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面,杨树林还是迟到了。当他气喘吁吁地跑到指定长椅时,一位少妇正焦急地拿着报纸左顾右盼。杨树林走上前亮出报纸:我是王婶介绍来的。
少妇有点儿抱怨:怎么才来啊,我都把报纸上的小说连载看五遍了。
杨树林说,不好意思,报纸卖完了,跑了好几家报摊,还坐了两站车,才买着。
少妇笑了:买不着报纸你就把我一人撩这了?
杨树林说:那倒没想过,不过我会锲而不舍,直到买着为止,晚点儿见面总比张冠李戴好。
少妇对杨树林的第一印象不错,伸出手,大方的说,我叫马艳丽,在服装三厂上班。
杨树林和她握了手,说,我叫杨树林,在一机床厂就职。
随后双方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是马艳丽问,杨树林答。马艳丽对杨树林的回答基本满意,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神情。又问了几个家庭中容易出现的矛盾,杨树林解决矛盾的态度让马艳丽喜出望外,她兴奋而急迫地说,我看就一拍即合吧,我们都不年轻了,抓紧时间吧,夜长梦多。
杨树林说,太快了,得有个过程吧。
马艳丽说,事不宜迟,试用期就省免吧。
杨树林说:容我再想想。
马艳丽说,不用想了,你是男的,肯定吃不了亏。
杨树林说,你真的了解我了吗。
马艳丽说,八成了吧。剩下那两成坏也坏不到哪儿去。
杨树林说,可我还不了解你。
马艳丽说,日后有的是时间,我会不断给你带来惊喜的,到时候我给你生个大胖小子。
杨树林说,可是我不想要了。
马艳丽说,为什么。
杨树林说,两个孩子看不过来。
马艳丽说,我没说生俩啊,咱们遵守国家政策,只生一个好。
杨树林说,我已经有一个了。
马艳丽瞪大眼睛:什么?
杨树林说,我已经有一个儿子。
马艳丽感觉自己受到凌辱:你为什么不早说!
杨树林说:我以为你知道了呢。
马艳丽说:知道我还能见你!你这个骗子!
说着就要上前厮打杨树林,这时潜伏在不远处暗中观察以期能发现更多故事的王婶急忙挺身而出,及时制止了一场斗殴事件的发生。
马艳丽像饱受三重大山压迫的农民见到红军一样,一头扎进王婶的怀里,哭诉万恶的杨树林。
王婶安慰马艳丽,让她不用太往心里去,反正她条件出众,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听了这话,马艳丽破涕为笑,说,没错,幸亏没成,要不我亏大发了。然后擤了鼻涕,拿着晚报回去了。
杨树林质问王婶:你不说她喜欢孩子吗。
王婶说,是喜欢,她喜欢自己的孩子,不喜欢别人的。
杨树林说,既然你知道她不能接受杨帆,还让我显什么眼来啊。
王婶说,我当初说的是你的条件基本吻合,我可没说严丝合缝。
到了四年级,杨帆有了作文课。他很不喜欢这门课,不明白为什么自己造的句子被老师一一否定。老师让他用尴尬造句,杨帆造了一个:老师让我用尴尬造句但是我不会。老师说不对,尴尬是形容词,造的句子应该表传递出这个词的意思,而不是把尴尬作为名词用。杨帆没听明白,老师就给杨帆示范,可以这样造:我回答不上来老师的问题,全班同学看着我,我很尴尬。杨帆说,什么叫尴尬啊,我尴不尴尬你怎么知道。结果弄得老师很尴尬。
没过几天,老师为了让杨帆尴尬一下,又让他造句,用天真。杨帆听着窗外的知了叫,想了想说,天真热啊。老师无话可说,觉得自己从事的人类最伟大工程的道路上充满了艰辛与坎坷。
一次杨帆在家写作业,遇到难题,让用老师、学生、园丁、花朵这四个词造句。杨帆拿着作业本去找正在洗菜的杨树林。杨树林放下手里的萝卜,开导杨帆:如果把老师比喻成园丁,那么你们是什么?
杨帆说不知道。
杨树林循循善诱:园丁对什么关怀无微不至?
杨帆说,他儿子。
杨树林说,除了他儿子呢?
杨帆说,他媳妇。
杨树林拿起洗了一半的萝卜说,这是什么?
杨帆说,萝卜。
杨树林说,明白了吗?
杨帆说,明白了,原来园丁也爱吃萝卜。
杨树林摇摇头,逆向开导:如果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无私浇灌你们的是老师,这时候老师可以比喻成什么?
