12小时、30个宫妃来算,赵禥与宫妃性交一次的平均时间是24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赵禥能是自然生理状态下完成性交过程的吗?
史学界认为,赵禥如果不借助于药物,在床上不可能那么样强悍。
▲虹▲桥▲书▲吧▲book。hqdoor
第75节:皇帝靠〃壮阳药〃幸遍后宫
皇帝靠〃壮阳药〃幸遍后宫
赵禥借助了什么药物?壮阳药也。
壮阳药也叫媚药、春药、房中药。但媚药、春药、房中药的使用范围宽泛,并不仅限于男人,女人也可服用。此类药在古代帝王宫中极为流行,今日遍布街头的成人用品商店,应当是古人的遗风和继续。
春药有不同的名称,〃三益丹〃、〃益肾丹〃、〃保肾丹〃、〃快女丹〃、〃受宠丹〃、〃保命丹〃、〃童女丹〃、〃益女丹〃、〃得春丹〃、〃遇仙丹〃、〃合欢散〃、〃寒食散〃、〃春散〃、〃相投散〃、〃一笑散〃、〃相思方〃都是这种药物的不同说法。
还有的名字更形象,〃美女提倒金方〃、〃灵龟展势方〃、〃美女颤声娇〃、〃贵妃夜夜娇〃、〃旱苗喜雨膏〃、〃金枪不倒丸〃······ 虽然叫法不一样,但药理功能是一样的,都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让人性兴奋的药物。
清皇帝饮鹿血壮阳强身
《礼记》称,〃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而皇帝多不守古制,随意扩充后宫。
《新唐书》记载,〃开元天宝中,宫嫔大率至四万〃,开元、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其后宫的美女多达4万名,比秦始皇的1万多人要多多了,大概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后宫之最。
由于皇帝可以发生性关系的对象实在太多了,壮阳药在宫中广为流行是可以想像出来的,有方士甚至将之制成点心、水果,供帝王食用。
孙静庵所著的《栖霞阁野乘》有一则〃圆明园内发现之房中药〃,可证明壮阳药在宫中的流行程度……
〃 丁文诚官翰林,一日,召见见于圆明园。公至时过早,内侍引至一小屋中,令其坐,俟叫起。文诚坐久,偶起立,忽见小几上有蒲桃一碟,计十余颗,紫翠如新摘。时方五月,不得有此,异之。戏取食其一,味亦绝鲜美。俄顷,觉腹热如火,下体忽暴长至尺许。时正着纱衣,挺然翘举,不复可掩,大惧欲死。急俯身以手按腹,倒地呼痛。内侍闻之,至询所苦,诡对以暴犯急痧,腹痛不可忍。内侍以痧药与之,须臾,痛益厉。内侍无如何,乃饬入从园旁小门扶之出,而以急病入奏。公出时,犹不敢直立也。〃
这个故事发生于咸丰年间,当时的皇帝是清文宗奕裕创蠹页k档南谭峄实郏罄吹奈魈蟠褥词鞘芩栊业暮蠊酥弧k锞测炙瞧挠屑阜忠馑迹逞粢┲瞥善咸眩ㄆ烟遥┳矗u┗实凼秤茫蠢匆彩欠郊乙痪恕!
据说,丁文诚意外得知奕裕诎蛋捣匙逞粢┖螅俅谓裁髟凹睫仍}时便就势劝谏,实际是拍马屁,进献壮阳秘方,〃皇上调养圣体,最好每天饮鹿血一杯;燥热之药切不可用。〃奕裕仕寡泻喂πВ慷∥某细嫠咿仍}鹿血是壮阳活血之妙品。
奕裕奔醇切睦锪耍愿滥谖窀蛎坊挂话俣嗤罚叛谠爸校庖彩窃裁髟爸谐鱿置坊沟脑颉>菟荡撕筠仍}天天取鹿血喝,果然见效,可夜夜与宫妃欢娱。
中国古代帝王可以说人人喜欢服食春药依懒春药,像奕裕庋蚍么阂┏雒幕实刍褂胁簧佟!
虹←桥?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