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4部分阅读

作品:将中医进行到底|作者:kyzym18|分类:综合类型|更新:2025-05-20 16:13:39|下载:将中医进行到底TXT下载
  榛鹌绕13蛏弦纭u庵种19淳昧司突岱17刮悄虿。庖坏恪赌诰分薪驳妹髅靼装祝暗墼唬河胁】诟收撸∶危亢我缘弥酷唬捍宋迤缫玻黄1浴7蛭逦度肟冢赜谖福10衅渚蛞涸谄3柿钊丝诟室玻朔拭乐14玻巳吮厥掣拭蓝喾室病7收撸钊四谌龋收吡钊酥新势淦弦纾省!

  现代医学也证明了口甜是糖尿病患者和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的信号。糖尿病患者口中发甜是因为血液中含糖量增高,唾液中的糖分也会增高。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可引起各种消化酶分泌异常,当唾液中淀粉酶含量增高时就会出现口甜。

  还有的人经常会觉得口中淡而无味,吃什么也不香,这多是脾胃出了问题。如果伴有胃部胀满、大便稀薄、脉细等症状,则多半是脾胃虚弱,治疗上应以健脾、和胃为主。如果伴有疲乏无力、大便稀软、舌苔厚腻等症状,并且不喜欢喝水,则多半是脾胃有湿,治疗上应以燥湿、和胃为主。

  八、口水过多,病在脾肾

  唾液多,常常是脾肾虚、精失摄纳而外溢的征兆。在解释原因之前,我们先为“唾液”正一下名。大家都习惯称唾液为口水,其实并不确切。唾液,既包括唾,又包括液。唾,也就是唾沫,是从舌根分泌出来的,不是有个词——唾弃吗?就是往地上吐唾沫表示不满、瞧不起,可见,唾沫是人为吐出来的。而液又叫涎,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水,它往往是不由自主地流出来的,也就是大家戏称的“流哈喇子”。

  为什么唾沫和口水异常是脾虚、肾虚所致呢?《内经》中说得明白,“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意思是说,出汗异常可以从心脏上找问题,鼻涕多了要看肺有没有问题,眼泪不正常了要从肝上找根源,相应的,口水和唾沫异常就是脾和肾的问题了。

  虽然唾和液分别出自脾和肾,但脾肾往往互病,且总司于肾,所以唾沫和口水经常同时出现。唾多而且黏稠,且口中发苦,往往是脾热,这时候一定不能吃辛辣的食物,牛、羊肉也尽量少吃,可以吃一些清脾热的药,像栀子和连翘等。口水多,且有咸味儿的话,这是肾虚的征兆。

  很多小孩子都会流口水,有些家长并不在意,以为长大后自动就好了。这就大错特错了,有的孩子到了七八岁、十几岁还在流口水。流口水说明嘴角不紧,脾是主肉的,嘴角不紧就说明孩子脾虚,需要补脾。

  一些老年人也爱流口水,这是肾气不足的表现,需要温补脾肾。以前有个病人,五十多岁,晚上睡觉流口水已经有十几年了,枕套要是三天不洗就潮乎乎的,枕头上留下的口水印子洗也洗不掉,家里人经常说赶紧晒晒地图去。这么多年,他感觉不到不舒服,所以也没看过医生。后来跟我说起这事儿的时候,他还不以为然。我说,你这是脾胃虚啊,脾主肉,开窍于口,脾脏不健壮,嘴角松弛,自然会流口水。我让他每天坚持吃七八个板栗和红枣,或者用板栗和红枣来煮粥。大家如果有同样的问题,就要多吃些板栗和红枣,栗子是肾之果,能补肾健脾,红枣能补益脾胃,用来治疗口水过多,效果非常不错。

