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对王小波作品的种种评价。看了它们,你也许会找到共鸣的感觉;也许会觉得受到了启发。因为这两种感觉,笔者就曾经有过。
王小波的文学观
小波是个完全彻底的异教徒,他喜欢所有有趣的、飞扬的东西,他的文学就是想超越平淡乏味的现实生活。他特别反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真即是美”的文学理论,并且持完全相反的看法。他认为真实的不可能是美的,只有创造出来的东西和想像力的世界才可能是美的。
王小波的文字特色
小波的文字极有特色。就像帕瓦罗蒂一张嘴,不用报名,你就知道这是帕瓦罗蒂,胡里奥一唱你就知道是胡里奥一样,小波的文字也是这样,你一看就知道出自他的手笔。他的语言犀利幽默、妙趣横生。
王小波的杂文思路
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中,只出理论家、权威理论的阐释者和意识形态专家,不出思想家。而在我看来,小波是一个例外,他是一位自由思想家。自由人文主义的立场贯穿在他的整个人格和思想之中。读过他文章的人可能会发现,他特别爱引证罗素,这就是所谓气味相投吧。他特别崇尚宽容、理性和人的良知,反对一切霸道的、不讲理的、教条主义的东西。我对他的思想老有一种意外惊喜的感觉。这就是因为我们长这么大,满耳听的不是些陈词滥调,就是些蠢话傻话,而小波的思路却总是那么清新。这是一个他最让人感到神秘的地方。我分析这和儿时他的家庭受过挫折有关。这一遭遇使他从很小就学着用自己的判断力来找寻真理,他就找到了自由人文主义,并终身保持着对自由和理性的信念。不少人可能看过他写的《沉默的大多数》,里面写到文革武斗的双方有一方的人咬下了另一方人的耳朵,但是他最终也没有把那耳朵咽下去,而是吐了出来。小波由此所得出的结论极为深刻: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即使是在那么疯狂的年代也是难以违背的,比如说人不能吃人。这就是人类希望之所在。小波就是从他的自由人文主义立场得到这个结论的。
王小波的诗人才华
我记忆中小波的小说中唯一写过的一行诗是《三十而立》里:“走在寂静里,走在天上,而###倒挂下来。”我认为写得不错。
小波虽然很少写诗,却有诗人的气质和才华。下面是《绿毛水怪》中的一段对话,它已经把小波的诗人天分显露出来。
我说:“妖妖,你看那水银灯的灯光像什么?大团的蒲公英浮在街道的河流口,吞吐着柔软的针一样的光。”妖妖说:“好,那么我们在人行道上走呢?这昏吰的路灯呢?”
我抬头看看路灯,它把昏黄的灯光隔着蒙蒙的雾气一直投向地面。
我说:“我们好象在池塘的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
妖妖忽然大惊小怪地叫起来:“陈辉,你是诗人呢!”
王小波部分作品的评论
关于《红佛夜奔》
在小波的所有小说中,《红佛夜奔》是我最喜欢的一篇,读它时,脑海中会浮现达利的画,画中那种超现实主义的风格与这篇小说有神似之处:红佛极为真实,在现实中却是不可能的。古代长安城中李靖踩着高跷像大鸟一样掠过街市的意境像极了达利笔下那匹漂浮在空中的马。小波在不同的时空中来去自如的写作使我感到神奇。
关于《革命时期的爱情》
《革命时期的爱情》也是让人着迷的。其中一些场景、语言令人一看之下,难以忘怀。比如大学武斗时所使用的投石机;一个小孩在树上目睹一个人濒临死亡时所发出的感慨(他已经只会发元音,不会发辅音了);姓颜色(红?黄?蓝?)的大学生等等。
关于《寻找无双》
《寻找无双》写人们在某个时期、某种社会气氛中所患上的选择性记忆的毛病,这种毛病一度成了我们这个民族中人的通病。小波对人们这种毛病的最初印象恐怕来自他的家庭所遭受的厄运。一个家庭从社会的上层突然跌入底层,对于社会上各种人物的嘴脸会看得比别人清楚。对于他所看到的人们的社会心态的思考,成了这篇小说的主题。
关于《怀疑三部曲》
