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占住。吕布怒气填膺,又去责问王允。王允劝解说:“这大概是府中人误传,太师望重一时,怎会奸占儿媳?难道是因为吉期未到,以致此迟留,请将军再去问问。” 吕布听了王允的话,又回去探问。正巧董卓入朝不在,他步入凤仪亭,正与貂蝉相遇。貂蝉见了吕布,便泪流颐下,哽咽不止;吕布看她泪容满面,好似带雨梨花,怒气早已化为乌有,便替她拭泪。貂蝉且泣且语:“将军别污了手,妾身已为太师所占,只望可见君一面,死也甘心。今幸如妾愿,从此与君永诀!妾为王司徒义女,侍君箕帚,生平无憾,不意堕入诈谋,被人强占,此身已污,不能再事将军,罢了!罢了!”说着竟撩起衣裾向荷花池内跳。吕布忙抢前一步,抱住纤腰,曲意温存;貂蝉若迎若拒,顺势依偎在吕布怀里,吕布遂决然道:“空为一世英雄,却不能庇一女子,生又何趣?此生不娶貂蝉,布誓不为人!” 正缠绵间,突有一人快步跑进来,声如牛吼,吕布转身一看,正是董卓,他慌忙向外逃走。董卓顺手取得一支戟,挺戟直刺吕布,吕布眼疾手快,把戟格开,飞步跑了出去。董卓身肥行慢,追赶不上,用戟遥掷吕布,吕布已走远,戟在半空中落下。董卓怒责貂蝉,貂蝉说是吕布来调戏。董卓欲杀吕布,李儒急忙劝谏说:“昔梦庄王绝缨之会,不追究调戏爱姬的蒋雄,后梦庄王得其相救。今太师欲成大事,却为一貂蝉而去手臂,大事不可为矣。貂蝉,一女子耳。吕布,天下猛将也。”董卓反问:“你的妻子肯给吕布么?”李儒脸红无言。不过董卓将此事搁过,不再追究。 吕布跑到王允府中,王允佯装叹息,说了几句深浅莫测的话,挑动吕布的怒气。吕布拍案大骂董卓,冲动地嚷着要去杀董卓,转念又泄气地说:“若非情系父子,布即当前往!”王允微笑说:“太师姓董,将军姓吕,本非骨肉,掷戟时难道有父子情么?”这几句话提醒了吕布,他奋身欲行,前去杀董卓。王允急忙拦住,与他密议多时,遂定约而去。 初平三年,献帝有病,很多日不能起床。孟夏四月,献帝病已渐愈,在未央殿召见群臣。董卓也预备入朝,提前安排卫士临时护卫,令吕布随行。董卓恐吕布记念前嫌,好言抚慰,吕布也接连道歉,两下和好如初。这天夜里有十几个小孩子,在城东唱歌:“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是个字谜,其意是“董卓十日必死”。有人传报董卓,董卓不以为意。 第二天清晨,甲士毕集,吕布也全身甲胄,手持画戟,守候在门前。骑都尉李肃入内请命,吕布与李肃打了一个照面,以目示意,李肃会意,匆匆径入。原来吕布与李肃要同谋诛董卓。 又过了一会儿,董卓内穿铁甲,外罩朝服,缓步出来,两旁的护卫兵士夹道如墙。吕布跨上赤兔马,紧紧相随。忽然前面有一个道人,手执长竿,竿上缚着一块布,布两边各写一个“口”字,嘴里不停说:“布!布!”董卓虽觉诧异,但以为陈兵夹护,自府中直至阙下,防卫周密,谅无他虞。将至北掖门前,马忽然停住,昂首长嘶,董卓至此也不禁怀疑,打算折回。吕布说:“已至阙前,势难再返,倘有意外,有儿在此,还怕什么?”说着便下马扶车,直入北掖门。卫兵多在门外站住,只有吕布驱车急进,忽见李肃突出门旁,持戟直搠董卓,董卓重甲在身,戟刺不进;李肃移刺董卓的颈项,董卓用手臂一遮,腕上受伤,仰倒在车上。他大呼吕布因何对自己痛下杀手。吕布在身后厉声说:“有诏讨贼!”董卓怒骂:“庸狗也敢如此!”话未说完,吕布一戟刺入董卓咽喉,枭取了首级。吕布从怀中取出诏书,向众宣读说董卓大逆诛夷,余皆不问。于是内外董卓吏士的骚动渐渐平息。司徒王允使吕布回抄董卓家,又令御史皇甫嵩,率兵往屠郿坞。吕布跨马急去,驰入董卓府内,所有董氏的姬妾,一概杀死,只留下一个貂蝉,载回私第。    
吕布戏貂蝉引发战事之谜(3)