  唾液多了是问题,少了同样是问题。唾液过少,说明津液不足,是内燥的表现。古书上记载了一个故事。一位待字闺中的小姐生病了,人消瘦无力,被请来看病的大夫心想,莫非是未出阁之人患了相思之病,但望闻问切下来发现并不是“情志”方面的疾病。古时男女授受不亲,大夫不好看小姐的舌苔,正好旁边有人说小姐几日来口干得厉害。口干说明津液不足,大夫在思虑津液枯干的原因时恰好瞥见门下有堆瓜子壳。他恍然大悟,随即让人把那些瓜子壳收起来熬水,让小姐喝,说喝下去就好了。小姐的父亲摸不着头脑,就问大夫这是何故。大夫说:“令嫒瓜子嗑得多了,唾液流失,津液不足,导致脾胃难以运化食物,所以消瘦;消瘦又导致脾失健运,肾虚而不足,津液稀少;瓜子壳上有小姐的唾液,熬水喝下去,就可以把流失的唾液补回来了。”这么说来,爱嗑瓜子的朋友,要节制一下,不能一次吃太多瓜子。一旦出现口干、没有食欲等情况,记得多用舌头漱些唾液,分三次下咽,再就是多吃些酸味儿的水果来补充津液,梨子和葡萄都不错。

  九、鼻涕眼泪多了也是病

  说完了“五液”中的唾和涎,再来看看涕和泪。为什么要把鼻涕和眼泪放到一块说呢?鼻涕和眼泪,虽说一个出于肺,一个出于肝,但它们都是“心之液”,都能“为心所动”。《内经》里说,心是君主,是五脏六腑之主,眼睛是宗脉聚集的地方,是上液的流通渠道,嘴和鼻子是气息的门户。所以,人一动感情,五脏六腑就全受到震动,宗脉也感受到震动,泪道就打开了,眼泪鼻涕就一齐出来了。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

  鼻涕和眼泪是人体对外界的一种正常反应,但多了和少了也是个问题。先说鼻涕。如果一个人感冒流鼻涕,那是正常现象,如果没有感冒而鼻涕分泌增多,就要小心了,很可能是肺、肾、脾的虚损。我的邻居家有个四川小保姆,人懂事能干,一家子都很喜欢她,但那孩子有个毛病,就是老不停地抽鼻涕,别人是感冒了流鼻涕,她是一年四季流鼻涕,夏天不敢穿短袖,尤其怕吹空调,房间里有冷气就会不停地擦鼻涕。邻居老太太说,她只要一听见保姆抽鼻涕就心烦得不得了,但好保姆难找,她又舍不得辞掉人家。我说,这样吧,你把她领来我给瞧瞧。一会儿老太太就领她过来了,一个瘦瘦弱弱、脸色苍白的女孩子,一看就是阳气不足。我给她把了脉,脉又细又弱,我问她白带是不是也很多啊,那孩子低着头小声说是。这就对了,她总的来说就是体弱肾虚。肾是水脏,统摄所有津液的运化分泌,鼻涕虽然是肺液,但它也是由精所化,下受制于肾,上渗于脑,肾气不足,不能摄纳脏液,自然就会上面鼻涕不断,下面白带增多。我说,“孩子啊,你这个不成问题,调养调养就好了。白天多晒晒太阳,多运动一下,晚上用热水泡泡脚,自己用手按摩按摩腰部和腹部。”我又开了个中药方给老太太,叫她拿回去给小保姆抓药。一个月下来,她的情况就好多了。

  那眼泪增多又是怎么回事呢?有些人见风就流泪,尤其是冬天,骑自行车或者摩托车出门,一会儿就会眼泪汪汪的。好多人认为这是自然现象,风吹眼睛,泪腺受刺激就会流泪。这其实是个误解,迎风流泪是一种病症,是肝肾阴虚的征兆。只有当人肝肾阴虚,肾气不纳津,受到冷风的直接刺激以后才会流眼泪。老年朋友更容易见风流泪,甚至好好地就会老泪纵横,用手或者手绢儿擦拭以后,眼睑又红又肿又痛,甚至会出现视力模糊的现象。这是因为老年人的脏腑功能下降,肝肾阴虚,肝失疏泄,肾气不纳造成了津液外溢。容易迎风流泪的人要多吃些核桃仁、莲子和枸杞,这类食品具有益精养血、滋补肝阴、肾阴的作用,有助于津液的正常输布。