对于在我们这个国度生活的人们究竟还是否看重智慧、爱情和有趣这些价值,小波一度或者说始终怀着深刻的怀疑,这大概就是《怀疑三部曲》的题解吧。
王小波作品中的性
他笔下的性极具个人色彩,与中国传统小说的那种毫无美感的白描写法十分不同。在他笔下,既有常态的性,又有变态的性。在对常态的性叙述上,性是自然的,干净的,就如生活本身(也就是人的生存状态……笔者注);性又是反抗的,具有颠覆性,在压抑的环境中像一阵自由奔放的劲风。在他对变态的性的叙述中,性有时是隐喻的,影射现实生活中的权力关系……在这一点上它进入了福柯关于权力的论域。
王小波的总体评价
王小波的作品永远都会有人喜欢,他是不朽的。
3,李银河的失误与变化
李银河对王小波做过许多精彩的评论。然而,人无完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李银河也一样。这一点在她对王小波所做的评论中就有所体现。
2000年第一期《现代妇女》杂志登载了一篇有关李银河的文章。记者问:“你觉得王小波的过人之处在哪里?”李银河回答说:“他有两点是别人不能超越的。一是……,二是他的文笔。他的文笔是别人不能模仿的。他的文章不署他的名,别人也能看出。”王小波的文笔真的不能模仿吗?后来的事实证明李银河的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2000年之后,网上活跃着一批喜爱王小波的文学青年,他们后来自称“王小波门下走狗”。这些人纷纷模仿王小波的文笔,写了不少作品。当然,那些作品中有不少幼稚的地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们的文笔与小波很相像,只是内容还达不到小波的高度。这一点不仅是笔者这样讲,而且小波生前的朋友艾晓明也这样讲。另外,小波的语体虽然特别,但还是很容易模仿的。这一点明眼人一看就知道。
因此,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李银河确实是失误了。当然,这只是个细节问题,不必太在意。我在这里也只是顺便提一句,没有别的意思。我估计记者们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李银河除了在采访中出现失误之外,还存在一些变化。具体地说,她在同一个问题上,在前后不同的媒体采访中,表现出完全相反的态度。
同样是2000年01期的《现代妇女》杂志,记者问:“你认为此生还会碰到像小波一样出色的男人吗?”李银河回答说:“不可能了,宪全不可能了!我不会再结婚了,这是肯定的。”
但是,在2003年《凤凰卫视》对她的专访中,她却换了一种态度。主持人问:“在个人情感上你觉得你还会再找到一个这样的好朋友吗?”李银河:“当然还是有可能的了。我觉得我不会排斥。我觉得对那种观念啊,什么守寡呀之类的这些东西,非常可笑。离我很远很远。”
此后,她又接受了一些媒体的采访,在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表达的是都是后一种观点。她为什么会在前后不同的采访中,对同一问题给出截然相反的回答呢?这大概反应了李银河心态和生活的变化。
4,王小波门下走狗
王小波成了大作家,因此有了一大帮追星族。这些fans们联合起来,在西祠胡同里开了个讨论区。在那里互相交流写作心得。有时,他们就把自己的文章放在上面。再后来,他们自称为“王小波门下走狗”。我觉得这其中有两个原因。而媒体只说出了其中的一个。
“难得糊涂”的郑板桥,因为对大号青藤道士的徐渭无限崇敬,就自刻一枚印章:青藤门下一走狗。王小波的那帮门徒们就借此典故,自称是其门下走狗。这是媒体的报道。其实,这帮门徒这样称呼自己的另一原因是他们对王小波的了解。王小波曾自称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门徒们看到师傅都肯称呼自己为“猪”,那他们自称为“狗”又有什么不妥吗?