杨帆说,粪汤儿。
杨树林说,往人那想。
杨帆说,人的粪汤儿。
杨树林说,你怎么就不说园丁呢。
杨帆说,噢,知道了,是园丁的粪汤儿。
杨树林觉得让杨帆增加阅读量很有必要。四大名著里,《红楼梦》文学地位最高,而且书中大量的儿女情长可以对杨帆进行一下那方面的教育,于是给杨帆买了一套,一套十六本的小人书。
看完这套书后,杨帆思想上有了一些波澜。
一天杨树林听见杨帆和几个小朋友在胡同里玩的时候喊了一句话,这句话杨树林记得应该是:赐予我力量吧,我是希瑞!可是从杨帆嘴里喊出来的却是:赐予我希瑞吧,我是力量!这无异于盼望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杨树林觉得杨帆出现了思想问题,有必要对他的思想动态进行一下检测。于是检查了杨帆的日记,除涉及对学校公共厕所的卫生提出需要改进的建议,对女生动不动就拿自动铅笔扎男生过线的胳膊表示了不满等内容外,并未发现蛛丝马迹,但不能掉以轻心,第二天便去书店给杨帆买了少儿版的《红岩》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督促阅读,布置了两百字读后感。
看过几本书,杨帆在行文造句有了很大进步,已经到了能把瞎话说清楚的程度了,但还没到把瞎话说得跟真话似的境界。
一次在老师让他念日记,杨帆站起来高声朗读:11月3日,星期一,晴。今天,我爸给我带回来一只小花猫,身上雪白雪白的,可好玩了。
老师问杨帆,能把你的猫带来看看吗,我想看看浑身雪白的花猫。
杨帆琢磨了一下,说,今天早上那只猫未经许可离家出走了,能不能回来还不一定呢。
老师说,写日记的目的是锻炼观察和思考生活的能力,要记录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而不是无中生有。
但是越让杨帆写身边的人和事,他越觉得没什么可写,为了交差,第二天他又编了一篇:11月4日,星期二,阴,今天我爸给我带回来一只鹦鹉,听说鹦鹉会说话,我就教它说你好,可是它比我还笨,直到我睡觉,它还只会叽叽喳喳地叫。
在上学的路上杨帆就想好了,如果老师让他把鹦鹉带来,他就拎个空笼子来,告诉老师路上鹦鹉飞走了。
老师听完日记,没让杨帆把鹦鹉带来,而是预祝杨帆早日教会鹦鹉说瞎话。
杨帆以为老师没有识破他的谎言,便更加大胆地杜撰了第三天的日记:11月5日,星期三,晴转多云,今天我爸给我带回来一只小狗,据说它的父亲曾经在派出所上过班,后来在和犯罪份子作斗争的时候壮烈牺牲了,听完这个事迹后,我立即对这条小狗肃然起敬了。
老师看过后,问杨帆,你爸天天往家里带动物,他是在动物园上班吗。
杨帆为了不让老师说自己虚构,就说是。
老师说,正好,咱们学校组织去动物园春游,问问你爸能不能给门票打个折。
第二天杨帆向老师汇报:我爸说行,但动物不干。
后来这次春游由学校组织去看电影《焦裕禄》,老师说票钱学校出,但看完后要交给学校一份观后感,六年级六百字,五年级五百字,以此类推。
看电影那天,全校师生在操场整装待发,校长一声令下,一年级率先出发,二年级跟着,六年级断后,一条队伍蜿蜒曲折,浩浩荡荡穿行在大街小巷,当地百姓还以为第二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赶紧去买《人民日报》看。经过十分钟的长途跋涉,当一年级已经进电影院坐下的时候,六年级才刚出校门。
杨帆在路上就想,那四百字的观后感可怎么办。这个念头一直在杨帆脑子里打转,开演半天了,他眼前出现的也不是焦裕禄的光辉形象,而是写不出观后感将要面对的老师的严厉的嘴脸。
直到坐在杨帆旁边的冯坤说了一句话,才让杨帆忘记了那个念头。冯坤在黑暗中悄悄对杨帆说,告诉你一个秘密。
银幕上李雪健用钢笔顶住犯病的肝,额头上渗出汗珠。
杨帆说,什么秘密。
冯坤说,知道吗,咱们美术老师被体育老师性交了。
杨帆说,什么叫性交。
冯坤说,我也不太懂,反正不是好事儿。
杨帆说,那谁吃亏啊。
冯坤说,当然是女的了,这事儿男的都占便宜。然后把杨帆留在幻想刚刚听到的那个词汇描绘的事情是怎么一回事儿的场景中,独自看起电影。
