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13部分阅读

作品:李银河及其身后的人们|作者:William_Me|分类:综合类型|更新:2025-05-21 12:28:55|下载:李银河及其身后的人们TXT下载
  真感情:那个人看过她的书,对她有了了解,愿意和她厮守一辈子。2

  以上这些就是中国第一变性人张克莎的故事。上一小节中,笔者曾介绍性倒错男孩虎子的故事。张克莎与虎子的经历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在生理上都是男性,但心理上却都认同女性。不同之处在于,张克莎做了变性手术,她不再拥有男性特征(如###、胡须等),而是拥有了女人特征(如乳房等)。因此,人们会把张克莎当女人来看;而虎子没有做变性手术,他仍旧具有男性特征(如###、胡须等),但他的举止、做派却仍旧像一个女孩。因此,人们会把他当男孩看,一个女性化的男孩。

  张克莎与虎子的这个不同点是会对人们的态度产生影响的。相对来说,人们更容易宽容张克莎(变性人),因为她至少看起来不那么别扭,尤其是当人们不知道她是变性人的时候;而人们更容易歧视虎子(跨性别人),因为他看起来很别扭。那么,应该如何看待人们的这两种不同态度呢?有关这点,下一小节会做详细说明。

  5,酷儿理论

  法国著名女性主义思想家伊丽加莱曾将性别问题放置在“当代主题”的重要位置上,她说,一个时期只有一个主题,它是这一时代的标志。而当代的主题就是性别问题。

  对此,李银河说到:“我们没有证据否认,在西方,性别问题就是当代的主题,是时代的标志,是排在第一位的重要问题。”

  李银河之所以认同伊丽加莱的观点,笔者认为,原因应该是这样的。在当代的西方思想界,酷儿理论是一个热得不能再热的思潮。它的思想是振聋发聩的,是有可能改变人类面貌的。而酷儿理论的一个关注重点就是性别问题。因此,把西方当代主题说成是性别问题应该说是基本成立的。

  这些年来,性别问题一直是西方思想界关注的重点。因为西方学者在这个问题上思考得很多,自然就会诞生许多成果。而酷儿理论则堪称这些成果的结晶。于是,笔者将把酷儿理论在性别问题上的思想介绍出来。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方式,有可能改变人类的面貌。

  酷儿理论直接脱胎于后现代理论。在性别问题上,它与后现代理论、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的观点都差不多。只不过它更进了一步、更深了一层。因此,笔者决定把这三个理论放在一块写。

  传统人学思想强调人的生理决定论,并以为用自然或人性可以解释一切,而且认为自然和人性是不会改变的。这种传统人学成了后现代理论的抨击目标。后现代理论认为,所谓自然、人性既非固定不变,也非普遍相同,而是根据不同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而有很大差异的。后现代理论强调的是多元、变化和断裂。在所有的后现代思想家中,福柯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位。他指出:“我所分析的一切就是为了否定关于人类存在方式的普遍适用的必然性的观念。我的分析旨在揭示出现存制度的人为性质,揭示出我们还拥有多少自由的空间,还能对现存的一切作哪些改变。”

  后现代理论是当代西方社会的一种主要思潮,在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相比之下,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关注的视野要狭窄得多。不过,它却从后现代理论汲取精华、获益匪浅。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把后现代理论中的上述观点引入了性别领域。于是,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对性别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如前文所述,传统的性别观念把男女两性及其特征截然两分。它认为女性特征是肉体的、非理性的、温柔的、母性的、依赖的、感情型的、主观的、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而男性特征是精神的、理性的、勇猛的、富于攻击性的、独立的、理智型的、客观的、擅长抽象分析思辨的;并且认为,这些两分的性别特征是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

  而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则猛烈抨击了这种传统的性别观点。它认为,性别特征的差异不是自然、天然固定下来的,是通过一定的历史和社会过程而创造的。比如传统观念让人认为自己的性别特征只能是唯一的、不变的,因此它是一种压制力量。而这是由于这些压制力量的存在,所以男女两性的性别特征才会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因而,传统性别观念对人有极大的束缚作用。后现代女权主义还认为,每个男性个体都是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他们并没有一个所谓的共同特征;而每个女性个体也是如此。它还反对西方哲学中将一切作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如黑与白、错与对、男与女等等),而是强调中间的过渡状态(如既不黑,也不白;既不是错,也不是对;既不是好,也不是坏等这样的状态)。它认为,这种非此即彼的分类方式是一种压制力量。因而它提倡的是一种多元的男女存在方式,就好比一系列间色的色谱体系。这里我要提示各位一句。这里所说的色谱实际上就是我们高中物理中学的光谱。我们知道光谱中包含很多种颜色的光,但每一种光与另一种并不是截然分开,而是有许多过度带。而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强调的就是这样一种多元的性别存在方式。