写到这里,我难免有些伤感,因为本人自觉在才智上既比不上王小波,也不如他的那些门徒。看来我成了“猪狗不如”的人了。开个玩笑,呵呵。
“走狗们”在王小波逝世5周年时,出了第一本集子《王小波门下走狗》,仅仅一年之后,“走狗同盟”出了第二本集子《一群特立独行的狗……王小波门下走狗三十家》。于是,他们的行动引起了媒体的关注,评论界对此也是褒扁不一。当然,李银河也对此进行了评论。一般来说,这种事情是少不了她的。
黄兆辉以“王小波养不养狗”为题,批评了他们追赶时髦的做;王俊红则以“少给别人抹黑”为题,批评了这些人作品缺少文学价值,纯粹是发泄情绪,毫无思想,是一堆文字垃圾;不过也有人认为,小波的“走狗”中还是有人才的,他就是胡坚。
胡坚,笔名文豪,是“王小波门下走狗”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也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一位,他的创作得到了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钱理群、曹文轩等诸多前辈的赞誉。
###在对文嚎《愤青时代》的评论文章中写道:胡坚的小说脱胎于王小波,却又呈现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态势来。
我没看过胡坚的作品,所以也不可能做出评论。这里只是略提一笔。
那么,李银河对这些“走狗”们是怎么看的呢?
李银河说:“我发现,人们看了小波的小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一种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马上就想自己也来写一篇;另一种人偃旗息鼓,知难而退,从此打消了做文学青年的念头。小波的小说所引起的反应使我觉得很有趣,我暗想其中的原因,大概是他的小说使人感到,写作竟然能够是一件如此有趣的事情,他写作时所经历的快乐感染了人们,使他们觉得心里痒痒的,很想一试身手,也来感受一下写作的快乐。的确,我看到不少青年发表对小波文字的读后感时都说过这样的话:原来写作可以是这样的呀。
……
总之,看到有一群人如此喜欢小波,既在我的意料之中,又令我感到欣慰。我早就知道,小波并没有死,他仍然活在一些同周围的人群相比生命力最旺盛、最有创造力、最富于幽默感的人们的心中。”2
5,情书该不该出版
有关王小波的为人、生活、创作这些问题,李银河经常接受媒体采访。这些已经开始引起人们不小的争议。很多人认为,李银河应该做自己的事情,不要靠死人出名。后来的事情则引起了人们更大的争议。
2004年5月,李银河将他们夫妇二人20多年来相互的通信(很多通信可以看作是情书)公然出版面世。这本情书的题目是《爱你就像爱生命》,内容是夫妇俩从恋爱到结婚20年来的往来通信。情书写得十分动人,想想看,一个小说家动了真情,写出的情书会是什么样子。当然,李银河写得也不错。这本书大概印了三万册,卖得不错。据说,两三个月就全部脱销了。
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评论也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有人赞成,认为这是对年轻时代爱情的纪念;有人反对,认为她是在亵渎爱情;有人感谢,因为她把美丽的爱情让大家分享了;还有人批评,认为她没有权利出版《情友们评论的内容。这些评论的内容可以做如下简化。情书是两个人写的,李银河有没有权利单独把它出版,这属于法律范畴的问题;情书是两个人的事情,自己记在心里就好了,把它出版的做法对吗?这属于道德范畴的问题。
有关《情书》出版应该征得王小波同意的说法,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不可能是因为王小波已经去世了,你怎么征得啊?不必要的原因是这样的。如果王小波活着,他享有著作权,有权决定是否将起作品出版。但是他死了,他的作品是否出版就由其法定继承人(也就是李银河)决定。因此,李银河是有权利出版情书的。法律范畴的事情已经解决了。
再看道德,李银河说过,道德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发现她说得很对。你看,同样一个出版情书的行为,有的人赞成;有的人反对。那么,李银河自己对出版《情书》的行为是怎么看的呢?李银河说过,现在看他的情书就像是一件艺术品,有一种审美意义,是王小波作品的组成部分。王小波不止属于她自己,他的作品应该被人看到,将来的研究者也可以把它当成研究材料。李银河说的是真话,她没有说谎,也不是在为自己的行为开脱。因为这样的话,不是在情书出版之后说的,而是在很早以前,她就说过类似的话。那时,她还没考虑过出版情书的事情。3