  如果人很悲痛,却欲哭无泪,哭无涕,这也是个麻烦。有位三十多岁的女士,开始觉得口干,眼睛也干涩,她以为这是小问题,过几天就好了,没想到后来,遇到伤心事,自己竟然只能“干打雷”,哭不出来了。从西医上说,她患了干燥综合征,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西医认为,这病可以控制,但要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病人对这样的答复当然是不满意的。她转而来找中医,在中医里这属于“痹症”,可以用健脾生津、疏泄肝脏的方法来调理。

  十、鼻出血,不要盲目清火

  邻居小张今年二十多岁,最近常常流鼻血。最初他以为是“上火”,吃了些“降火”的药却不管用。他又担心是血液问题,到医院检查,血象也正常。他有些困惑,就想到了我这个搞中医的邻居。

  我看他面色灰暗,神情倦怠,舌淡,苔薄,脉象也较为缓弱。我问他:“出血多吗?颜色深不深?”他说:“时多时少,颜色比较浅。”我告诉他:“你这是脾有问题,中医上叫‘脾不统血’,是因为脾气虚弱;不能摄血,所以血液循环不畅,导致流鼻血。应该吃些健脾益气、摄血止血的药,去药店买些归脾丸,调理调理就可以了。”一个月后又碰到小张,他告诉我没再流过鼻血。我看他气色也好多了。

  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流鼻血不是因为上火吗?为什么是脾的问题,不是肺的问题?是啊,“肺开窍于鼻”,很多鼻部症状都是肺的问题。但在中医的整体观中,鼻与脾胃也关系密切。脾胃在五行中属土,位主中央,鼻在面部中央,故鼻为脾胃之外候。脾又统血,鼻准属脾,为血脉聚集之处。可见,脾气虚弱导致流鼻血也是符合中医医理的。

  流鼻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症状,中医称“鼻衄”,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所致,其中以肺热、胃热、肝热为常见,这些都是实症。但也有少数病人是虚症,由于正气亏虚、血失统摄引起,主要表现为肝肾阴虚和脾不统血。

  可见,流鼻血不仅仅是因为上火,一定要分清病因,辨证治疗,切不可盲目降火。根据不同的内因,流鼻血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肺经热盛型:鼻血鲜红,量不大,点滴而出,鼻腔干燥辛热,或兼咳嗽少痰,口干身热。舌尖红,苔薄白而干,脉浮。

  胃热炽盛型:鼻血鲜红或深红,血量大,鼻内干燥,口干口臭,烦躁口渴,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厚干,脉洪大而数。

  肝火上逆型:鼻血量大,血色深红,头痛头晕,口苦咽干,胸胁苦满,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肝肾阴虚型:鼻血色红,时作时止,量不多。口干少津,头晕眼花,耳鸣,心悸,失眠,五心烦热。舌质嫩红,或红绛而少津,舌苔少,脉细数。

  脾不统血型:鼻血渗渗而出,色淡红,量或多或少。面色不华,饮食减少,神疲懒言。舌淡苔薄,脉缓弱。

  另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急性传染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代偿性月经等也可引发鼻出血。前段时间,我就碰到一个高血压导致流鼻血的病例。

  我们小区的王阿姨经常带着小孙子在花园里玩耍。有一天,小孙子在她放风筝时和其他小朋友一道跑到别处了。看不到小孙子的踪影,王阿姨心中急躁,扔掉手中的线轱辘,边喊边找。待小孙子闻声赶回时,王阿姨一把抱住他。这时她突然看见孙子衣服背后的血滴,以为是受伤了。仔细一看,她才意识到是自己在流鼻血,赶紧用面巾纸堵住鼻孔。我正好在楼梯口碰上她,就问她怎么回事。她便说了说情况,还说可能是心急上火,不碍事。

  我说,千万别大意,对于老年人来说,流鼻血很可能是高血压的信号,还是去医院查一查吧,毕竟六十多岁的人了。第二天她去医院做了检查,果然是高血压。

  十一、汗臭脚,“脾气”大

  好多人都有汗脚和臭脚的毛病,尤其是男同志。好多人觉得这是天生的,爹娘给的,拿它们没办法。这样想就错了,健康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人是注定要受汗脚和臭脚的折磨。因为汗脚和臭脚多是由脾湿造成的,而脾湿是可以调养好的。