  下面,笔者讲讲酷儿理论中有关性别问题的思想。上文说过,酷儿理论与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观点差不多。因此,它也反对对男女两性的性别特征做截然两分的做法。它也尊重人们丰富多采的存在方式。此外,跨性别人群在酷儿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所谓跨性别人群是指喜欢穿异性服装的人、变性人、以及喜欢像另一个性别的人那样生活的人。酷儿理论家巴特勒认为,男女两性的界限是不清楚的,生理学统计表明,世界上有6%至10%的人天生就处在两性之间,他们的生理性别是不确定的。3 两性界限小清和有越米越模秘趋势的表现在当今世界随处可见,正在形成一种新的社会时尚。在悉尼,打破两性界限的人们举行了一日的游行,有成千上万的‘正常”人看到了他们。美国的迈克尔·杰克逊就是一个男女同体的人,但他却是猫王以后最著名的歌星,是彼得·潘以来最著名的男女同体的民间英雄。他的存在是对男女两分观念的威胁。

  此外,酷儿理论还认为,一个人的性别特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改变的。它是由互动关系和角色变换创造出来的。因此,一个人的性别特征是可以因时因地因人而不断变化的。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人来说,即使今天他野性十足,明天他照样可以表现得温顺娇小。因此,性别的表达可以跟着感觉走,不必把自己限制在某一个范围之内。

  最后,酷儿理论对变性的看法别具一格。它认为,即使一个人想要变性,也没有必要做变性手术,他完全不必受这个罪,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完全不必一致,想穿哪个性别的衣服,就穿;想过哪个性别的生活,就过;想做哪个性别的人,就做;完全没有必要认为,只有改变第一性征(性器官、生殖器官)才有资格做某种性别的人。对于这点,笔者想简单说两句。上文中,我曾分别讲述了虎子和张克莎的故事。其中,虎子没有变性,是跨性别的人;而张克莎变了性,是变性人。因此,按照酷儿理论的观点,张克莎就没有必要变性。因为张克莎完全有权利过另一个性别的人过的生活。不过,张克莎的情况比较特殊。她曾表示,她对男人的那一套生殖器官就感到无法接受,因此想要去掉它。因此,酷儿理论虽然在变性的问题上的观点能对人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但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它不够全面。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认为自己的性器官是可以接受的,只不过想过另一个性别的人的生活,那他(或她)大可不必去变性。如果不能接受,那才有必要考虑变性。

  综上所述,酷儿理论是一种具有很强颠覆性的理论。它将会彻底改造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使所有排他的少数群体变得狭隘,使人们获得彻底摆脱一切传统观念的武器和力量。酷儿理论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有可能创造人类新的生活方式,为我们昭示了下个世纪的曙光。

  6,张国荣的魅力

  与其他的演员不同,张国荣的身上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国荣身上既有男性的激越,又有女性的妩媚。我记得他在红馆的那场演唱会上是以女装示人。他是一个长头发的装束,那头发披散下来,直至腿部,脸上也上了装,唇上则沫了口红。这完全是一幅女人的装束。他本人则在那动感的音乐中尽显百媚干娇、风骚热辣。然而国荣越是如此,我却越觉得他魅力十足。其实,我对国荣的了解并不是很多。然而,自从我看了一部国荣主演的影片之后,我自信地认为我了解了这个人,而且他会永远留在我的心里。那部影片就叫《霸王别姬》。据说,国荣为了演好那部篇子,几个月以来,他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着虞姬的动作和神态,生怕自己找不到感觉。国荣的执著精神由此可见一般。国荣对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也毫不隐瞒,他与唐先生毫无任何顾忌出双入对。而在影片《霸王别姬》中,我们同样能看到程蝶衣(国荣饰)对段小楼毫无顾忌的爱。简言之,张国荣是一位真正把人生与艺术交融在一起的人。《霸王别姬》中的他让当我明白了什么叫“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那是一场灵魂附体的演出。我心里清楚,虽然时间在不停地流逝,然而不管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国荣都将是不朽的。