皇甫嵩攻入郿坞,董氏亲属,不分男女老幼,尽行被处斩,所藏良家妇女全部释放。黄昏的时候,市中有一具尸体横路,脂膏涂地,尸脐中用火点燃,光明如昼,皇甫嵩十分惊异,问明守尸的小吏,才知是董卓的遗骸。 董卓部下李傕、郭汜、张济等拥兵围攻长安。长安城破,王允被杀,吕布将董卓头悬在马下,带领残骑数百人,投奔袁术去了。董卓死后,群雄逐鹿中原,吕布一度纵横无敌,但他为人有勇无谋,反复无常,导致众叛亲离,最后在彭城被曹操枭首。而貂蝉下落不明。有民间传说她被关羽俘获,关羽责她红颜祸水,想提青龙偃月刀斩了她,却因貂蝉过于美丽而提不起刀,恼羞成怒的关云长喝了几坛子酒,趁醉眼朦胧的时候杀了貂蝉。 史书上没有貂蝉的一字记载,而在野史小说中貂蝉事迹却备极详细。在关汉卿的戏剧里,她叫任红昌,因在宫中掌管貂蝉帽,所以赐名貂蝉。估计是文学家的杜撰,不过也有学者如此考证。《后汉书·吕布传》云,吕布因小事不如董卓之意,董卓大怒之下持戟向吕布掷去,幸亏吕布手脚轻健方得避开,以及吕布与董卓侍婢私通之事,但没有提到貂蝉半字。杂剧《关公月下斩貂蝉》却说曹操欲以貂蝉的美色迷惑关羽,但关羽不为所动,杀死貂蝉以示心迹。 更多时候貂蝉是作为大众情人而存在。《诗经》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思矣,雨雪霏霏。”貂蝉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不经意地描了一笔,其空灵缥缈的形象千年后依旧可以“闭月”。    
曹操倾慕大、小乔之谜(1)
曹操(155~220年),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占据兖州,建安元年,迎献帝都许。后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在官渡之战中大破袁绍后,逐渐统一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操为武帝。 三国时曹操欲吞并东吴,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达江东劝说孙权联合抗曹。周瑜是东吴的关键人物,诸葛亮为说服周瑜,欲擒故纵道:“我有一计,既不必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也不必亲自渡江;只要派一名使者,送两个人到江北给曹操,百万大军就会卷旗卸甲而退。”周瑜问:“用哪两个人?”诸葛亮说:“我在隆中时,就听说曹操在漳河新建了一座‘铜雀台’,并且广选天下美女置于其中。他很早就听说江东乔公有两个女儿,长曰大乔,次曰小乔,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曾经发誓:‘吾一愿扫清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可见他率百万雄兵,虎视江南,其实不过是为得到这两个女子。将军何不去找那乔公,用千金买下这两个女子,派人送给曹操。曹操得到她们之后,心满意足,必然班师回朝。这是范蠡献西施的妙计,还犹豫什么?”周瑜道:“曹操想得到二乔,有什么证验没有?”诸葛亮说:“曹操的小儿子曹植,下笔成文。曹操曾经命他写了一篇《铜雀台赋》。赋中的意思,单道他家合为天子,誓娶二乔。”周瑜道:“先生还能记得这篇赋吗?”诸葛亮说:“我爱其文采华美,曾经把它背了下来。”说完,当即将《铜雀台赋》背诵了一遍。其中“揽二乔于东南今,乐朝夕与之共”一语,果然是想要得到江东二乔的意思。周瑜听罢大怒,站起来指着北方大骂道:“老贼欺人太甚!”诸葛亮连忙劝阻说:“当年汉朝皇帝曾以公主和亲,今天为了退敌,这民间的两个女子有什么可惜的呢?”周瑜道:“先生有所不知,大乔是孙伯符之妇,小乔乃周瑜之妻。”诸葛亮佯装惶恐道:“我确实是不知此事,矢口乱说,死罪死罪!”周瑜道:“我与老贼誓不两立,希望先生助我一臂之力。”于是,二人遂订下联合抗击曹军的大计。 这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有意渲染曹操觊觎二乔美色的主观意图。小说家言,并不可信。因为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铜雀台建于十五年,谈不上“铜雀春深锁二乔”。