  先说说人为什么会出汗。中医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比如人们在运动的时候,运动生阳,阳气蒸腾###,这就形成了汗。打个比方,用火给水加热,温度升高,水汽就产生了。适度出汗是正常现象,对人体有好处。但出汗过多就不好了,这是因为“汗为心之液”,如果出汗过多就容易损伤心阳,而五脏六腑又是相互牵制的,所以出汗多是许多疾病的征兆。

  如果胸部大汗、面色苍白、气短心慌,这是“亡心阳”的兆头,亡心阳就是西医上的水电解质紊乱症,以脱水为主;如果额头出汗,汗珠大如豆,形状如同油滴,这是虚脱或者要昏倒的先兆,体质虚弱或者有低血糖病史的人尤其要当心;如果偶尔手心脚掌出汗,尤其是在公共场合,这多半是精神紧张造成的,调整一下心态就可以了;如果手脚常年多汗,说明脾胃功能有些失调;如果脚汗特别臭的话,这说明体内湿气很重。

  有个小伙子患了脾肿大,希望保守治疗,他来找我的时候,顺便问有没有办法治脚臭,并说起“臭脚”带给自己的麻烦。小伙子原本人缘不错,经常被同事和朋友约去做客,但他就是不去,任凭别人怎么劝说都不去,慢慢地大伙都说他“独”,关系也开始疏远了。其实,小伙子有难言之隐,就是脚臭。上了一天班回家,鞋子一脱,房间里就全是脚臭味儿。所以,他不好意思去朋友家做客,进门得换拖鞋,那岂不是尴尬!

  我跟小伙子说这个毛病和他的脾肿大有关系。中医上讲“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肿大是因为脾脏积湿,而脾脏积湿也会引起多汗。脾湿热的时候,人会出又黄又臭的汗,这就是“汗臭脚”的由来。知道脾的“脾气”了,这病就好治了。我给他开了清热祛湿的药,嘱咐他每晚都用热水或者明矾水泡泡脚,明矾具有收敛作用,可以燥湿止痒。还要他多吃扁豆,扁豆可以健脾祛湿。

  有些土办法治疗脚臭的效果也不错,比如,把土霉素药片压碎成末,抹在脚趾缝里,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出汗和脚臭。这是因为土霉素有收敛、祛湿作用,很多人都知道土霉素吃多了容易便秘,就是这个原因。

  十二、手脚冰冷,不可盲目温补

  秋冬季节,有人总觉得手足不温、四肢冰冷,晚上更为严重,往往睡到大半夜,手脚还是暖和不过来。这种症状在女性身上更为多见,有一种说法:每四个女性中就有一个患有手足冰冷症。严格说来,手足冰冷不是病,只是一种症状,只要合理调养就能得以改善。但手足冰冷又是许多系统疾病的征兆,不可小视。

  西医认为,手足冰冷是血管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引起的一种症状。秋冬季节气候多变,天气寒冷时人的血管就会收缩,血液回流能力就会减弱,手脚特别是指尖部分的血液循环不畅,因而出现手足冰冷。此外,精神紧张、劳累和内分泌失调也会引发血管调节功能障碍。所以,西医认为手脚冰冷是血液循环系统疾病的征兆,比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雷诺氏病、心血管疾病等。

  中医对手足冰冷症的认识比较全面,并有其独特的见解和治疗方法。中医称手足冰冷症为“厥逆”,病因是人体内的阴阳两气不能相接。在中医看来,阳受气于四肢,阴受气于五脏,阴阳之气相贯,如环无端;倘若阴阳二气不能顺接,就会造成“厥”,症状就是手足冰冷。

  造成阴阳二气不相接的原因有很多,因此厥逆也有很多类型:可以是正气不足、气血两虚、感受寒邪之后的“寒厥”;可以是邪热过盛、津液受伤导致的“热厥”;还有痰湿阻滞、胸阳不能宣发的“痰厥”;以及心情烦躁、气机失调、阴阳之气不相接的“燥厥”,等等。