  导演陈凯歌说:“《霸王别姬》中张国荣扮演的青衣演员程蝶衣,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做梦的人。在他的个人世界里,理想与现实、舞台与人生、男与女、真与幻、生与死的界限,统统被融合了,以至当他最后拔剑自刎时,我们仍然觉得在看一出美朋的戏剧。这个人物形象告诉我们、什么叫迷恋。”

  这是笔者读到的,对人物性情解读最到位、最精当的评论。张国荣以他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上万的观众。然而,据我所知,他的独特表演也并非全都给他带来好处。有人认为他变态、漫骂他,尤其是当他在演唱会中以女装示人的时候。

  人言可畏。国荣虽然勇敢地展示自己,但他仍旧无法回避他人的评价。他很郁闷,而终因抑郁而死。2003年4月11日,愚人节那天上演了一场真实的故事,张国荣跳楼自杀。

  他走了,如蝶衣一样地走了,完成了他现实人生中的“人生如戏”。那一刻,很多人不敢相信这个消息,很多人不愿相信这个消息,因为人们发自内心地喜欢他、珍视他。而当人们不得不面对这个惨痛的消息时,每个人就开始用各自的方式怀念着自己心中永远的“哥哥”。

  不久之后,有关国荣的纪念书籍就纷纷涌现了。其中有一本叫《哥哥的半生……张国荣纪念特辑》,我一定要提一下。这本书是由李银河作序的。而这被看成是那本书最大的亮点。那么,李银河对国荣又是如何评价的呢?

  李银河说:“张国荣的生命像流星一样陨落了。他在我心中是一朵自由开放的奇葩。他超越了男性与女性的“两分监狱”,自由自在地生活了46年,飘然而去。

  盛行于西方世界的酷儿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向男性和女性的两分结构挑战,向一切严格的分类挑战,它的主要批判目标是传统的两分思维方法。有些思想家把这种两分的思维方式称作“两分监狱”,认为它是压抑人的自由选择的囹圄。张国荣就是这样一位冲破了“两分监狱”的自由人,他有勇气选择一种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生活方式:既爱男人,也爱女人;既穿男装,也穿女装;既有男性的激越,又有女性的妩媚。

  进入21世纪,超越性别和性别角色的模糊化有愈演愈烈之势。而张国荣的生活姿态为我们揭示了那个未来世界的奥妙。”

  陈凯歌与李银河说得都对。张国荣确实是一位既有男性特征、又有女性特征的人。难能可贵的是,他敢于把这两种特征自由的表达出来。这也正是他的迷人之处。不过,现在我要问问,张国荣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在我看来,不也正是因为他勇敢地表现了上的女性特征吗?而这却是为我们的文化所不容的。我们的文化要求“男人就应该像男人”。在这样的文化中,一个类似于国荣的人的最终结果不外乎压抑、郁闷和自杀。难道我们还认不清这种文化的“吃人”本质吗?难道我们还能够允许这种荒谬的文化存在下去吗?我们为什么不对此加以改变?

  国荣虽然去世了,但是我们应当救救活着的人。

  7,男人哭吧不是罪

  《男人哭吧不是罪》是一首流行歌曲。这几年一直在流行。演唱这首歌的是香港明星刘德华。我是非常喜欢这首歌的。因为它既唱出了男人是如何被塑造的,又唱出了男人所要承受的压力,也唱出了男人想要改变这种现状的心声。就我个人对流行歌曲的了解来看,它是最了解和关心男人的一首歌。