罗贯中把曹植原赋的“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虾蝾”,改为“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纯属小说的虚构。但如果说起三国时期的美女,人们不会忘记“江东二乔”的。史籍中有关江东二乔的记载极少。陈寿的《三国志》云:“孙策亲自迎周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周郎。以瑜恩信著于庐江,出备牛渚,后领春谷长。顷之,策欲起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以攻皖,拔之。时得乔公二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娶小乔。”裴松之注此传:“策从容戏瑜曰:乔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做婿,亦足为欢。” 东汉建安四年,孙策从袁绍那里得到三千兵马,回江东恢复祖业,在同窗好友周瑜的扶持下,一举攻克皖城。皖城东郊,溪流环绕,松竹掩映着一个村庄——乔公寓所,后人称之为乔公故宅。乔公有二女国色天香,又聪慧过人,远近闻名。因遣人礼聘,得邀乔公允许,送入一对姊妹花。于是,便有了孙策纳大乔、周瑜娶小乔的韵事。 在乔公故宅的后院有一口古井,水清且深。相传二乔姐妹常在此梳妆打扮,可谓“修眉细细写春山,松竹箫佩环”。每次妆罢,她俩便将残脂剩粉丢弃井中,长年累月,井水泛起了胭脂色,水味也做胭脂香了。于是,这井便有了胭脂井的雅称。有诗曰:“乔公二女秀色钟,秋水并蒂开芙蓉。” 民间还流传着另一种说法。二乔婚姻并非自愿,孙策、周瑜逼婚时,两位美女欲投井自尽,又念及老父,便坐在井旁,相对而泣,滴滴血泪,落入井中,染红了井水。正如“天柱老人”乌以风所云:“双双家女付王侯,倾国定伶汉鼎休,谁识深闺残井水,至今似有泪痕流。” 从二乔方面来说,一对姐妹花,同时嫁给两个天下英杰,一个是雄略过人、威震江东的孙郎,一个是风流倜傥、文武双全的周郎,堪称美满姻缘了。郎才女貌,谐成伉俪,当然两情相惬,恩爱缠绵。然而,二乔是否真的很幸福呢?其实大乔的命是很苦的。孙策娶大乔的那年是二十岁,大乔是十八岁,可惜天妒良缘,两年后正当曹操与袁绍大战官渡,孙策正准备阴袭许昌以迎汉献帝,从曹操手中接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柄时,孙策被许贡的家客所刺杀,死时年仅二十六岁。大乔和孙策仅过了三年的夫妻生活。当时,大乔充其量二十出头,青春守寡,身边只有襁褓中的儿子孙绍,真是何其凄惶!从此以后,她只有朝朝啼痕,夜夜孤衾,含辛茹苦,抚育遗孤。岁月悠悠,红颜暗消,一代佳人,竟不知何时凋零!小乔的处境比姐姐好一些,她与周瑜琴瑟相谐,恩爱相处了十二年。周瑜容貌俊秀,精于音律,至今还流传着“曲有误,周郎顾”的民谚。小乔和周瑜情深恩爱,生活在一起,随军东征西战,并参加过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战后二年,“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岁”。在这十二年中,周瑜作为东吴的统兵大将,江夏击黄祖,赤壁破曹操,功勋赫赫,名扬天下;可惜年寿不永,在准备攻取益州时病死于巴丘,年仅三十六岁。这时,小乔也不过三十岁左右,乍失佳偶,其悲苦也可以想见。美人命薄,二乔在如诗如画的江南,过着寂寞生活。吴黄武二年小乔病逝,终年四十七岁。明人曾有诗曰:“凄凄两冢依城廓,一为周郎一小乔。”小乔墓有封无表,平地起坟,汉砖砌成。到1914年,岳阳小乔墓上还有墓庐。现在尚有刻着隶书“小乔墓庐”的石碑。    
曹操倾慕大、小乔之谜(2)