  除了手足冰冷这一共通性外,各种厥症在外部表象上有很大差别,疗法当然也有异。所以,不要认为手脚冰冷的人一定全都是阳虚,也不要盲目温补大补。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并不把手足冰冷当做病症,只是采用民间流传的一些调养之方,像泡脚、食疗、老醋泡姜片等。这些大都是温补之方,针对的也是阳虚体质和寒厥,尽管有些情况下(对症)这也会奏效。但如果遇到热厥、燥厥等其他类型,温补之方不仅不会有效果,还会使病情加重。

  几年前来了一个病人,三十多岁,已婚,患的就是手足冰冷的怪症。她告诉我,每年冬季都会四肢发冷,穿多少衣服都没有用,找别的医生看过,服用了很多大温大补的中医,但都没有效果,反而更加严重了。我问她:“病发时有什么症状?”她说:“经常感觉口干、口臭,牙龈浮肿,有时候会便秘。”我又问:“是不是平时爱吃辛辣油炸食物,还动不动就发脾气?”她说:“我是四川人,爱吃辣。我这人脾气不太好,最近又特别烦躁。”

  这就对了。这位女病人是因为热邪过盛引起的厥症,误服了温补之药,使病情加重。要想治疗厥症须先清内热,才能进补。我为她开了清热之方。经过一个月的调理,她四肢就不再冰冷了。

  还有一种特殊的症状,患者虽然手足冰冷,身上却有灼热感。这在中医上叫做“阳盛格阴”(真热假寒)。《伤寒论》中早有记述:“少阴病,下到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2004年夏天,一位中年女士前来就诊。那天非常闷热,她却穿一件厚厚的黑外套,里面穿秋衣秋裤,还戴着手套。从她哈腰缩肩的架势来看,一副风寒之相。我问她有何不适?她告诉我:这段时间四肢发冷,胸口却闷热得很,特别口渴,喜欢喝冷饮,晚上睡觉时却又得盖厚厚的被子。这几天特别严重,都不敢让家人开窗户,这大热的天,家里人都受不了,就催她上医院查查。

  我仔细地察看病人,见她面色红润,精神也比较好,摸其脉,六脉沉大有力;观其舌苔,红苔黄燥。我问她:大小便怎么样?她说:这几天一直没有大便,小便黄赤,比较难闻。

  我立刻明白了,这位病人是典型的真热假寒症,怕冷只是假象,真正的原因是热邪闭郁在里,不能宣泄,致使阳气不能到达四肢末端,因而四肢发冷。我为她开了通脉四逆汤,这种药有急下、存阴、表里双解的作用。第二天她就打来电话,说服药后大便四五次,不再觉得冷和口渴了,家里人也都很高兴。

  手机小说阅读 m.hrsxb 想看书来华人小说吧

  十三、白带,女人的另一位老朋友

  俗话说,“十男九消,十女九带”。应该说,白带是女人的另一位“老朋友”,它能在第一时间提示女同志体质的一些变化,也是妇科诊病中重要的参考信息。

  白带为人体###,与脏腑经络的功能相关,尤其是与脾肾关联紧密,因为脾脏是主运化的,肾脏是主蛰藏的,如果脾失健运,肾失封藏,都会导致带下症。“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而胫酸。”意思是说,白带分泌增多大多是由阴阳不和引起的,阴阳不和就会出现脾失健运、肾失封藏的情况,继而造成白带增多,并伴有腰背酸痛。另外,情绪对白带的影响也非常大。光绪皇帝和珍妃可以说是一对“至高无上”的悲情夫妇,他们体质都很虚弱,一个有着二十年的遗精史,一个经常被带下病困扰,苦不堪言。“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囚禁在瀛台,珍妃也一道被关了进去。慈禧太后对二人更加苛刻,珍妃的情绪十分低落,带下病更严重了。

  大家不要以为只要有白带就是不健康的象征。其实,健康的女性是应该有一定的白带,无色、无黏、无异味的白带都属于正常情况;如果是在排卵期,也就是月经前后十四天左右,或者是经前期、怀孕期间带下增多,这是###旺盛而溢出的表现,不需要担心疾病,但要注意是否受孕。