  下面,我们一同看看这首歌的歌词。然后,笔者将对它做简要的分析。

  在我年少的时候 身边的人说不可以流泪

  在我成熟了以后 对镜子说我不可以后悔

  在一个范围不停的徘徊

  心在生命线上不停的轮回

  人在日日夜夜撑着面具睡 我心力交瘁

  明明流泪的时候 却忘了眼睛怎样去流泪

  明明后悔的时候 却忘了心里怎样去后悔

  无形的压力压得我好累

  开始觉得呼吸有一点难为

  开始慢慢卸下防卫 慢慢后悔 慢慢流泪

  男人哭吧哭吧哭吧 不是罪

  再强的人也有权利去疲惫

  微笑背后若只剩心碎

  做人何必撑得那么狼狈

  男人哭吧哭吧哭吧 不是罪

  常常阔别已久眼泪的滋味

  就算下雨也是一种美

  不如好好把握这个机会 痛哭一回

  〔不是罪〕

  我们现在知道,男人是不会轻易流泪的。如果流泪,那他就会被嘲笑,就会被人认为他不是真正的男人。但是,男人的这种特征是天生而不可改变的吗?这首歌为我们提供了答案。它说:“在我年少的时候,身边的人说不可以流泪……明明流泪的时候 却忘了眼睛怎样去流泪 ”这句话告诉我们,男人们不流泪并不是他们的天性,与此相反,流泪才是男人们的天性。男人不流泪完全是后天教化的结果。这种教化是压抑人性的。

  这种教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当事人的思维方式,使得当事人逐渐认同周围人的说法,认为男人就应该是那样的。否则他就不是真男人。这在歌词中也有反映“在我年少的时候,身边的人说不可以流泪;在我成熟了以后, 对镜子说我不可以后悔。”而这时,压抑不仅仅来自他人,同时也来自自己。社会的教化使得当事人进行着自我管束。

  那么,经过了这种社会教化之后,男人们呈现出什么状况呢?他们不流泪、不后悔,好象自己每日都是朝气蓬勃,而在这些表象的背后,却隐藏着一颗疲惫不堪的心灵。时间一长,他们不堪重负,从内心深处发出要改变现状的愿望。他们说:“男人哭吧哭吧哭吧,不是罪。 再强的人也有权利去疲惫。 微笑背后若只剩心碎, 做人何必撑得那么狼狈。” 这句歌词提到了权利一词,这一点很重要。也就是说,要求男人不流泪的观念实际上是与法治精神相悖的,不符合时代精神的走向。因此,这种害人的文化理应屏弃。

  最后,这首歌谈到了当代男人的解脱办法。他们不敢真实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痛苦,而是要寻求其他方式,这种方式既能缓解自己的痛苦,又能不会让别人发现自己是痛苦的。有关这一点,我们从最后一句歌词中可以看出,“就算下雨也是一种美,不如好好把握这个机会,痛哭一回。”从这,我们清楚地看出,男人们即使要哭,也要找一个借口。因为他们害怕别人的嘲笑。因此,我们可以说,这种文化实际上把人变得胆小、懦弱而虚伪。

  综上所述,这首歌比较全面地反映出,传统性别观念对性别特征的塑造过程,以及人们在这种文化下痛苦遭遇。从这,我们也能看出这首歌流行的原因。那就是,男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这样的烦恼,而这首歌则唱出了他们的心声。可以预言的是,只要男人们所遭遇的这种痛苦仍旧存在,这首歌就会仍旧流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倒是希望这首歌早点凉下来。

  8,“性倒错”一词及其背后

  如前文所述,虎子是一个存在性别困惑的男孩。他想像女人那样生活,而这是为文化规范所不容的。人们普遍认为,男人就应该像男人那样生活,而女人就应该像女人那样生活。因此,虎子在他生命的早年,受到了来自同伴的斥责和凌辱。他说:“ 我开始遭到了同学的嘲笑。他们叫我娘儿们虎、假娘儿们。”也就是说,人们通过辱骂(甚至是殴打)的方式自觉维护着这种文化规范,惩罚着违规者,告诫人们不能违规,否则会受到虎子那样的待遇。于是,这种文化规范不断影响到每一个人,最终成为社会的公共观念。虎子当然也会受到这个观念的影响。于是他开始产生这样的想法。他说:“有时候我觉得我在这个世界上,简直就是一块纯白手绢上的一个小污点,特别特别肮,觉得自己特别特别讨厌。我觉得我自己给自己的家人、给世界带来了一种污染。”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这种观念呢?我们不妨先看看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制作人是怎么看的。央视的记者们得知了虎子的遭遇之后,把它完整、细致地叙述出来。然而,在关于应该如何看待虎子的问题上,他们则显得犹豫不决,没有能力做判断的样子。这大概从一个侧面反应出,相关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不足。不过,人家毕竟是中央电视台的,自己不懂的东西可以问专家嘛。于是,他们向有关的“专家”进行请教。在片子中,主持人介绍说,记者在制作这期节目的时候咨询了有关专家(笔者猜测是心理学专家)。专家说,虎子这样的情况,如果不是生理问题,那就很可能是一种心理疾病,叫性倒错。他们在生理上是一种性别,在心理上又是另外一种性别。

