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螅堑笔蔽抑桓械礁械胶芪萝埃ㄏ衷诘淖盅郏n液芷婀郑甘旯チ耍钡募且涞慈晃薮妫文且淮尉e孟褚仓挥幸淮危┤匆恢蔽茨苣ッ穑乙惨恢奔亲潘拿郑笔保u暇共?岁!)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和举动?20多年后,在路上与他擦肩而过,他依然如故,大头大脑,敦实粗壮,棱角分明,是一个成熟的男子汉。我嘴角掠过一丝微笑,这就是幼年引诱过我的人。是的,那种朦胧的幼稚的单纯的性感觉上的初醒,却影响了我一生。我只知道,在宽厚、粗壮、温情的同类中,我可以产生和得到温馨与幸福,当然,还有以后知道的性兴奋。";4
“我十二三岁时家住农村,邻家有个小子和我同龄,他家有房子没人住,需要看房子,要不鸡、狗都会进来。有一天晚上,他来找我,说他不敢一个人在那所空房子里住,要我跟他做伴,我便答应了。到了晚上,天完全黑了下来,万籁俱寂,冷风吹得窗子沙沙做响。屋内则只剩下我和他两个人。我们躺在炕上,很暖和。不久之后,他的手搭了过来。我也把手放在他的肚子上。我们表面上睡着了。实际谁也没睡。后来,我们就直接摸对方的###了。再后来,他又给我###了,感觉很棒。那时侯,我们的身体已经发育,尝到了性的快乐。这一辈子,我都很难忘记那段快乐而又狂野的时光。”5(78)
一位高中生说,他在上初一时就开始了同性恋活动,那时不过十三四岁,没有过遗精,也没有过手淫,勃起过几回。他和同学在家里互相抚弄生殖器,结果就从此开始了他的同性恋生涯。据他说,那会儿已经有东西了。具体过程是这样的:“发时我有个同学稍微懂一点。开始在他家,一点也不害怕,玩着玩着,朦朦胧胧知道一点。当时我们正在学生理课,我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正确的,觉得就像和自己在一起一样。”6
另一对发生在校园里的同性情谊是这样的。“高二时,不知不觉中我和我班中的一个男生好了起来,我特别喜欢他,他也喜欢我。我们两个天天在一起,形影不离,无论吃饭、逛街、看书都在一起,凡是有他的地方必有我。我当时也感到我们俩过于亲密,多次想疏远一点然而他对我寸步不离,以致发展到了课间十分钟我上趟厕所,他也要跟我一起。反正除了不在一起睡觉外,我们形同一人了。当时我们只是特别依恋对方,我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同性恋行为。有时他老是搂着我的脖子,一个劲地叫‘宝贝’,我也希望他搂住我。也许我们太好了,太彼此注意对方了,以致于我半天不见他就难受。我有时跟别人说话,他上去不说清楚拉起我就走,有时也闹小矛盾,不过很快就好了。上高三时,迫于高考的压力,我们需要好好学习,关系有所松动。尤其我强制自己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对他有所冷淡,而他也觉察到了我的变化,竟干脆吃饭也不叫我一起了,使我十分恼火:好,我不理你了!为了刺激他一下,我写了一张纸条:’咱们还是干脆分手吧’,交给了他。以后的日子对我来说是天昏地暗,学习成绩由第5名降到第35名。他是怎样的心态我无从知晓,我们见了面都仇目四射,而我内心却是渴望与他和好的。老天有眼,我考上了大学,他也考上了。上大学期间,我给他去了几封信,向他道歉,但是也许他已意识到我们是一种什么关系,一直未回信。”7
上面说的都是男同性恋者的情况。接下来,笔者介绍两对女同性恋者的经历。
一位异性恋女子讲述了她身边的一对女同性恋。“我最早见到身边的同性恋是下放农场的时候。她们俩一个像女性,细细小小的,是个高中毕业生;另一个像男孩,长得粗粗大大的,是个初中毕业生。她们俩很要好,老在一起。有一次我们农场一个又高又大又丑的女同学告诉我:她们两个有交配。 我说,你胡说什么?她说,就像一男一女那样的交配。夏天我们农场的人都挂一种小蚊帐,一人一顶都嫌小,她们两人一定要睡在一顶蚊帐里,用一条毛巾被裹得死死的不出来。一个洗澡,另一个必定坐在一边看,有时她们就用一桶水洗澡。我说,你们不嫌脏啊?她们笑笑不说话。有一次其中一位参加我们宣传队排节目,排得晚了些,那个就找来了,说,怎么还不死回家呵!口气就像夫妻一样。我倒觉得她们这样也没什么不好。性爱的对象不是那么容易找的,有人喜欢有什么不好?”8