凡知道杜牧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人,应该是没有不知道铜雀台的。那么铜雀台究竟是何物?曹操既是志在天下的英雄,又奉行房中术以淫乐。他在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同时,收罗“倡优在侧,常日以达夕”,且修筑铜雀台以收蓄天下美女。他招募方士研究房中术,并以大量宫女做试验。《临漳志》载:“建安十五年,曹操于邺城西北做铜雀台,高五十七丈,有堂百余间,窗皆铜龙,日光照耀。上加铜雀,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飞。‘金凤台’在铜雀台南,建安十八年建,高八丈,有屋百九间,安金凤于颠,本曰‘金虎’,后避石虎讳,改为凤。‘冰井台’在铜雀台北,建安十九年建,有冰室,故曰冰井,高丈八,有屋一百四十间,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可书,火燃难尽,亦谓石炭。”铜雀台造好后,每间房里有一个绝色的美女。曹操生前纵逸欢乐,在临死时还遗令这些美女在每月初一、十五要在铜雀台上对着他的陵墓唱歌。不过这些美女最终被他的儿子曹丕收纳到自己的宫里享用了。如今铜雀台,早已被历史的风尘所湮没。 二乔究竟有多美?《三国志》没有写,杜牧没有写,罗贯中也没有写,这种美实在太模糊了。可是,千百年来,这“模糊美”一直动人心魄。上海博物馆藏清代吴之fan竹雕《二乔并读图笔筒》、王世襄《竹刻鉴赏》一书有照片及拓本,说刻的是“两妇高髻,一持扇坐榻上,一坐杌子,手指几上书卷,似在对语。榻上陈置古尊,插牡丹一枝,旁有笼、箧、垆、砚、水盂、印盒等文房用具”。笔筒背刻阳文七绝一首:“雀台赋好重江东,车载才人拜下风。更有金闺双俊眼,齐称子建是英雄。”作为艳名倾动一时的美女,江东二乔很自然地成了文学艺术的对象。古代女人美不美全靠历代笔墨渲染而定,未必可靠。明代高启的《过二乔宅》云:“孙郎武略周郎智,相逢便结君臣义。奇姿联璧烦江东,都与乔家做佳婿。乔公虽在流离中,门楣喜溢双乘龙。大乔娉婷小乔媚,秋水并蒂开芙蓉。二乔虽嫁犹知节,日共诗书自怡悦。不学分香歌舞儿,铜台夜泣西陵月。”可叹曹操有生之年未能取江东,不然二乔或许就在铜雀台里度过余生了。   &
曹丕为美色谋害胞弟之谜(1)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子。其才华横溢,诗作隽丽,颇受曹操喜欢,封陈王。曹操死后,其备受曹丕猜忌,抑郁而死。其诗作颇多,词采华茂,原有集,现已散佚。宋时辑有《曹子建集》,其“七步成诗”的故事至今流传。 汉末时期,上蔡令甄逸之女甄氏,生于光和五年。相传她的母亲张氏怀孕时梦见一个仙人,手执玉如意,立于其侧;临产的时候,看见仙人入房,以玉衣盖体,不久生下甄氏。甄氏三岁时丧父。相士刘良看了她的相之后说:“此女之贵,乃不可言。”甄氏自小至大,性格静好。八岁的时候,门外有马戏,家中人及诸姊妹都上阁楼观看,甄氏独不行。姊妹都觉得奇怪,问她:“老幼竞观,你为何不看?”甄氏回答:“这岂是女子所宜看的?”九岁学习读书写字,借长兄的笔砚使用。长兄说:“你当习女红,何用读书写字。难道想欲做女博士么?”甄氏回答:“古之贤者,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试。不知书,何由见之?” 时值天下纷扰,加上连年饥馑,百姓皆抛卖金银珠玉宝物以换取食物。因为甄氏家巨富,所以趁便宜收买储藏许多。甄氏对母亲说:“今世乱,何多买宝物?此取祸乱之端也。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又兼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赈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举家皆称其贤。 及笄后甄氏嫁给袁绍之子袁熙。袁熙似乎不太懂得怜香惜玉,她生活苦闷,写下闺怨一类的作品。《古诗源》中收录了她所做的《塘上行》: “浦生我池中,其。 忽然听见外面人声嘈杂,原来曹操进来了。曹操问及袁氏家属,曹丕便入内引出刘氏及甄氏。曹操见甄氏沉鱼落雁的姿色,心里也怦怦乱跳,便问刘氏:“家里如何只留下你二人?” 刘氏道:“子妇等并皆远出,惟次媳愿侍妾身,所以尚留在此;现蒙世子曲意保全,实为万幸。”