杨帆在心里反复叨念着这个词,这时银幕上的焦裕禄说话了:不把兰考治好我就不姓焦。
杨帆心想,那件事儿真的这么重要吗。
后来报纸上说这是一部感人肺腑的电影,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也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是近年来少有的国产好电影。但杨帆出了电影院便把刚才演了什么忘得一干二净,倒是从冯坤嘴里蹦出的那个词在他心头久久挥之不去。
那段时间学校组织看了很多次电影,《开天辟地》、《开国大典》、各种各样的《大决战》以及以多位领导人名字命名的影片,能在杨帆心中留下特殊印象的寥寥无几。在他看来都是一个样子,一群条件艰苦一点儿的人在炮火纷飞中跑来跑去刀枪不入,总能把条件优越的一方打垮,但是在全面胜利前,总会有一两个无关紧要的人物死掉,临死前要说很多话,听他说话的人一定会泪流满面,然后掩盖好他的身体,擦干身上的血迹,继续战斗,打不了多一会儿,敌人就溃不成军,红旗就迎风飘扬了。
杨帆倒是对自己买票看的《霹雳舞》印象深刻,一群美国黑人不分场合,欢蹦乱跳,跳得比芭蕾舞《红色娘子军》好看多了,一会扫地,一会擦玻璃,在劳动中就把舞跳了,连在地上打滚都那么好看,这部电影杨帆看了好几遍。那时候票价便宜,几根冰棍钱就能买一张,还是进口片儿。十几年后,几十根冰棍钱才能买一张国产电影票。
那些动作很让杨帆痴迷,在生活不自觉地模仿起来。做值日的时候,他拿着扫帚像喝多了一样,从这边扫到那边,弄得教室里尘土飞扬。本来不脏的玻璃,被他一擦,也都是手印。
老师把杨树林叫到学校,说杨帆上课的时候跟个竹节蛇似的,脑袋一晃一晃的,好几次把老师吓一跳,让杨树林带杨帆去医院瞧瞧。
杨帆不去,说自己没病。
老师认定有病,至少也是多动症。
杨帆说自己什么病也没有,那是跳霹雳舞呢。
老师问什么叫霹雳舞。
杨帆带上露出手指头的手套,扭了一段。
杨树林说,我说家里那几副线手套怎么都没手指头了。
老师说这不叫舞蹈,这是下流动作。杨帆说美国人就这么跳。老师说那是资本主义,你是社会主义的小学生,你跳就有伤风化,有损校风校纪。并命令杨帆写一份检查。
杨树林领着杨帆回到家,没有批评杨帆,只是让他以后别再剪手套了,在学校的时候不要做这些动作,然后替杨帆写了一份检查,大意是要远学小萝卜头,近学赖宁,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侵蚀,争做社会主义的好儿童。
准备做饭的时候,杨树林发现煤气没了,就带杨帆去外面吃。来到什刹海,杨树林在路边的小吃店要了一盘炒田螺,俩人坐在湖边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风一吹,杨帆有点儿冷,杨树林脱下外衣,让杨帆穿,杨帆穿上像披了一件戏服。
杨树林嘬着田螺,望着什刹海湖水,喝了口啤酒,对身边喝着酸奶的杨帆感叹道:生活就像就一池湖水,谁也不知道它的深浅。
这一幕,被一个摄影爱好者拍了下来,发表在一个星期后《北京晚报》的读者来稿上,题目是《爷儿俩》,得了二十块钱稿费。
杨帆在杨树林的关怀下,比较顺利的长到了十二岁。
十二岁,在中国城市就决定了杨帆该上初中了。
第七章
一九九二年,全国各族人民认真贯彻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性空前高涨,改革开放的步伐全面加快。
这是一所座落在北京某胡同内的中学。说是胡同,其实是条准大街,可容两辆公共汽车驶过。曾有一位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在这所中学教过书育过人,但该校自建校以来,在教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无法和该老师的地位相提并论。名师出高徒,这句话在这所学校找到了久经考验的反例。