李银河说过这样的话:“我关注的是权利,就是一个人是不是有权利做某件事。如果有权利,那他就可以做;至于道德的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4这我们也能看出,与道德相比,李银河更重视权利。李银河虽然“轻视”道德,但她并不是一个道德虚无主义者,她是有道德标准的。那就是:你的行为不能伤害别人。如果你的行为伤害到别人,那就是不道德的,应该反对的。拿李银河出版《情书》这件事情来看,李银河愿意出版,有人愿意看。她伤害到谁了吗?没有!有人可能不爱看,那你可以不买嘛。所以,她的行为没有伤害到谁,符合她的道德标准。
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李银河的思想与她的个人行为是完全吻合的。
6,小波与银河并肩作战
王小波除了是个文学家,还是个思想家。他的思想体现在他的杂文中。笔者读了他的一些杂文,所以对小波的思想也有所了解。后来,我又读了一点李银河的文章,发现她也是个很有思想的人。她的思想则体现在她的社会学研究上。笔者无意中对比了一下王小波与李银河的思想,没想到两人的看法是那么的相似,只不过是关注的领域、语言的表述有不同罢了。
他们对知识分子作用的看法很相似。王小波觉得,知识分子应该创造精神财富,比如创造智慧、有趣这些东西,而不是设计一整套制度、价值观、生活方式,让人们在其中生活。而李银河引用福柯的话,认为知识分子的作用应该是这样。知识分子的工作不是去塑造他人的政治意志,而是通过他在自己研究领域的分析,对那些自说自话的规则质疑,去打扰人们的精神习惯,他们行事与思想的方式,去驱散那些熟悉和已被接受下来的东西,去重新检验那些规则和体制,在这一重新质疑的基础上(他在其中完成知识分子的特殊任务),去参与政治意志的形成过程(他在其中扮演公民的角色)。李银河曾经在一部作品中写到,福柯的这段话概括了她做学问的全部抱负。我们看到,王小波与李银河在这个问题的看法上是很一致的。
他们对道德作用的看法也很一致。小波曾言:“在人类的一切智能活动里,没有比做价值判断更简单的事了。假如你是公兔子,就有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大灰狼坏,母兔子好;然而兔子就不知道九九表。此种事实说明,一些缺乏其他能力的人,为什么特别热爱价值的领域。倘若对自己做价值判断,还要付出一些代价;对别人做价值判断,那简直太简单、太舒服了。讲出这样粗暴的话来,我的确感到羞愧,但我并不感到抱歉。因为这种人士带给我们的痛苦实在是太多了。”5李银河则认为研究者不应该轻易做道德判断,牧师才会做道德评价。因为牧师有自己的一套信仰体系。而研究者清楚,道德是因地而异的,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来评价人们的行为。
正因如此,小波与银河都主张宽容和差异。小波引用大师罗素的话,认为“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源”。而李银河则强调社会的多元性,认为人性是丰富多采的,不应该受到压抑。
总之,在笔者看来,他们都属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许多问题的看法上是相当合拍的。虽然他们关注的领域有些不同,但都是在做同一件事。他们都在向保守的、顽固的、不讲理的社会观念发起挑战,都在为权利、自由、宽容这些价值摇旗呐喊。在这场文化战场上,王小波与李银河是两位并肩作战的战友。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此外,王小波发现了我们这个社会中存在着各类弱势群体。他们的声音无人倾听,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而李银河则以实际行动走入了这些弱势群体,比如同性恋人群、虐恋人群等等,聆听了他们的声音,讲述了他们的故事。这些声音的出现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它是社会走向宽容、走向人道、走向多元的必要条件。
而笔者将尝试循着前人的脚步,继续聆听一些低哑的声音,并把这些声音发出来。
1李向南:“我妹银河”,《经济日报》
2《王小波门下走狗》序言
3参见“我的事业和我的爱情”,《现代妇女》,2000年01期
4来源,新浪网,2003年8月
5参见《沉默的大多数》华人小说吧 m.hrsxb
女性的性
1,性学家李银河
李银河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曾经与记者进行过这样一段对话。
记者问:“可以说您一直有两重身份,一是中国最著名的性社会学家,二是著名作家王小波的夫人。这两个角色对您来说孰轻孰重呢?”