曹操旁顾曹丕,见他两目痴痴呆呆地盯住甄氏,知道曹丕暗里动了情。 曹植亦对甄氏念念不忘。曹丕急切无奈之下,对曹操说:“儿一生别无他求,只有此人在侧,此生足矣!望父皇念儿虽壮年而无人相伴之分,予以成全!”话已至此,曹操不好拒绝,便使人做媒,让曹丕娶了袁熙妻甄氏为妇,刘氏不敢不从,与甄氏商量,甄氏也无异言。当下择取吉日成婚。 甄氏梳的发髻式样一日一换,据说她每天都见到一条口含赤珠的绿蛇,绿蛇以盘卷的姿态向她传授髻的各种梳法,因此甄皇后的发髻每日更新,称为灵蛇髻。一时宫女们人人仿效,她们的发式随甄氏的改变而改变。 曹操与曹丕为消灭群雄而奔忙,只有曹植因为年龄小而有余闲。曹植天赋异禀,博闻强记,十岁能撰写诗赋,他陪着这位多情而又美艳的少妇,消磨了许多风晨雨夕与花前月下的辰光;耳鬓厮磨,了无嫌猜。曹植与甄妃的浓情蜜意,已经快速升到难舍难分的地步。当年龄比她小的曹植表现出天真无邪的情意时,不知不觉中使甄妃陶醉在虚无飘渺的快意之中,于是毫无顾忌地施展出母性的光辉与姐姐般的爱意。渐渐地甄妃沉醉于曹植的才华之中,而曹植也予了她无限的柔情蜜意。 曹丕与两个弟弟曹植、曹彰,都是卞太后所生。曹丕素性猜忌,在他做魏王时,就将两个弟弟遣往他们的封国。甄妃再嫁曹丕时,曹植暗中悲愤,不过被曹丕捷足先得。曹丕也因此对曹植耿耿于怀。    
曹丕为美色谋害胞弟之谜(2)
曹植以才情赢得了曹操的特别喜爱。建安十五年曹操于邺城建铜雀台,命诸子登台为赋,曹植援笔立成,做名篇《铜雀台赋》,曹操大为高兴并封其为平原侯,并勉励说:“吾昔为顿丘令,正值二十初度,思当时所行,无愧于今。今汝已长成,可不勉哉!”寄望之殷切,溢于言表。但曹植性格狂放,不自雕励,饮酒不节,屡犯法纪,以致渐失父宠,在争当太子的斗争中败给了其兄曹丕。曹操去世后,曹丕篡夺汉献帝的皇位,命曹植出封临淄。监国灌均阴承曹丕的意思,弹劾曹植使酒悖慢,于是曹丕征曹植入朝,打算借故处死他,幸亏卞太后从中保护,曹植才得不死。但曹丕限令曹植七步成诗,诗必须以兄弟为题,且不准直说。曹植随口咏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此诗,心里也感到若干惭愧,但余恨终未消,贬曹植为安乡侯。 曹丕有许多内宠,其中最宠爱的是郭氏。郭氏不仅善媚,并且善谋,曹丕能够被立为太子,也是受益于闺阃。曹丕篡汉建魏,进郭氏为贵嫔,本来想立她为皇后,只因为前边还有甄妃,便拖延下来。曹丕对于甄妃和曹植错综复杂的关系难以释怀,所以仅封她为妃,甄妃始终未能得到母仪天下的皇后地位。郭氏为谋夺后位,多方谗间,曹丕听信郭氏的话,将甄妃留置在邺城。不久说她心怀怨望,平白地将她赐死。郭氏无子,独甄妃有一子名曹叡。曹丕立郭氏为皇后,将曹叡交与郭后抚养。 甄妃死后,有一次曹植入朝到宫里,曹丕将甄妃使用过的一个盘金镶玉枕头赐给他。曹植睹物思人,不免触怀伤情。回来时经过洛水,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并说出“我本有心相托”等语,曹植一惊而醒,方知是南柯一梦,遂就着蓬窗微弱的灯光写下一篇《感甄赋》,借洛河中的水神宓妃作为甄妃的化身,抒发蕴积已久的爱慕之意。赋中写他经过洛水,遇见美丽的洛水之神宓妃,相互发生爱慕,终因神人道殊,不能结合,最后不得不怅怅而别。文中这样描述甄妃的美貌:“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容耀秋菊,华茂春松,若轻云之蔽月,似流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望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面辅承权,环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曹叡与父亲曹丕的做法一样,专任异姓,冷落同宗。任城王曹彰,在曹丕黄初二年就已经暴亡;甄城王曹植这时还在世,他被徙居于浚仪,心里时常怏怏不乐。曹丕死后,群臣本来想迎立当时为雍丘王的曹植为帝,因此曹叡即位后,对于他这位才华横溢而又深得人心的叔叔,产生了莫大的戒心,一而再、再而三地徙封不已。