杨帆和鲁小彬、冯坤、陈燕等孩子们,因为户口在同一条街道,便被现行的教育制度,一锅烩——无论学习好坏,一视同仁——烩到这所中学,这种升学方式,又叫大拨儿哄。巧的是,他们几个还被哄到同一个班,上初中,对于他们来说,和上小学并无实质性变化,只不过学校的位置和老师发生了改变。
杨帆中午不再回家吃饭,杨树林觉得杨帆到了初中就可以撒手了,自己初中的时候都开始给家里做饭了。于是每天给杨帆四块钱,让他在外面吃。一屉包子两块钱,吃两屉就能撑着,或者再找个同学一起去饭馆点个家常的菜,再一人一碗米饭。饭后,他们在校内或校外的公共厕所再一人来上一根烟,希尔顿,每次都要用火柴点个天灯,在房顶上留下一个个黑点。
鲁小彬他爸出国考察,给鲁小彬带回一台286电脑,鲁小彬叫杨帆和冯坤中午吃完饭去他家玩游戏,超级玛丽,装在5寸软盘里,一共七张盘,插进软驱里,咯吱咯吱响一会游戏就出来了。
鲁小彬家住楼房,是鲁厂长单位分的,挨着学校,一座塔楼的十七层。站在阳台,学校各个角落一览无遗:一个方方正正的院落横陈楼下,前院是初中部,中间是老师办公室,后院是高中部,旁边多出一块,是操场。
一次杨帆去鲁小彬家阳台透风,看见秦胖儿在刷饭盒。秦胖儿是杨帆的班主任,五十多岁的中年妇女,教语文,兼班主任,姓秦,人又胖,所以学生们在课堂上叫她秦老师,底下都叫她“秦胖儿”。因为胖,骑自行车不稳,便蹬着一辆三轮车上下班,经常把学生作业和下班买的菜一起放在车斗里,又得了一个外号,叫秦三轮儿。有一次看门大爷病了,换了一个小伙子看,不认识秦胖儿,见她推着三轮车进来,以为她是给小卖部送货的,坚决不让进,秦胖儿解释了半天,并从车斗里拿出学生作业为证,小伙子才让她进去,上课都迟到了。
杨帆叫鲁小彬和冯坤过来看,秦胖儿正一手拿着城墙砖大的铝制饭盒,一手伸进嘴里,不知道是在剔牙,还是咂摸手指头的剩余味道,往办公室方向走去。杨帆决定调戏她一下。
大约一个月前,杨帆上课睡觉,秦胖儿把他叫醒,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能买寸光阴,有意义的人生是在学习而不是睡觉中度过的。杨帆说,没办法,实在太困了。秦胖儿说,困就站着,到最后一排站着去。杨帆起身,站到最后一排,将教室全景尽收眼底:鲁小彬正在低下偷偷看《七龙珠》,冯坤正在玩掌中宝《俄罗斯方块》,倒数第二排一个女生正在看琼瑶的《青青河边草》,杨帆心想,怪不得刚才走过来的时候看她眼眶湿润。杨帆靠墙站着睡着了,呼噜声传到讲台,秦胖儿勃然大怒,认为这是对自己权威的公然挑衅,从事人民教师职业数十年了,还没碰到过这种情况,手一甩,台下的学生们还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只听教室后方传来杨帆“啊”的一声,同学们望去,只见杨帆鼻尖留下一个粉笔的白印儿。杨帆擦了擦嘴角的口水,对老师不好意思地说,没办法,实在太困了。秦胖儿说,你怎么一天到晚这么困,一点没有祖国花朵欣欣向荣的样儿。杨帆说,也不是老困,上午体育课的时候就不困。秦胖儿更加恼火,说,那你就上体育课去吧——出去跑五圈再回来。杨帆走出教室,紧了紧鞋带,向操场跑去。另一班正在操场上体育课,见杨帆来跑圈,有人问,你们班是语文课,你怎么自己出来上体育了。杨帆没理他们,继续跑圈。跑了两圈,有人问,是不是你们老师让你为运动会做准备了,可是不上文化课很容易头脑简单,光四肢发达没用。杨帆还是没有理他们,心头只被一句话占据: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秦胖儿将成为这句话的见证者。
现在时机终于到来。杨帆用鲁小彬家的电话拨通学校传达室的电话,憋着气,嗓子发出浑厚的声音,说是秦胖儿的父亲,帮忙找一下初一年级的秦老师。那时候电话还没有普及,学校只有两部电话,一部在传达室,另一部在校长办公室。
杨帆他们看到传达室的老头托一个正好路过的同学带话,这个同学进了语文教研组,秦胖儿马上出了办公室,扭着屁股——尽管离得很远,杨帆他们还是能从她和身边经过的学生的对比中看出肥硕——一路小跑。
杨帆看到秦胖儿走到电话前,拿起话筒,上来就叫:爸!