一位女同性恋者讲了她的第一次同性性经历:“我记得很清楚,那是某年某月某日。那是我第一次和女人做爱。一开始觉得有点别扭,后来就好了。那天晚上11点多,没电梯了,我们俩人一起爬了十几层楼。我以为她还要和我聊天,可她让我先去洗澡,我就去洗澡。她看我脱衣服,就过来帮我拿着衣服。我插上门开始洗澡。洗完澡回到屋里时,她把灯灭了,我想她是怕我不好意思。我穿上衬裤,戴上乳罩。那天可能也怪我,我对她提起我怀疑自己脊椎骨有问题。她就提出给我按摩。我俯身趴在一张行军床上。一开始没什么事,后来我就觉得有点不对了。我呼吸变得急促起来。她问我,你怎么了?声音很有渗透力。 她说,没关系,你需要什么我可以满足你。她又说要按摩前边。 我翻过身。这时,她的手指在我的两乳间划了一下,我的胸部就挺起来了。她把我的乳罩和短裤脱了下来。她先欣赏了我半天,然后吻了我一下。我一开始觉得有点不自然,但并不厌恶。 她的抚摸让我无法抗拒。记得当时我两腿并得很紧,她让我放松放松。我慢慢放松了一些。接着,她用手摸我的乳房,吻我的乳头,后来她的手就进去了。她告诉我说,我来了八次(快感)。 有一段很长的时间一直在顶峰上。她又让我弄她。我说,哟,我不会呀。我有一点厌恶感,后来我还是弄了她,她的体液特别多。她还说,看来女人比男人好。我估计她跟我这次不是她的第一次了。”9
以上的例子可以说明,在网络出现之前,同性恋关系一般发生在熟人之间。或者是同学、或者是邻居,还有一些是亲属等等。他们在互相探索中建立感情与性关系。另外,因为那个时候,人们对“同性恋”知之甚少。所以,家长和老师们担心并不是孩子会去搞同性恋,而是担心他们发生异性恋,也就是早恋。如果两个同性伙伴总是混在一起,家长们会把它当友谊处理,而不会横加干涉。而一些异性恋男孩因为性欲受到压抑,所以也会参与同性之间的性活动,以求得补偿。因此,那段岁月可以说是同性恋的黄金时代。
3。很难逾越的障碍(结婚生子)
对于同性恋者来说,小时侯如果与同性伙伴过分亲密,问题还不大,很少有人会去干涉。但是,如果他到了结婚年龄,还是对同性痴心不改的话,他就要成为众矢之的了。他的父母会关心这件事吧。他们会问:别人都结婚了,你为什么不接啊?你不结婚谁照顾你啊?你不结婚将来靠谁养老啊?等等。此外,亲戚、朋友也都会过问此事。仅这几点,就足以让同性恋者透不过气来。而在旁人眼里,如果一个人不结婚,那么他肯定有什么问题。本节就收录了若干同性恋当事人在这方面的遭遇。
一位同性恋者在给我们的信中谈到对婚姻的矛盾心理:";我是家里唯一的儿子,几年前就有人提亲,父母也催我,甚至是求我,要我结婚。我的父母都是超过60的人,他们保守,过着平淡规矩的生活,他们决不会理解我,我也不敢向他们说出我的秘密。……现在我左右为难,不知该怎么办才好。从心理上讲,我是打心眼里不愿意结婚。我不愿意同自己没兴趣的人生活,却又没有一个能站得住脚的借口来推脱。也许我应该听父母的话,他们抚养了我,又为我准备好房子、钱,等着我回心转意,同意结婚。我应该为了他们去结婚。那是我们的家表面上看就是个幸福的家庭了。可难道这其中的不幸、压抑还要伴我一辈子吗?我真的不甘心。";
一位即将结婚的同性恋者这样谈到他的痛苦与焦虑,具有典型价值,发人深省:";过一些时候我就要结婚了,我不知该如何面对那个未来的她。我虽然同意跟她结婚,可我内心知道,我不喜欢她。可我却不得不结婚,我的年龄已容不得我再独身下去。父母和亲友也不会允许我这么大了还不结婚。我该怎么办?我不喜欢她,可我却要与她过一辈子,朝夕相处,同床共枕。我受不了,我不敢想象我以后的日子会是什么样子。我只是觉得心里烦乱,可表面上还得装出结婚前的喜悦,自欺欺人。我不能想象,洞房花烛夜将是怎样一番情景。这到底是为什么?人是不是一定要结婚?人是不是一定要与异性结婚?作为一名同性恋者,我是断然不敢公开我的性倾向的。为什么想独身,想一辈子不结婚,在中国会这样的艰难,我承受不了世俗的压力。我该怎么办?我为什么就跟别人不一样。为什么同性恋这个魔影会降临到我的头上?我不知道我这辈子怎么过,也不知道我的幸福在哪里?也不知道结婚后会不会离婚。作一个同性恋真难!有时候真想一死了之,可我对理想、事业还有一点希望,终归没有走那条路。真的,我觉得心里堵得慌,满腹愁苦却不能对任何一个人说。看着每个亲友都忙着给我张罗婚事,我心里真不是滋味,他们哪里知道我的心思!我到底该如何去面对这即将发生的一切,我该如何去寻找属于我自己的幸福?处在异性恋者中的同性恋者,他们的痛苦有谁能体会得到呢?";11