后人有诗说:“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年赋洛神。” 魏主叡嗣位时,虽已追谥生母甄妃为文昭皇后,但对于甄夫人冤死的情形,并不知道。相传甄夫人死时无人收殓,披发覆面,用糠塞口。但这件事被曹植听闻。太和四年,太皇太后卞氏病殁,曹植还都奔丧,乘间对曹叡述及甄夫人惨死情状,曹叡疑信参半,私下询问庶母李贵人,才知道曹植说的都是实情,不胜悲愤。于是命甄夫人的兄子甄象为太尉,持节赴邺城改葬甄夫人。并且改封曹植为陈王。曹植虽得增封,却仍然不被信任。虽然他屡次上疏自荐,希冀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始终不受重用。明帝太和六年曹植在抑郁中“汲汲无欢”而病逝于淮阳。因其被封为陈王,谥号为思,故后世多称其为陈思王。 曹叡得到曹植遗著颇丰,其中有那篇《感甄赋》,因牵涉到曹植与甄妃之间的一段错综复杂的感情,行迹太过明显,就改名为《洛神赋》。曹叡到郭太后那里诘问甄妃的死状,郭太后忿然道:“先帝自赐彼死,与我何干?况你为人子,何必追仇死父,为前母逼死后母?”曹叡更加气愤,从此凡是郭太后的饮食服用,故意裁减,气得郭太后有口难言,郁郁而死。曹叡令内侍棺殓,像当初郭后对甄妃一样,只是表面上按礼仪治丧。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根据曹植的《洛神赋》画的。画中洛神乘车现于洛水之上,洛水之中大鱼护送着车子。由于此赋的影响,加上人们感动于曹植与甄氏的恋爱悲剧,故老相传,就把甄后认定成洛神了。对于《洛神赋》一文的创作动机,前人历来对此颇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曹植见甄妃的玉镂金带枕,哀伤感怀而做,初名《感甄赋》,由明帝改为《洛神赋》,见于唐朝李善为《文选》所做的注文。也有人认为曹植与甄妃之事于史无证,胡克家在《文选考异》中认为这是世传小说《感甄记》与曹植身世的混淆,作品实是曹植“托词宓妃,移寄心文帝”而做。也有人认为“感甄”之说确有,如朱干在《乐府正义》中指出,但所感者并非甄妃,而是曹植黄初三年的被贬地鄄城。直到现在,甄妃与曹植的情事依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晚唐李商隐感其事“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哀莫大于心死,千古悲情最终只是一段灰烬。    
魏文帝迷醉“红泪芙蓉”之谜
曹丕(187~226年),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文学家。公元220~226年在位。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被立为帝。操死,被袭位为魏王。行九品中正制,确立和巩固士族门阀在政治上的特权。不久代汉称帝,都洛阳,国号魏,建元黄初。爱好文学。 薛灵芸是三国时常山人。其父薛业是■乡县亭长,母亲陈氏随丈夫住在亭旁。他们那里十分贫穷,夜里妇女们聚在一起纺纱,点燃麻藁以照亮。 待薛灵芸十七岁那年,已是容颜绝世。闾中的少年,都暗慕薛灵芸,趁夜色悄悄潜来偷看她。但是一直没有机会与她接触。 咸熙元年,谷习任常山郡守,他听说乡亭长有美女而家境甚贫。当时魏文帝曹丕选良家女子以充入六宫。谷习以千金聘走了薛灵芸,然后将她献给魏文帝。薛灵芸与父母告别时,泪水沾湿了衣襟。在登车上路时,泪水不可抑制,她以玉唾壶盛泪,泪水落在壶中成了红色。 还未到京师,壶中的泪已凝如血色。文帝以雕刻着花纹的十辆车迎接薛灵芸。车皆镂金为轮辋,丹青画毂轭,前后缀满了宝石;铃铛锵锵和鸣,清脆的声音回荡在林野;所驾的青色骈蹄牛,可以日行三百里。这种牛是尸涂国进献的,蹄子与马蹄一样。路边烧石叶香。这种石头层层叠叠,形状如云母,所发的香气可以避恶疾,是腹题国进献的。 薛灵芸去京师的一路上,数十里点起膏烛,久久不熄灭。车子走过的路,尘土遮蔽了星月,时人称为“尘霄”。