杨帆在电话这边闷着嗓子说,谁是你爸啊。
秦胖儿说,哪位。
杨帆说,你知道你犯了什么错误吗。
秦胖儿说,你是谁。
杨帆说,我是谁不重要,让我们来讨论一下你的错误。
秦胖儿说,对不起,你找错人了吧。
杨帆说,没错,找的就是你,秦翠芬。
秦胖儿说,我没时间和你胡闹。
杨帆说,如果你认为这是胡闹,那么,后果自负。
秦胖儿说,您到底是谁啊。
杨帆说,我是正义。
秦胖儿说,我不认识姓郑的啊。
杨帆说,不和你废话了,晚上睡不着的时候好好想想自己错在哪了。说完挂了电话,看着秦胖儿放下话筒,挠挠脑袋,还朝天上望了望,吓得杨帆等人赶紧蹲下。等他们重新探出头的时候,发现秦胖儿还站在原地挠着脑袋。
秦胖儿的这个姿势让杨帆很满意,这正是杨帆回答不出秦胖儿问题时的姿势,怪不得每次秦胖儿嘴边都会掠过一丝笑意,原来这个可爱的姿势令观赏者如此愉悦,这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很不错。
为了能看到这个姿势,从此以后每天中午杨帆都要到鲁小彬家给秦胖儿打电话。第二天,杨帆在电话里自称是秦胖儿的丈夫,秦胖儿忘记昨天的教训,拿起电话就叫:仨儿!
杨帆憋着嗓子说,吃了吗?
秦胖儿说,吃了,你怎么变声了,感冒了?
杨帆说,昨晚着凉了。
秦胖儿说,我让你盖点儿被子,你不听,净逞能。
杨帆说,不碍事儿,今晚继续。
可能是与仨儿的习惯不符,秦胖儿突然怀疑地说,你是仨儿吗。
杨帆呵一笑,挂了电话,然后举着望远镜,等着秦胖儿做出挠头望天的姿势。
秦胖儿挠着脑袋抬起头,思考片刻,对传达室的大爷说了几句话,然后就一扭一扭地回了办公室。
第三天中午,杨帆又打了电话,传达室的大爷问是谁,杨帆说是秦胖儿的弟弟,大爷说秦老师叮嘱过,有什么事儿让他传话,秦老师不接电话。杨帆说,我媳妇要和我离婚,我想找我姐商量对策。大爷说你等着,我去问问秦老师。一会秦胖儿就跟着大爷到了传达室,这回她长了记性,拿起电话不说话,只是咳嗽了一声。
杨帆也在这边咳嗽了一声。
秦胖儿又咳嗽了一声。
杨帆憋着嗓子说,昨晚又没盖被子吧,着凉了吧,净逞能。
秦胖儿说,我一猜就是你。
杨帆说,那你还来接。
秦胖儿说,告诉你,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是谁,有本事你用真声说句话!
杨帆说,你骂我不疼。然后挂了电话。
秦胖儿放下电话,又嘱咐了大爷几句:如果再是这个男的的声音,就把电话挂了。
第四天,杨帆叫来陈燕打电话,陈燕不打。杨帆说,你就负责把秦胖儿叫来,剩下的事情归我。
陈燕告诉大爷,说是秦老师的妹妹,看见姐夫正和一个女人在饭馆吃饭,还谈笑风生。大爷一听是个女声,便放心去叫,秦胖儿跟着大爷风风火火跑出办公室,杨帆接过陈燕手里的电话。
秦胖儿上来就问:娟儿,那对狗男女在哪?
杨帆呵一笑:不好意思,又是我。
秦胖儿转身看大爷:怎么又是那人。
大爷解释道:刚才明明是个女的。
秦胖儿想了想,拿着电话说,别以为这样我就能对评职称的事儿拱手相让。
杨帆说,拱手相让我也不要,你要玩拱猪我奉陪。然后不等秦胖儿发作,及时挂掉电话。
这项活动差不多持续了两个星期,每次杨帆都能利用秦胖儿在课堂上不经意透露的家庭信息,直刺秦胖儿软肋,让她相信来电不是骚扰电话,但每次秦胖儿都正中下怀。
当秦胖儿得知再次上当后,其话语表现大致如下:“明人不做暗事,好汉不使黑拳,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让一切明枪暗箭向我开炮!”
“我知道你是谁了,要是明天再让我听到你的声音,后果将不堪设想。”
“我电话局可有人,不想掐线就老实点儿!”
“你干嘛总跟我过不去啊,你中午要没事儿干,就睡会儿觉!”
“别打了,我求求你!”