  我们看到,央视节目对虎子的评价是,他是一个病人,一个有着心理疾病的人,这个病叫做性倒错。那么,央视的这种态度会起到什么作用呢?他们相当于把虎子从一个陷阱中解救出来,之后又把他推入另一个陷阱之中。这样说的理由何在呢?我们知道,虎子接触央视的人员之前,他觉得自己特别脏,给家人和社会带来了污染。这实际上是文化规范在虎子身上的一种具体表现。而在他接触央视的人之后,他被告知,自己的性格、行为,是一种疾病。因此,虎子不会再觉得自己脏,而是觉得自己不正常,需要治疗、矫正。也就是说,虎子的焦虑感并未消除,只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而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焦虑感,都是外部世界强加在他身上的。

  那么,央视的观点是否正确,或者说那位“专家”的观点是否正确呢?性倒错是否真是一种疾病呢?

  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实际上,“性倒错”一词是西方学者发明的,它是一个精神病学、或者心理学上的名词。当初,心理学家用它来描述,生理上是一种性别,而心理上又是另外一种性别的人群。但是,关于为什么把这种现象叫做心理疾病,心理学家们却没有给出任何令人信服的道理。他们不过是认为,他们的表现与常人不同,所以他们患有心理疾病。尽管这样,这种心理学观点却在西方社会流行很长时间。整个社会开始把他们当成病人(不正常的人)看待。当代,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屏弃这种观点,把这类人称为跨性别人群,认为他们不过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存在方式而已,并不需要治疗。

  而在中国,我们的中央电视台却采用了早已过时的观点来评价跨性别人群,再加上它本身的传媒优势地位,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它教导人们知道,性倒错是一种疾病,应该进行治疗。实际上,这仍旧是对跨性别人群做出否定的判断,不利于他们在社会中正常的生活。这种情况与同性恋者所遇到的遭遇类似。我们知道,许多同性恋者认为自己的情况属于疾病,想要得到治疗。异性恋人群中也有许多人有这样的观念。这实际上都是受到了过时的心理学(或精神病学)观念的影响。

  可以追问的是,心理学(或精神病学)为什么要把跨性别人群确定为心理疾病呢?这实际上是为了迎合文化规范的需要。我们知道,文化规范认为,男人应该像男人;女人应该像女人。因此,心理学为了迎合这种文化规范,自然要对违规者做出否定的评价,进而把他们划归入病态。因此,我们需要改变的不是跨性别人群本身,而是要挑战那个过时的文化规范,并把它稍加改变。那就是,男人既可以像男人,也可以像女人;女人既可以像女人,又可以像男人。这有什么不好吗?

  我记得,几天前,我乘地铁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奇特的广告牌,是为某款手机做的广告。它的广告内容比较奇特,是一位男子,同一个人扮演好几个角色,包括年轻男子、老年男人、青春少女和中年妇女等。大概是为了表示这款手机受到各个年龄层次的人欢迎。我就觉得这个做广告的男人挺有趣的,并不因为他扮演了女人,而觉得有什么不好。实际上,世界应该是丰富多采的,人完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最后,性倒错一词还能说明一个重要问题。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男人和女人。“男”和“女”两个字可以说经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中。而处于男人和女人之间的那部分人呢?他们应该受到怎样的称呼呢?我们的文字中,除了辱骂性的词语(比如娘娘腔等)之外,几乎没有专门给这群人准备的称谓。于是,当人们遇到这群人时,便不知道如何称呼他们了。央视的记者也遇到了同样的尴尬。于是,他们请教相关专家,询问专家应该如何称呼这群人。这说明,跨性别人群从一出生开始,就没有被社会安排一个合法的地位。因为婴儿一出生,人们会把它叫做男或女,而没有第三种称谓。这实际上是对少数人的歧视和忽略。也就是说,他们从那一刻起,就被社会遗弃了,被边缘化了。因此,要想为跨性别人群正名,首先应该从称谓上做起。