李回答说:“当然是我个人的身份更重要,我特别反感人家只说她是谁谁谁的妻子,好像我自己本身没有什么价值。”1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李银河非常看重她个人的独立价值。
王小波确实对李银河的出名起到了推动作用。不过,李银河出名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却不在于王小波,而在于她的学术研究,尤其是性学研究。其实,李的研究内容广泛,包括性社会学、性别社会学、家庭社会学等。不过,性学研究在所有研究占的比重最大,约为三分之二,取得的影响力也最大。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往往只限于学术圈内的人知道,而性学研究的成果则通过媒体的传播,使社会大众知晓,并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产生了广泛的反响。
有许多记者一再问李银河同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研究性?”李银河总是说:“我只是觉得这件事引起了我的好奇心,这是我做研究的必要条件。”提到好奇心,许多人都羞于承认它可以成立为做研究的理由,以为这就使研究成了一种“跟自己玩的游戏”(福柯用语)。但正是大师福柯本人为这种研究动机正了名。他在其名著《性史》中解释自己的研究动机时曾说:“至于说是什么激发了我这么做,那则很简单……不过是出于好奇心……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唯一值得带着一点固执去遵从它驱使的那种好奇心。”2因为有了好奇心,自然就有了研究的兴趣。李银河介绍说,说研究的时候,就像“艾丽斯漫游奇境”时的感觉,觉得非常有趣和新奇。以这种心态做研究,研究就成为一种快乐,而不是强迫。因此,李银河能将她的性学研究一直持续下来,并从中获得乐趣。
在我看来,李银河的性学作品中,最有影响的是以下四部。它们是《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同性恋亚文化》、《虐恋亚文化》和《性的问题》。其中前三本是1998年出版的,许多媒体报道了这一事件,比如南方周末报、中华读书报等。而且受到媒体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性社会学系列专著。这三本书中每本书的分量都非同小可。因为每本书都填补了社会科学界在相关领域的空白。而且这三本书是在同一年一起推出的,其取得的震动效果可想而知。她的这三本书也受到了同行的肯定,比如性学家潘绥铭认为,这三本书是性社会学界的“扛鼎之作”。3有人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勇敢。而李银河不但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且一口气就吃了三个螃蟹。
《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被许多人称为中国的“海蒂性学报告”。也因为这部作品,李银河被认为是中国女性性学的奠基人。《同性恋亚文化》与《虐恋亚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既被认为是入门读物,又被认为是权威读物。总之,这三本著作的出版,立即奠定了李银河在性学界的地位,她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性学家之一。
《性的问题》出版于1999年。该书涉及的范围很广,探讨了性的法律,性的观念,性的理论等等。笔者估计,大概正是由于书的内容太广泛了,所以李银河想不出什么具体的书名,干脆就把它叫做“性的问题”,这样就能把各种内容都包括进来。这本书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李银河是一个在媒体上经常发表观点的人。而这些观点中的大部分就来自于这本《性的问题》。因此,这本络上看到她的观点。其实,如果你真想了解她,读她的作品就能够实现这一点。