第十一天中午,杨帆拿起电话的时候,突然没有了兴趣,他觉得该适可而止了,他和秦胖儿之间的矛盾不足以使他让秦胖儿第十一次上当。
杨帆望着正往厕所方向去的秦胖儿,对鲁小彬和冯坤说,算了,饶了她了。
冯坤说,今天上课的时候,我觉得秦胖儿瘦了,和秦胖儿这个名字有点不相符了。
鲁小彬说,昨天晚上我爸问我,这个月电话费怎么这么贵啊。
但是,这天中午还是有一个电话打到了学校,号称是秦老师的父亲。看门大爷按秦胖儿吩咐的去做,对着电话里说,秦老师让我告诉你,孙子,你丫有完没完。然后挂了电话。
这次打电话的是秦老师货真价实的父亲,老头行动不便,在家想吃爆肚,打算让秦胖儿下班带点儿回来,没想到竟然得到这种待遇。老头血压本来就高,这么一来就更上一层楼了,两眼发黑,双腿发飘,全身发虚,感觉自己危在旦夕,赶紧给小女儿打电话。小女儿火速赶到老头家,给老头叫来120,然后给秦胖儿打电话,说找他姐。看门大爷一听,换女声了,劈头盖脸就是一句:秦老师说了,你捏着鸡巴说话她也知道是你。然后又挂了电话。
这件事情闹得秦胖儿家里鸡犬不宁,老头说秦胖儿是白眼狼,一盘爆肚,就把她的人性给检验出来了。小女儿说秦胖儿愧对于人民教师的称号,连尊老爱幼孝敬父母都不懂。
秦胖儿顶住家庭内部的巨大压力,忍辱负重,在病床前陪伴老头度过几个不眠之夜。让她感到欣慰的是,老头的血压及时得到控制,化险为夷,保住了性命。
老头出院后,秦胖儿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递交了辞职报告。她在报告上说:最近一些突发事件,令本人比较崩溃,身心交瘁,寝食难安,无法全身心战斗在工作岗位,我个人事小,耽误我国教育工作事大,此事关系到祖国的明天,每当讲台下那一张张十二三岁的纯真的脸庞用期待的目光望着我的时候,我便有种犯罪的感觉。现在,我要坦白自首,停止犯罪活动——望校领导批准我的辞职。
秦胖儿在书写这份辞职报告时,最开始写下的辞职理由是:二十年前,在我进入本校成为一名实习教师前夕,胡同口的瞎子给我算了一卦,说我的生辰八字和这所学校的地理位置相冲,日后有大凶,当时我熟读马列著作,对此充耳不闻。现在终于遭了报应,二十年来,我的工资,永远是涨得最少的,我带的班,永远是最乱的,最近又频繁接到骚扰电话,弄得我家庭不和睦,夫妻不恩爱,非常不幸地陷入白色恐怖中。我后悔没有听瞎子的话,但我还不到五十岁,亡羊补牢,尚有机会,我决定离开这里,找一个藏风聚气、阴阳平衡的地方,此致敬礼!
写完秦胖儿看了看,觉得太唯心主义了,怕校长不批,便撕掉重写,想出上述那番为了祖国明天的理由。
学校找来一个年轻的女老师出任班主任,和秦胖儿做了交接工作。秦胖儿与学生们作别,但没有挥泪。
新老师姓沈,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学生们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某某》,某某是和写作者生活在一起的家人,不能是宠物,以达到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和检验学生观察能力的目的。
杨帆的作文题目是《我的爸爸》,他在文章中写道:我很少能见到我的爸爸,因为他每天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和别的爸爸去打麻将不同,他是去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他是一名国家干部,日理近万机,心事重重,经常因为忙于抓生产促先进,而忽视了对我的思想教育工作,导致我小错不断,大错不犯,没能按合格的少先队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但是,我不怨他,因为我知道,在国家和集体利益面前,一切个人利益都微不足道,我的前途,没有国家的前途重要,国家有了前途,我才能有前途,若国家没前途,我也完蛋了。我深知不应该和国家抢我的爸爸,当出现矛盾的时候,我应该挺身而出,为国家的发展让路。我为我有这样的爸爸感到骄傲和自豪!