4。同性恋者的婚后生活
如前文所述,同性恋者在长大后,会面临严重的结婚压力。因此,许多人不得不选择与异性结婚。这些人的婚姻生活各不相同。有的人能够适应婚姻生活,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而另一些对婚姻生活非常不适应,犹如进入围城一般,承受着煎熬。
一位年过五旬的同性恋者这样描述自己的婚姻生活: ";19岁时包办成婚,妻大我两岁,初中文化,善良而倔强,从不让我抚摸和接吻,同床时基本上是被动应付,尽义务,不喜频繁性交。我对她只有感激,缺少性欲。她对我有三重恩义:供我上大学;帮我孝敬父母,抚养我的弟妹长大成人;为我生育儿女。中年后她对我在生活上十分体贴(性生活除外),非常信赖我,从不过问我外出的行迹。我得对得起她,关心和尊重她。";12
一位同性恋者对其短暂婚姻经历的感觉非常细腻真实,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谈谈我的婚姻。 8年前,我在一种对她非常了解和理解的情况下(她也同样了解、理解我)和她结婚。婚前半年,我认真分析过的的情感:我不爱她,我没吻她的欲望,更不要说和她性交。但心想,或许结婚后会自然改变这一切的,于是结了婚。新婚头两夜由于久别重逢,很兴奋,说起的人和事很多,直到凌晨两三点,没有性接触,亦没有拥抱和接吻。我想,来日方长。第三夜,旅游在外,夜里,清醒,迷蒙的月光和潺潺的流水带来一种恬静温馨的感觉,勃起,将她的手放置###处,她的手清醒地缩回去了,顿时,索然无味,翻身,睡去。以后在新婚20天的日子里,竟然再也生发不出那夜的情致。一次,她向我靠近,手臂和我相接,我竟全身骤起鸡皮疙瘩。她把腿压在我腿上,并逐步上移到阴部,我反感地把她的腿拿开了。我无意于做我不想做的事情。最后几天,我们分被而卧。她哭了。我无奈。时隔数月,我到异地探亲,仍然是分被而卧,我努力尝试寻找性爱的感觉,激发起爱的欲念,却未能成功。探亲假结束,我的决定也已产生:既然我们都不幸福,那么我们应该道德地分手。于是我坚决地离了婚。这场婚姻,头尾加起来不到半年,相处在一起一个月。我至今依然单身。通过这场无奈的婚姻,我认识到,同性恋者的婚姻是难得幸福的,因为缺乏性爱、情爱的基础,表现在男方是不可思议的、只有本人清楚的性冷淡。没有性,没有对方(或双方)给予的的爱与被爱,诱惑与吸引,谈何幸福?几个知情人都知道我们之间没有性爱,但谁也不懂得:做爱和有一个孩子是很容易办到的,但是那不是真正的性爱。我为什么要欺骗和强迫自己?这个经历,或许只属于像我这么固执,认真、近于迂腐的人。”13
另一位的遭遇与前者有相似处,他结婚一年多,有半年和妻子在一起,但离婚时妻子仍是处女:“我与妻子没发生性关系。外人看我们是挺般配的一对。但我一直怕同房时不成功,而且欲望、兴趣也不大,不敢也不愿去试一试,所以一直一天推一天,到最后也没做那件事。她提出离婚,她人挺好,所以我不同意离,后来她就到法院起诉了,说我有生理问题。法院让我检查,我平常是能勃起的,不知那次是太紧张了还是怎么,就是不行。结果医院证明我是阳痿。离婚后她到处说我有病,弄得我声名狼藉。她说,十三四岁的放猪娃都会做这事,你怎么就不会?其实我不是不会做,不能做,只是不能跟女人做。可我又没法跟她说真话。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我现在就想治好同性恋,证明给她看,我不是不行。”14
上文的事实能够说明,同性恋者中既有能适应婚姻生活的,也有不能适应婚姻生活的。但笔者发现这一点与同性恋妻子对性的态度密切相关。具体地说,如果妻子喜欢性,并主动要求性,那么同性恋者则难以适应婚姻生活;反之,如果妻子是个性冷淡,那么同性恋者则可以比较容易的适应婚姻生活。我们知道,女人是否喜欢性,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造就的。禁欲时期,社会不准许女人喜欢性、要求性。如果女人那样做,就会受到人们的斥责,被人骂为“淫荡”等。而现在,社会的气氛越来越开放,女人的欲望也随之越来越强烈,态度则会越来越主动。因此,同性恋者的日子恐怕越来越不好过喽。
(三)李银河的作品和言论