从本章开始,笔者将会沿着李银河的研究路线,分别考察“女性、同性恋、虐恋、性别、性文化变迁”这五个问题。其中每个问题都单列一章,进行具体考察。我打算进行这样写作方式,先把李银河的研究成果介绍出来,然后对李银河的研究结论进行评论。此外,笔者还将开发出一些新的领域,进行描述和思考。这些内容就是我读书、观察、思考后的一点心得。
2,女性的性压抑
宋朝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一种禁欲气氛。人们觉得性是肮脏的、下流的、不好的东西。这种观念到了文革时期则达到了顶峰。人们已经到了“谈性色变”的程度。不仅如此,社会还对男女实行着双重道德。也就是说,男人想性、说性、要求性还有情可原;而女性想性、说性、要求性则会受到严厉的谴责。人们会认为她淫荡、轻浮,总之不是好女人。所以,在那个时期,女人不可以主动追求自己喜欢的男人,不能主动要求享受性的快乐。总之,她们必须对性持否定的态度,这样才会得到人们的赞赏。
笔者收录了禁欲时期(主要是文革时期),女人们对性的观念,社会对性的态度。从这些叙述中,我们能够感到,禁欲文化是如何剥夺了人们享受快乐的权利的。
“我初中时写了入团申请书,团支书就老来找我谈话。我俩谈话时总是坐得隔一两尺远,谈话内容都很正经。我当时很单纯,什么都不知道,后来才知道他是想跟我好。直到‘文革’时我们俩在一个组织,他给我写了封信,我才想起来。他给我写信时,我觉得自己有种受侮辱的感觉,把信撕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还不解气,还要在地下踩、踩、踩。那时男女界限很严重,我从心里觉得这事很脏,就经常恶作剧似地骂他。他对我的感情流露很明显,老想跟我在一起。可是同学聚会只要有他在场,我就浑身不自在。也不是怕他做什么,他其实没动过我一个指头,只是觉得脏,讨厌他。我老当着同学们的面嘲笑他骂他,他也不生气。
后来时过境迁,我感到这样对待他是不对的,但再也没有机会找他道过歉。我想,当时对他本人的反感和对这类事的反感都有一点。”4
“初中有男生给我写信,我觉得脏,觉得不应该,就交给老师了。”5
一位女性回忆了她在“文革”中渡过的青春期,讲述了那时一个敏感的女孩所处的环境对她性格的扭曲:“我去兵团的时候是十五岁,在一个过去的劳改农场当车工。我从小学过唱歌、跳舞和画画,所以经常要画板报什么的。那时我很敏感,因为我老被人谣传各种可怕的事情。如果回北京就是去打胎了,好可怕的谣传!所以当时我不和任何男孩说话。有一个男孩,我每次去拉料,他都主动帮我装车。有一次,我在车间画板报,一边画一边唱歌。我不知他一直在偷偷看我。我下来后才发现他,我上了火,觉得不能原谅这个偷看偷听我的人。他对我说:别人说的我都不信。我却大声对他喊:混蛋!后来我有点后悔。那时我挺矛盾的,又想接受他的感情,又怕别人议论。后来多年以后,我们都回到北京,有一次我突然在公共汽车上遇上他,我看他走了过来,就趁开门时一下溜掉了。”6
一位女性讲起小学时听到人讲结婚的事的反应:“我班上有个学习很坏的男孩,有一次他对我说,长大以后第一个娶我,第二个娶xx(我的一个女友),当时气得我直哭,好像受了侮辱似的。”7
“我大约是15岁对异性开始有好感的。从那时开始就有男孩追我。有时在街上走,就有人过来说:对不起,我告诉你我是谁,咱们认识认识好吗?我不理他们,要不就说‘讨厌’,‘没必要’。”8
有一个女性讲到一个对她单恋的男孩及自己当时的反应:“他去当兵,我下乡当知青。他给我写信,寄明信片。有一次,他送给我一个手绢,让我回家再看。我回家一看,里面尽是血手印,还有他写的诗,都是‘永远不变’这一类的活。我藏东藏西,结果还是让我妈发现了。她问我,这是什么东西?我当时觉得就像犯了罪似的,其实我什么也没做。”9
“从小我就知道要回避男人对我的注意。我在游泳队学游泳时,有一个教练对我特别好。有一次我把他推下水去,忘了因为什么。妈妈说了我,说只有举止轻浮的女孩才对男孩动手动脚。我妈老说我轻浮,使我不能不觉得,自己是不是很坏,从此就有意回避男人对我的注意。”10