作文交上去后,沈老师认真批阅,然后召开了家长会,让自己和日后将朝夕相处的学生们的家长相互认识。
让沈老师感到意外的是,竟然看到熟人,杨帆他爸杨树林——原来这个沈老师就是多年前杨帆的幼儿园老师小沈老师。那次和杨树林不欢而散后,小沈老师丧失了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爱,觉得不能跟五岁以下儿童打交道,明明是他们的错,你还拿他们没办法,因为他们是儿童,你是大人。于是一气之下在家复习了一年,参加高自考,考上某大学的成人班,三年后毕业被分配到某中学任语文老师,因为带班出色,遭受同行嫉妒、诋毁、使绊儿,经教育局调解,转到杨帆所在学校。一晃八年了,沈老师也从当年的未婚少女,变成现在的离异妇女,无儿女。
其实当沈老师知道班里有个叫杨帆的学生的时候,便留意观察他,丝毫没有发现八年前的痕迹。后来又看了杨帆的作文,更加确信只是同名同姓而已,此杨帆的爸爸是领导,在这个社会相对稳定的年代,彼杨帆的爸爸不会在八年里摇身一变,完成从一名普通工人到日理万机连儿子都无暇顾及的机关干部的蜕变。而当那个八年前曾经在颐和园给小沈老师照过相的杨树林出现在她面前的时候,她不得不承认,一切都是天意。
杨树林见到沈老师后说的第一句话是:小沈老师,后来我去幼儿园找过你。
沈老师说,我回去办手续的时候听园长说了。
杨树林说,小沈老师,这几年可好。
沈老师说,把小去了,别叫小沈了,都三十多了。
杨树林说,沈老师,有一句话,一直想对你说,八年了,那件事是我不好。
沈老师说,都是过去的事情了,要没有当初那件事情,我今天也不会站在中学的讲台上。
杨树林说,去颐和园照相的事情好像刚刚发生在昨天。
沈老师说,对了,你相机前面的那几个字母,seagull,是英文,海鸥的意思。
杨树林说,看来这几年你进步了很多,我还是老样子。
沈老师说,你这样挺好的。
让沈老师费解的是,杨帆为何要在作文中将杨树林描绘成那个样子。杨帆的解释是,秦胖儿说过,文章是虚构的艺术,要发挥想像力。沈老师说,发挥想像力不等于瞎写,要有生活根据,不能无中生有,有了真情实感,才能发现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写好文章。杨帆说,我爸每天上班下班吃饭喝水拉屎睡觉,和别人没什么不一样,要说与众不同,可能就是早晚都要大便,比常人多一次。沈老师想了想说,现在先不要着急,不一定一上来就写得与众不同,这需要一个过程,你可以先从客观记录开始,把你认为父亲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写下来。
杨帆重写了一篇,交给沈老师,沈老师说,虽然内容有待推敲,但至少比上一篇好。杨帆写的是:我的爸爸是个工人,每天都要干活,所以他的手比鲁小彬爸爸的手粗糙,因为他爸爸是厂长,每天坐办公室,不用干活。正因为如此,我爸爸比他爸爸劲大,我们家换煤气,我爸爸一个人就够了,而鲁小彬家,他爸每次换煤气的时候都要叫上他,害得他连《圣斗士星矢》都看不上,经常第二天跑来问我,昨天演到哪了。我爸爸有时候喝点酒,喝的是二锅头,自己从副食店买的,喝完酒不打人。我听鲁小彬说,他爸爸也喝酒,喝的是泸州老窖,别人送的,有时候喝完酒还要打他或他妈妈,他妈妈就带着他去他姥姥家,所以,每次鲁小彬去他姥姥家的时候,他姥姥就问他,是不是你爸又喝酒了。由此可见,我的爸爸比他爸爸温柔,他的爸爸比我爸爸暴力,我比鲁小彬幸福。
秦胖儿的消失,一时间使得杨帆中午在学校的时候无所事事。学校有个阅览室,订了十几种期刊,多以《读者文摘》(多年后改名为《读者》)、《青年文摘》、《中学生时事》为主,杨帆在里面待了一个中午,觉得这里不适合自己,第二天便加入到操场上一群踢球人的行列中。