上文中,笔者叙述了同性恋者的一些遭遇,而实际的情况可能还要更遭。著名同性恋问题专家张北川表示,对1100名男同性恋者的调查表明,77%的同性恋者经历过严重痛苦,34%有过强烈自杀念头,10%有过自杀未遂行动,66%孤独压抑,50%严重影响工作,38%的人遭到诸如侮辱、性骚扰、殴打、敲诈勒索、批判和处分等伤害。15因此,同性恋群体可以说是绝对的弱势群体,需要他人和社会的帮助。而李银河就做了不少这方面的事。最为突出的是,李银河在改变人们对待同性恋的态度、改善同性恋者对待生活的态度上,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这样的成就,实际上只是通过出版有关作品,发表相关言论这两点实现的。本节将会对这两点加以述评。
一、作品
在说李银河作品之前,笔者先说说张北川先生的作品。他也是国内最早研究同性恋问题的专家之一。写了一本上也看不到。总的来说,流行程度不高,影响力不大。笔者曾试图寻找这本书,但终因种种原因没有看到。据看过的人说,那本书是一些国外理论的堆积,没有国内同性恋情况的研究。这就是笔者了解到的大致情况。当然,张北川先生在同性恋问题方面的贡献同样是巨大的,其贡献应该体现在许多其他方面。但就那本《同性爱》来说,它的确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因此也就不可能起到类似启蒙的作用。
现在说说李银河。她在同性恋方面最重要的两部作品分别是《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同性恋亚文化》。这两部作品影响很大,同时又以后者为最。90年代开始,同性恋这个词已经逐渐为大众所知晓。这是因为,报纸、影视剧等传媒时常会涉及到同性恋。但是他们对待此事的态度却并不负责。比如报纸吧,正面、客观地关注同性恋者生活的很少,猎奇的报道却不少;有些报道会使用类似这样的标题“天下奇闻,某地一男子不爱女人爱男人”等等;或者在报道中直接将同性恋说成是“变态”;还有经常报道“有关同性恋因感情纠纷导致情杀”的。反正是涉及到同性恋的新闻,一般来说,都没什么好事。另一方面,从港台地区传来的影视剧对同性恋者也进行丑化或当作笑料。其中有些片子还把同性恋者直接与爱滋病联系在一起。让人们有种印象,觉得同性恋行为本身就能产生爱滋病。事实上,两个没有爱滋病病毒的同性之间发生性关系是不会生出爱滋病的。上面说的是社会传媒的一个总体情况,它的突出特征就是缺乏一种客观、严肃的态度。而这种客观、严肃的态度又是为社会所需要的。一方面,大量自觉的同性恋者想要知道关于自身的知识,发现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的父母也会对此心急如焚。他们想知道:同性恋是疾病吗?同性恋能够治疗、改正吗?同性恋是错误的吗?等等。另一方面,许多关注社会问题的异性恋者也会想知道,世界上为什么会出现同性恋?他们除了性倾向不同之外还有没有别的问题?自己身边如果有同性恋该怎么办?应该如何看待同性恋?等等。而就是在这个“千呼万唤”的大背景下,李银河的作品“驶”出来了。
本文主要谈谈李银河的《同性恋亚文化》。因为相比之下,它的影响力最大。根据李银河本人的说法,这本上。很多大型网络图站也收录了这本站(如新浪等)把这本友a说:“谢谢李银河老师,如果要是没有你,我很可能活不到今天。”网友b说:“我是一位异性恋者,以前对同性恋者也有过反感和歧视。但是我自从看过《同性恋亚文化》后,我了解他们是和我们一样的人。除了性倾向与我们不同之外,其他方面是和我们一样的。也都渴望爱情,我们应该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不能再歧视他们。”网友c说:“ 我是一位同性恋者,是在国家机关工作的一位干部。我不愿作违背良心、不负责任、不道德的事结婚、成家、生子。那样既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也是对妻子不公平。我想与自己真正相爱的人一起生活。但是,我担心我的母亲会很难接受。经过激烈的心里斗争之后,我觉得让她看看李银河的作品《同性恋亚文化》。她看了之后,明确支持我的生活选择。她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有时候,她与认识我的老同志们讲到同性恋,还以我作实例。她说,你们也认识我的儿子,他在中央机关工作过很长时间,政治原则强,工作表现好,很踏实。他有什么不正常?”