“直到20岁,我和男孩之间都是特别纯洁的。一个眼神啊,拉拉手啊,说说话啊,就特别满足。如果我见到一个男孩特别聪明,和他聊聊天就觉得特别满足。我男朋友有一次忍不住,想让我看看他那个东西,我就使劲闭着眼不看,当时觉得一看我就是另一个人了。我从没见到过男性生殖器,一看之下,觉得丑死了,很恐怖的,跟王小波小说里写的陈清扬的感觉一样。我都快晕过去了。我记得当时有恶心的感觉,连晚饭都不想吃了。我哭了,觉得做了见不得人的事似的。回家的路上,我一路闷闷不乐,我认定他做错事了,不到结婚时就提前让我接受这个,没有美感。我对他说,你做错了,我得惩罚你。他说,怎么惩罚?我说,你把眼镜摘下来。他把眼镜摘下后,我‘啪’地打了他一个耳光,他很惭愧,一直说:我错了,我错了。等他走了以后,我才感觉舒服了一点。后来是他主动找了我,我和他尽释前嫌,从此人人都知道我有男朋友了。他多才多艺,长得特别秀气。我喜欢的男孩都是比较清秀文静的,有点书生气的,一看就特别男人气的反而勾不起我的兴趣。我当时觉得自己特别幸运,男朋友那么棒。我常常和他一起吃饭,正里八经地讨论学业。有时也互相抚摸一下,但没有进一步的接触。”11
“我和男孩接触,一个是感觉迟钝,一个是自尊心特强。我不愿取悦男人。中学时有很多男孩给我写信。有宣传队的男孩追我,给我写信,我觉得他们粘乎,不理他们。‘文革’中邻居有一个男孩,性情忧郁。他提出想和我一起去插队,还流了眼泪。
他比我小两岁,我觉得我俩像是姐弟的关系,要提这种男女关系,我就决不能接受。我当时特别不愿意接受这种事(恋爱关系),觉得是耻辱。我到山西后,每次接到他的信都很不安,跑到厕所去看。他写信说:决定我命运的时刻到了,我被分到陕北,可是我想跟你去山西。他还寄来照片。我当时气得要命,把他的照片撕了。我想,要是不快刀斩乱麻,以后就没完了。我就回信告诉他,完全不可能。他又来信说,我们还可以作姐弟吧。我就不回信了。长大以后,我觉得这件事我处理得太粗暴了。我老想找个机会向他道歉,可又觉得事情已经过去了。后来知道他的生活还比较正常,我才不内疚了。”12
3,女性的性欲与性解放
在古代中国,女性被认为是满足男性性欲的工具。她们是否有性欲的问题人们被忽略。在西方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对女性的看法是,女性天生是性冷淡的,天生不喜欢性,男人却受性驱使。
事实果真如此吗?
让我们听听女人们的声音,她们的叙述会回答这个问题。
“有一次我劝一个离婚女人别和人东睡西睡,会睡出病来的。她说她有这个需要。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女人也有欲望。” 13
一位离婚后过着单身生活的女性说:“我有一点特别苦恼:在性生活方面,我的要求挺强烈的。有时有忍受不住的躁动的感觉。下了班百无聊赖。女人是有需求的,我不太愿意压抑自己。有一次实在忍受不了,正好我去某饭店办事,发现有一个外国男人,他看我的眼神让我明白了他的愿望。按说一个良家妇女应当是傲气的,可我当时有点抑制不住,就跟他去了他的房间。先是聊天,后来就留下来了。他使我很舒服,很满足。我不是那种人,所以我一分钱没要,他要送礼我都觉得受侮辱。第二天清醒过来,我觉得很内疚,自责。这种事有过很多次。” 14
“有一次我和丈夫做爱,不论怎么弄,下边都不能湿;可是和这个情人,不用弄下边自然就湿了。每次他洗完澡光着身子跳上床,我见他这个样子,自然就有欲望了。” 15
有些女性表达过自己性欲不得满足的情况:“从26岁到36岁这10年间,我们差不多每礼拜一次。熬到一礼拜,才能得到一点安慰,一点温柔,但得到更多的还是洗衣服,干活,累。” 16
一位有过情人的女性这样说:“我认识他之后才知道自己还有这要求,才知道自己是个女人。” 17
一位离婚女性说:“我是35岁离的婚,后来有一整年没有男朋友,到38岁那年,我才感到有一种没法克制的欲望。” 18
“我抽烟跟这个有关系,听说抽烟能抑制性欲,我是从报上看到这种说法的,也有女友这样跟我说过。” 19
由此可见,女性是同样存在性欲的。过去,女性们在性方面表现得冷淡、被动,并不是由于女性的生理原因造成的,而是由于传统文化对女性的约束。