  我们知道,现在的性别称谓有“男”和“女”,却没有中间形态的称谓。那么,我们能不能选用“专家”给出的“性倒错”一词呢?答案是否定的,这个称谓是不能容忍的。因为“性倒错”一词表达出强烈的否定意味,认为这类人群的性别颠倒了,也因此含有了某种贬义。因此,把“性倒错”一词用在跨性别人群身上是不公平的。那么,是不是应该选用“跨性别人群”这一称谓呢?我觉得这个称谓也不好。原因在于,跨性别人群是一个描述性的词语,而不是一个代词。而“男”和“女”这两个词却都是代词。比如我们管男孩的性别叫做男,而不称做“长有###的人群”。因此,我们应该选用一个代词,来称呼跨性别人群。笔者考虑再三,觉得“酷儿”一词最适合用来称呼他们。原因在于,“酷儿”一词表示的就是各类超越一般规范的人群,而且已经逐渐成为跨文化的公共话语。更重要的是,酷儿一词不含贬义,不像性倒错一词,有否定的含义。它本身是一个中性,甚至是带点褒义色彩的词语,强调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因此,用“酷儿”一词称呼这类人群,再合适不过了。然而,遗憾的是,虽然李银河博士翻译了《酷儿理论》一书,但是酷儿一词仍未在中国传开。如果传媒有兴趣的话,不妨做做这件事。因为它对改善“酷儿”的生存环境很有帮助。

  9,李银河赞同男女同厕

  媒体通常把李银河称为性学家,但实际上,她还是一位性别方面的专家。她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并思考性别问题。在她的许多作品里也都涉及到性别问题。前文已述,性别问题在西方讨论得很热闹。而李银河则在她的许多作品中介绍了西方学者在性别问题上的观点。其中比较重要的译介成果是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和酷儿理论。而这样的成果在国内来说是比较珍贵的。因为真正关心并翻译这类作品的国内学者十分稀少。因此,李银河相当于又做了一次开拓性的工作,这一次是关于性别的。而笔者对酷儿理论的介绍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李银河的作品。当然,为了避免出错,我还参考一些其他学者的作品,比如学者严泽胜等人的译介作品。经过一番对比之后,我觉得李对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和酷儿理论的把握是正确的。

  李银河与西方学者就性别问题不断地交流,她本人也对此不断地思考,得出了一些自己的认识。在西方的众多的理论流派中,李银河与后现代女权主义、酷儿理论站在了一起,认同了它们的观点。原因在于,酷儿理论有利于对人的解放,使人们的生活环境不那么压抑,更加自由。

  李银河虽然是一个性别问题专家。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这一点。原因就在于,她很少在媒体上发表过性别方面的观点。相比之下,她的性学观点却被媒体广泛地刊登,取得了不小的影响。于是,李银河可能有点按捺不住,想要尽快把她在性别问题上的观点发表出去,而且最好能引起广泛影响。有的时候,人总是容易顾此失彼。这一点对于李银河来说,也不例外。的确,她和媒体合作,成功制作了一个有关性别问题的爆炸性新闻,招徕了众多目光。然而,这条新闻的反响则恐怕是与李银河的初衷相背的。因为它引起了一片指责和谩骂的声音。这条新闻就是前一段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关于“男女同厕”的问题。

  2004年8月11日,《北京科技报》上刊登了一篇有关李银河的新闻,而且这篇新闻也在新浪网上同步发布。需要交代的是,这条新闻的本来题目是“中国著名性学专家李银河提议男女同厕(图)”。随后,这条新闻在网上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其表现是,在新浪网发布此条新闻的当天,网友就激烈跟帖,留言数已达800多条。接下来的几天内,网友的留言势头仍旧强劲,留言数逐渐上升到近2000条。接着,其他网站也普遍看好这条新闻的流行能力,于是,它们开始纷纷转载。因此,新一轮的网友评论就又开始了。随后,许多报纸和杂志也开始关注、评论这条新闻,或者做一些后续报道。应当说,这条新闻,确实在网上热闹了一阵。

  中国著名性学专家李银河提议男女同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