学校没有正规操场,只在一片沥青地上架八个篮球架,七个有筐,那个被学生站在凳子上扣篮扣坏了。沥青地的外围铺了跑道,标准的是四百米一圈,这里的两百米,跑一千五要跑七圈半,学生测验的时候,跑着跑着记错了数的事情屡屡发生,打乱了原定的技战术,经常是铆足劲冲过终点的时候,被告之还差一圈,要么就是攒着劲留到最后一圈,刚要冲刺,就被体育老师拽回来了,说够了,再跑就一千七了。所以在有限的空间内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队伍中来,学校明令禁止踢足球。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学生总是把球踢出学校围墙,落在墙外人家的屋顶上或院子里,绕出校门捡太麻烦,只好翻墙捡球。跳墙的时候有几点注意事项,首先当心小弟弟别被墙上的铁丝网扎到,确认身前已无危险后,还有后顾之忧,曾经有一个学生掉以轻心,迈过铁丝网后,以为安全大吉了,迫不及待地往下跳,结果被挂在网上了,使劲一挣脱,裤子“呲啦”一声,网上剩块布,人掉了下去,捡完球也没回去上课,直接回家换裤子了。其次要预防当地居民举着凶器追打学生的事件发生,因为那些老房子不结实,屋顶总被一些体重偏胖的学生踩漏,许多时候居民们正做着饭,砖头瓦片球鞋便纷纷落下,砸在饭桌上或者汤锅里。气急败坏的居民经常抄起手边的菜刀饭勺或者擀面杖冲出来抓拿凶手。所以为了杜绝这一现象,学校把禁止踢足球写进了校规,还任命一个了一脸凶相的姓侯的体育老师抓管这项工作。
但学生们对足球的喜爱不是校规所能左右的。每天中午,学生趁老侯中午吃饭的时候,抓紧时间到操场上踢几脚,等老侯出现的时候,便迅速散去。老侯上任后,一直没抓到过现行,很没有成就感,但从操场上的种种迹象来看——操场上总是出现两块砖头摆的球门——确实存在踢球现象,而且校门口还时常传来居民们的叫骂声。于是他废寝(办公室睡午觉)忘食(午饭),长期驻守在操场。
一场围剿和反围剿的斗争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展开了。学生也长期驻扎在操场,老侯在的时候,他们就玩玩单杠双杠,等老侯上厕所或是回办公室喝水的时候,他们就从书包里掏出足球,趁机踢几脚。
这天杨帆把球踢到了房顶,这已经不知道是第几回了。他轻车熟路地翻上墙,眼看就要够着球了,下面突然有人喊了一句:老侯来了。众人一哄而散,杨帆怕被老侯看见,在房上跑了几步,想跳下去从居民的院子绕出去回学校,不料一脚把一户人家的屋顶踩漏,脚拔出来的时候,鞋已经不见了。杨帆顾不上找回穿了才俩礼拜的旅游鞋,连滚带爬地从房顶掉下来,摔在院里。一个老太太正眯着眼睛晒太阳,听见响动,睁眼一看,一个大活人从天而降,还光着一只脚,以为是赤脚大仙一类的人物,赶紧双手合十,闭上眼睛念了一句:阿弥陀佛。杨帆连跑带颠地离开院子,甩下一句:我那鞋一百多块呢,四零的,留给你孙子穿吧。
事后杨帆思考,为什么以前在这几家房顶如履平地,这次却失足了,可能是体重增加了的缘故。近来杨帆身体生长迅速,很多一年前穿着还大的衣服,现在都穿不上了。家里的墙上画了杨帆的身高记录,每划一道,就在旁边写的日期,近期那个记录差不多每星期都在往上长。杨树林的身高在一旁也有记录,只是从未长过。记录杨帆身高最早划下的那条线,高度只有杨树林的二分之一,已经模糊,最新的这条线,和杨树林只差一拃。杨帆的饭量,也创了历史新高,最多一顿饭吃了十一个包子,一个一两多,还喝了三碗粥,吃完告诉杨树林:下回粥熬稠点。杨树林觉得现在的杨帆正验证了那句话:半大小子,吃死老子。每次吃饭的时候,杨树林都会对杨帆说完一句话后拭目以待:再给你拨点儿?
无论早上吃多少,杨帆到课间操的时候都会饿,后来一件事情解决了他的肚子问题。学校盖了个锅炉房,可以给师生热饭,每天课间操的时候,每班派出两名同学,把班里需要热饭同学的饭盒抬到那里,然后中午下了课再把热过的饭盒抬回教室。
因为送饭盒可以逃避课间操,杨帆和冯坤便积极踊跃地承担起为全部同学热饭的工作。全班五十个同学,近一半人在学校吃饭,二十多个饭盒被杨帆和冯坤装在用来装篮球的网兜的里,俩人找了一根木棍,抬着送去锅炉房。
有一次正装饭盒的时候,一个饭盒盖开了,肉和菜洒了一讲台。当时杨帆有点饿,尽管眼前的食物谈不上色香味,但还是让他怦然心动。杨帆问冯坤,你饿吗,吃片儿肉?
冯坤扫了一眼讲台上的五花肉,咽了一下口水,说,不好吧这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杨帆看着白里透红的五花肉说,难道真这样眼睁睁地饿着,对不起肚子。
冯坤说,如果对得起肚子就对不起同学了。
杨帆看了一眼饭盒,上面贴着一个女生的名字,想了想说,我觉得不吃才对不起她呢,一个女生,吃这么多肥肉,人就毁了。
冯坤琢磨了一下,又看了看桌上的肉,还听到自己肚子叫唤了一声?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