筑赤土为台,台基三十丈,列膏烛于台下,名叫“烛台”,远望如流星坠地。 大路两旁,每隔一里铸一铜表,高五尺,以标志里数。因此有路人歌曰:“青槐夹道多尘埃,龙楼凤阙望崔嵬,清风细雨杂香来,土上出金火照台。”当时以铜表标志里数,是“土上出金”的意思。而“火照台”的意思是膏烛之火在土的下面,汉代是火德王、魏代是土德王,“火照台”即汉亡而魏兴。“土上出金”则隐喻魏灭而晋兴。 薛灵芸距离京师十里,文帝乘雕玉的车辇,远远看见,叹息说:“古人云:朝为行云,暮为行雨。今非云非雨,非朝非暮。”因此改薛灵芸的名字为“夜来”。后世花卉名“夜来香”即得自薛灵芸。 薛灵芸入宫后受到宠爱。外国进献火珠龙鸾钗很重,文帝怜惜薛灵芸弱不禁风,于是说:“明珠翠羽都不胜其重,何况这么重的龙鸾钗。”薛灵芸缝制衣服的那根针出神入化,虽然处于深帏内,夜里不用点灯烛,她也可以缝制衣服。凡不是薛灵芸缝制的衣服,文帝一概不穿。宫中称她为“针神”。魏文帝为之改名“夜来”。 黄初七年,魏文帝病逝,薛灵芸也不知下落。令人不解的是魏文帝的两个有名的妃子都与“神仙”有关,甄妃是“洛神”,薛灵芸是“针神”。 薛灵芸的故事在正史里没有记载,许多野史笔记偶尔提及,如《拾遗记》、《太平广记》、《艳异编》等。李商隐有“一夜芙蓉红泪多”;贺铸《石州引》有“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已是经年,杳杳音尘多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清愁?”其中“红泪”即是薛灵芸的典故。《拾遗记》中说,薛灵芸离别父母登车上路之时,用玉唾壶承泪,壶呈红色。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后世因而称女子的眼泪为“红泪”。后来成了一个通用的典故,如红蜡烛垂的是“红泪”,子规鸟哀啼泣血等。据说唐代杨玉环被召入宫前,“泣涕登车,时方寒,泪结为红冰”。 清代冒鹤亭《太清遗事诗》云:“太平湖畔太平街,南谷春深葬夜来。人是倾城姓倾国,丁香花发一低徊。”其中“夜来”亦指薛灵芸。《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叙众人玩象牙筹:“黛玉宝钗取出几根来看,一面刻的是古来美人,一面是词句并各种饮例。大家都说有趣,当下说定由宝钗起令。宝钗抽了一根,刻的美人是薛灵芸,那面词句是‘问何因玉筋惹春红’,注‘善啼者饮,浓妆者饮’。笑道:‘这善啼的,除了林妹妹还有谁?’”大概薛灵芸之善哭只有林黛玉可以比拟一二。 估计薛灵芸神秘莫测的事迹纯属历史虚构,但作为一种精神的意象,她比真实的存在更加深入人心。    
刘备“换妻如换衣”之谜(1)
刘备(161~223年),字玄德,涿郡(今河北)人,东汉远支皇族,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谓蜀汉昭烈帝。幼贫,后入军旅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在诸葛亮的筹划中,联合孙权打败曹操于赤壁,占荆州、益州和汉中。221年称帝,定都成都,次年在吴蜀之战中败北,不久病故。 刘备是涿郡涿县人,自称是汉景帝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自己反复这么说,见人就说,于是史书上也这么说了,至于真假没有人知道。我们十分熟悉刘备的那句开场白:“在下刘备,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根本就没人问他是谁的后代,仔细一想刘备的举动实在可笑。同时也可以看出刘备一直为他低微的出身而苦恼不堪。 刘备少孤,与母亲贩履织席为生。他所住的草屋东南角篱笆边有一颗高五丈的桑树,遥望像个车盖,往来的人都奇怪此树非凡的姿态,有的就说此地当出贵人。刘备小时候与其他的小孩子在树下游戏时说:“我将来必定乘这样的羽葆盖车。”羽葆盖车是皇帝才可以乘坐的,叔父刘子敬告诫刘备说:“你这样胡说难道要灭我们全家么?!”