  异样的白带的确是身体功能异常的表现,应当引起女性朋友的警惕,要及时就医。好多人有了妇科病不好意思去看,觉得很没面子。这一点需要纠正,千万不要因为面子耽误了病情。当然,我在这里也给大家说一些常识,让大家对自己的状况有一个初步的判断,这样有利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如果白带呈水样、量多,色白或是淡黄,没有味道,并有疲乏、大便偏软等症状,这是脾失健运、体内湿重的表现,平时可以多吃些“白果薏仁汤”,用来健脾益气。如果是水样白带,伴有腰膝酸软、怕冷,这就是阴阳不和、肾阳虚造成的,要以温补肾阳为主,然后考虑用瑟止带。

  如果是白带量多黏稠,颜色发黄,气味腐臭难闻,通常需要尽快解毒清热。以前我曾经为一个年轻的女教师看过病。她人漂亮随和,同事、学生们都喜欢她,可后来大家发觉她身上有股怪味儿,慢慢地就开始疏远她了,她也挺纳闷。在一次同事聚餐的时候,她终于搞明白了怎么回事。她去酒店卫生间时恰好听见两位同事在议论她,说真是人不可貌相啊,她肯定是作风不正,在外面乱搞,染上了性病。这位女病人说,她当时差点就推开卫生间的门跟她们理论一番。从此,她的心理压力很大,课不想上,门不愿出,好不容易熬到暑假,她下决心把自己这毛病给治好。问诊后,我发现她还有严重的便秘,这其实就是毒症、热症,西医上叫病毒性感染,弄不好还是恶性肿瘤,所以必须积极治疗。我发现这位老师的病根在于脏腑气血失调、湿热蕴毒、蕴积于下,治疗上要以清热解毒、除湿止带为主。我告诉她几个方子,一是用山药、车前子配白果、芡实和黄柏,山药与车前子可以健脾化湿,白果和芡实能止带,而黄柏是用来清热解毒的;二是用槐蕈煎水喝,6~10克就可以,每天一剂,病好为止。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十四、遗精,不仅仅是肾虚

  对于男同志来说,遗精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十男九消”嘛。提到遗精,人们就会联想到肾虚,其实这是不全面的。

  大家先来听个故事,是元代名医朱丹溪治病的故事。当时有一个名叫郑叔鲁的学子,二十多岁,为了考取功名日夜勤奋读书,经常夜读到四更天。突然他得了一种怪病,只要夜间盖被子就会遗精,掀开就什么事也没有,但不盖被子又睡不好觉。没几天,郑叔鲁就受不了了,神情疲惫,饮食也日渐减少。朱丹溪问过情况后告诉他说:“你这是读书过于用心,心火和肝火太旺,再加上晚上睡不好觉,血不归肝,肾水不足,导致精关不固。你又正值青春,晚上睡觉时玉茎着物,就容易做春梦,发生遗精也是可以理解的。”于是,朱丹溪给他开了几服药,“上补心安神,中调脾胃升举其阳,下用益精、生阴、固阳之剂”,不到三个月郑叔鲁的病就好了。

  或许有人会问,“肾为藏精之所”,朱丹溪为什么要“上补心安神,中调脾胃升举其阳”呢?这才是朱丹溪的高明之处:肾虽然是藏精之所,但其精却源于脾胃,饮食生化而输于肾;心藏神,劳神则伤心,心伤则失交于肾,心肾不交,精关失控而遗精。

  朱丹溪的疗法也是中医整体观的最好说明。中医认为,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遗精不离肾,当责之于五脏(肝、肾、心、脾、肺),五脏的劳累都可引起精关不固。

  关于遗精的整体辨证,明代的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作了最为完善的论述,翻译过来就是:“如果是因为暗恋异性发生梦遗,则是精神方面的因素,其病因在心;如果是因为性生活不和谐而发生梦遗,则是精失其位,病因在肾;如果是因为身体劳顿而梦遗者,则是因为肝脾气弱,力不从心;如果是因为脑力劳动过度而发生遗精的,则是中气不足,心脾虚陷;如果是因受暑、湿、火等邪气而发生遗精的,则是因为肝肾之火不能清除;如果是经常性地遗精不止,则是因为下元虚弱,肝肾虚弱,精关不固。”