在当代,女性们的性观念已经发生变化,她们已经敢于主动地提出性要求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不同态度的男人产生了。一种男人对此感到高兴,他们是一群对自己性能力充满自信的人。以前,他们觉得自己是个恶棍,女人们明明不喜欢做那事,而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去欺负她们、“摧残”她们,觉得自己是坏人。而现在,他们则觉得自己挺有价值。因为女人们也喜欢做那事了,而自己又能满足她们的愿望。自己不是挺有成就感的吗?另一种男人对此感到担心,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性能力不是很自信。以前,女人如果主动提出性要求,人们会认为她们很淫荡、很坏。她们自己也觉得性是肮脏的、丑陋的。所以,她们不会主动提出性要求,也不会抱怨自己没有得到满足。于是,丈夫就不必担心自己“行不行”。而现在,女人开始主动提出性要求了,甚至要求达到性高潮。他们则开始担忧起来,担心自己“不行”。他们越是担心,###就越不容易勃起,也越容易早泄。于是,妻子和丈夫之间相互怨恨、互不理解。这也是现在婚姻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女人们越来越重视性对自身的价值了。有的丈夫是阳痿,妻子就到外面找一夜情。其实,大多数男人的阳痿是由于心理的不自信造成的。而妻子的鼓励和赞美是可以使丈夫获得自信的。如果妻子觉得自己丈夫各方面都不错,只是性能力差了点。那你完全可以在做爱前后多多配合、赞美他,那么他的性能力就可能变强了。比如在他做爱失败的时候,你可以对他说:“亲爱的,我爱你。”再比如在你们做爱成功之后,你可以夸他:“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这样的话被丈夫听到后,他的###就很可能雄赳赳、气昂昂了。
4,乳房独白
上文中,笔者叙述了一点女性的性观念。其实,这个工作李银河已经做过了,只能算是个老故事。另外,现在女人的性观念已经够开放的了,不需要再主张什么性解放了。因此,我也就不必再这个问题上多说什么。接下来,笔者想讲点新故事。在这个开放的时代,女人们有了新的遭遇。笔者准备讲讲这类内容。
在禁欲时期,女人们常常会为自己的大乳房而感到羞愧、耻辱。她们甚至会想尽办法收紧自己的乳房,使它看起来小一点。这样她们才会觉得自在一些。现代社会,人们的观念已经走向开放。女人不会再为乳房大而感到羞愧,而是会想各种办法展示她们的大乳房,让人们(尤其是男人们)知道她是多么的有魅力。在这种情况下,乳房小的女人开始感到烦恼了。可不要小看了这种烦恼,它足以使一个女人感到寝食难安、委靡不振。
笔者曾经近距离碰到过这样一位女性。直到那时,笔者才意识到女人对乳房的重视程度。
2004年的7月,那时我还呆在上海。一天,我出去办事,需要乘坐地铁。当我走入地铁大厅时,发现一大群人正围向铁轨。我意识到,大概是有人出事了。我挤出人群,发现一位年轻女性掉入了铁轨中,昏迷不醒,趴在铁轨上纹丝不动。眼看着列车的灯光越来越近,那个女人的性命危在旦夕。就在这紧急时刻,站台工作人员已经飞奔了过来,只用了十几秒的时间将电路切断,列车终于停了下来。那个女人得救了。工作人员把趴在铁轨上的女子救了上来。她看起来身体非常虚弱,连站立都有些困难。工作人员只好把她搀扶到值班室休息。
不久,围观的人群渐渐退去。地铁大厅内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然而我依然呆立在值班室的旁边,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年轻女性选择结束生命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中,挥之不去。我想进入值班室问个明白。然而,我又一想,我与这位女子素不相识,就这样进去,似有不妥。于是,我心有不甘地离开了那里。但是,我并没有放弃对这个问题的关心。我一直关注着相关方面的新闻,希望从那里获得答案。
2004年10月19日,中央一套的《今日说法》节目播出了这个事件。通过它,我了解的事情的始末。
掉入地铁的女人叫陈琳,34岁,上海浦东人,平时独自带着儿子和父母住在一起。据她讲,她掉入铁轨并不是因为想自杀,而是另有原因。
陈琳说,半个月前,她去一家整形中心做了隆胸手术,没想到?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