刘备不喜欢读书,只爱好狗马、音乐、华丽的衣服。他身高七尺五寸,垂手超过膝盖,回头可以看见自己的耳朵,不喜欢说话,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乡里的少年都依附他。中山大商人张世平、苏双可能被“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的话打动,觉得刘备不同寻常,便给了他许多金银财宝,这样刘备召买了一批人马,开始实现他夺取天下的计划。 三国时代是个英雄辈出的光辉年月,但刘备特殊之处就在于白手起家,不像曹操与孙权倚靠先辈打下的坚实的基础,他所倚靠的只是一个虚无飘渺的“中山靖王刘胜”。刘备不是一个好色之徒,因此对他的情爱生活史书记载极少,但孟子还说“食、色,性也。”意思是食欲和性欲都是人体的本能,刘备也不例外,只有在情色上才可以见到刘备的另一面。 刘备的夫人沛国人甘氏是三国时代著名的美女之一。刘备起兵后在豫州小沛纳甘氏为妾。刘备好几个嫡妻先后丧生,甘夫人便以嫡妻的身份摄掌内事。后来随刘备到了荆州依附刘表,生下儿子阿斗(即后来的蜀后主刘禅)。 曹操大军在当阳长阪追到刘备一行,刘备丢下老婆孩子一个人跑了。全靠赵云的保护,甘夫人才幸免于难。当初桃园结义的时候张飞与关羽都杀了自己的妻子跟随刘备,那句有名的“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话就是刘备说的。可见在他眼里妻子不过是随时脱随时换的衣服鞋子一类的东西,所以此时抛下甘夫人一个人逃命符合刘备的性格。 甘夫人生于微贱的家庭,幼小的时候乡里会看相的说:“这个女孩子此后贵不可限,当位极宫掖。”等她长大后体貌与一般女子不同。十八岁的她玉质柔肌、态媚容冶,刘备将她召致白绡帐中,在户外观望,甘氏就如同月下凝聚的白雪一样。河南有献媚刘备的人送给刘备一支高三尺的玉人,刘备把这个玉人放在甘夫人的身边,常常在夜晚叫甘夫人脱光衣服,与旁边的玉人作比较。他白天与谋臣谈论军国大事,夜里就抱着甘夫人玩弄那个玉人,自己还常说:“玉之所贵,比德君子。况且雕凿为人形,而难道可以不玩么?”甘夫人与玉人洁白温润没有二致,看见的人都分不清哪一个是甘夫人哪一个是玉人。嬖宠者不仅仅妒忌于甘后,也妒忌那个玉人。甘夫人常想将玉人毁去,她对刘备说:“以前子罕不以玉为宝,春秋上赞美他。现在吴魏未灭,怎么能玩物丧志呢?凡是淫惑生疑的东西,不要再拿进来。”刘备听从了甘夫人的话,撤下玉人再也不玩了,取嬖者见没有机会可趁都退靠后了。当时的君子议论以为甘夫人是位神智清醒的夫人。 刘备从陶谦手里接管了徐州之后,用糜竺、陈登为辅佐。袁术自接邻的扬州起兵与刘备争夺徐州。建安元年吕布袭取徐州的治所下邳,守将张飞嗜酒误事,刘备的家眷都陷落在城里。刘备溃退到广陵收集败兵散卒,以图后举。糜竺与陈登辗转找到了刘备,糜竺原来是一个商人,家产十分丰厚。糜竺在广陵遇到刘备,刘备问及自己的家眷,糜竺说还在下邳城里。刘备丢了城池失去了甘夫人,弄得两手空空,无奈只有叹息一番。 糜竺有一个年已及笄的妹妹,长得很美艳。为了安慰刘备,他便将妹妹送给了刘备,并将家产倾囊而出充作军资。刘备正是穷困潦倒的时候,好像天下掉下一个馅饼,不仅使危军复振,而且还得到一个美女相伴。他写信给吕布请他送还家眷,互释嫌疑。吕布只是为了得到徐州的地盘,与刘备本来没有什么个人恩怨,便了得做个人情,将家眷送还了刘备,并且还格外开恩让没有地方安身的刘备驻扎在徐州的小沛。 甘夫人回来后,却发现刘备战场失意情场得意,又娶了一个小妾。不过她没有表现出不快的神情,古代男子三妻四妾本来是很平常的。甘夫人与糜夫人相见后寒暄了一番,然后暗中彼此偷偷打量对方,再将自己与对方做了一番比较。不过这是妻妾心中的小波澜,外人不得而知。 虽然吕布归还了甘夫人,但是刘备与吕布已经互生嫌怨。建安三年春,吕布派人去河内买马,半路上被刘备将马匹都抢走了,吕布正好没有借口,便遣部将高顺、张辽率兵攻打小沛。刘备知道自己的力量不支,飞书向许都的曹操求救。曹操立刻派遣夏侯惇领兵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