  可见,遗精不仅仅是肾虚,而是人体五脏超负荷的重要信号。因此,在辨证治疗中,要针对脏腑病变的孰轻孰重选择用药,分别采取温肾、健脾、疏肝、养心、清肺之法,不能一味地补肾。

  十五、梦是身体有话要说

  梦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很多人喜欢把它跟吉凶祸福联系起来。我是学医的,对占卜之术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梦对健康的预兆意义,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有之,只不过往往被人们忽略。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梦被称做“五脏的附体”,能够反映脏器的虚实盛衰。《内经》对梦的健康预兆意义早有记载,翻译过来就是:如果肺气虚,就会梦见白色怪物,见人就杀;如果肾气虚,就会梦见船沉,人浮水中,心生恐惧;如果肝气虚,则会梦见草木阴森,人伏在树下不敢起来;如果心气虚,多会梦见被火烧灼;如果脾气虚,则会梦见吃不饱饭(《素问·方盛衰论》)。再如《灵枢·淫邪发梦》:如果阴气盛,就会梦见在大水中惊恐逃窜;如果阳气盛,则会梦见大火烧身;如果阴阳都盛,则会梦见刀光之灾。如果上面气血过盛,则梦见飞翔;下面盛则梦见坠落。如果饥饿,就会梦见食物;如果吃太饱,就会梦见扔东西……可见,《内经》早已注意到了梦与疾病的定性、定位关系。

  中医认为七情分属于五脏,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忧)为肺志,恐(惊)为肾志。相应的,梦中的情绪也可以反映脏气的变化,梦怒为肝气盛,梦恐为肾气虚,梦哭为肺气虚,梦笑为心气盛,梦歌为脾气盛。

  有一次和朋友聚餐,大家聊天正欢,其中一个朋友说,他昨晚上梦见自己对老婆大发脾气,醒了之后胸口跳得厉害。旁边有人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肯定是平时对老婆敢怒不敢言,只能在梦里发泄。我笑着问他:“最近是不是偶尔有头晕的感觉?”他说没错。我说:“梦见发怒就是肝气盛,而且‘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晕和肝有关系,你肯定是肝火旺盛,要么就是过度疲劳了,应该调养一下肝。”他赶紧抢话:“你说的什么风、什么眩,我不太明白,这说明肝不好,我倒是信。那你说怎么办吧!”我说:“听我的是吧?行,那就约法三章。首先,生活上,别给自己施压,保持心平气和;晚上睡足觉,养血保肝;再就是吃点舒肝理气丸,保好。”后来再见面,我问他怎么样了,他哈哈一乐:“你这是叫我道谢吧,好了,好了。听你的准没错。”

  还有个朋友跟我说,她多次梦见自己死命地抓住窗框,不让自己摔下楼去,但终因体力不支掉了下去。我就问她:“这两天是不是觉得特别疲惫?”她说:“是啊,工作中总是心不在焉,是不是身体出问题了?”我跟她说:“你梦见的是比较恐怖的事情,恐为肾志,说明你的肾有点问题,很有可能是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疾病,你还是去医院查查吧。”她说:“最近工作忙,过段时间再说吧。”我知道这个朋友是个工作狂,也就没怎么劝她。第二天,她在工作的时候晕倒被送往医院。经过检查,果真是尿路感染。

  不仅中医重视梦的健康预报意义,西方医学也是如此。从西医的观点看,梦是大脑部分高级神经活动在睡眠状态下的持续,可分为生理性(良性梦)及病理性(噩梦)两大类。良性梦是白天的所思所想在大脑皮层上留下的痕迹,可起到平衡心理、缓解压力的作用。噩梦往往是体内潜伏性病灶产生的信息,是疾病向大脑发出的信号,对人体的健康有一定的预报意义。

  最近的研究表明:心绞痛发作前,病人会噩梦不断,还伴有呼吸加快、心率增速、血压升高及情绪激动等反应;心血管性疾病(诸如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发作前病人也多惊恐噩梦;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则常常梦见大快朵颐;精神疾病患者则经常在梦中哭泣,还会梦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