网友d则说:“起初,我以为只有自己过着苦难深重的生活。看了这本友留言说:“我是李银河女士的崇拜者,她温柔的笔调中透着宽容与博学,更难得的是她独特的智慧!希望李银河以后能写出更好的有关此类研究的作品。”上面的几种留言比较典型,是对李银河持支持和赞扬的态度,这类留言的数量很多。当然,反对的声音也不少,形成了两种力量相互对峙的局面。反对的意见认为,同性恋不能生育,违反自然,恶心、变态等等。笔者并不认同这些观点,《同性恋亚文化》已经对这些观点进行过批判,笔者还是觉得后者更有道理。还有一类人,他们态度蛮横、言语恶毒、对李银河进行诅咒和人身攻击。比如他们诅咒李银河断子绝孙、迟早遭报应等等。对于这类人,没有与其理论的必要。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世界才变得野蛮而可恶。他们的行为应该是文明社会所应唾弃的,所以,文明社会才会存在法律,惩罚那些不文明的人。而他们的行为已经触犯法律,所以如果有关部门想要惩罚他们,笔者完全支持。
下面,笔者针对《同性恋亚文化》这本书本身做些简要的述评。先说说它的成果。第一,它指出了中国同性恋人群的数量,3900万至5200万。第二,它指出了同性恋,在古今中外都广泛存在着,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同性恋的比例在各种不同文化中大致相同、并保持稳定,并不是国外性自由的产物。此外,动物中也存在着同性性行为。第三,它介绍了国外对同性恋态度的一次次变化。其中第三次转变尤其引人注目。它说,在现代,由于同性恋解放运动的影响,同性恋者在许多国家都获得了合法地位,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变得更加宽容,认为它只不过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同性恋作为一种性取向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自然的。第四,它明确地亮出了对同性恋的看法。它说,同性恋是一种属于人类中的一小部分人的自然和正常的性取向。这四个部分环环相扣、紧密相连,是作者进行观点推论的必要条件。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有许多社会学价值。关于这本书的社会学价值,笔者分了三个方面来谈。首先它达到了作者写作时的初衷。李银河的写作初衷是要求有所发现,就这点而言,《亚文化》完全达到了。它发现了同性恋者的生活状况、交往方式等等。比如交往方式吧,书中说同性恋者之间靠眼神就能够相互辨认。“同性恋者的眼神有渴望感”,“当你注视他时,他也注视你”。他们眼神交汇时,会有触电的感觉。第二,李银河的某些研究不仅填补了中国的空白,甚至填补了世界的空白。比如书中谈到,迄今为止,世界上对同性性行为、人际关系及其文化都有不少研究,但对同性恋的感情方面的研究却甚为少见。于是,李银河就在这方面下了很多工夫。她列了一章专门研究这个问题。李曾到美国系统地学习过国外的社会学理论,所以她的写作有能力“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第三,李银河的研究中有很多本土化的成果。比如国外的专家就问李银河,你们中国同性恋者的情况与国外有什么显著的区别吗?李银河就回答说,你们国外的同性恋者大都不结婚(指与异性结婚),而中国的同性恋者则大多不得不选择结婚。这是因为他们承受的文化压力要大得多。中国人一向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了生个孩子,他们也不得不选择结婚。从这三点我们能够看出,李银河的作品绝不是简单地照抄、照搬外国的理论的成果。而是在介绍国外理论成果的同时,给出了自己的独创成果。而且对国外这方面的理论成果的介绍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在当时中国极其缺乏。很多国人看过之后,才真正明白同性恋是怎么一回事。而李银河自己的调查研究,也使国人们大开眼界。一方面,异性恋者们会有惊讶,原来他们身边还存在着这么一群与己不同的人;另一方面,同性恋者也会觉得十分意外。原来世界上像自己一样的人还不少。看到了许多同类人的遭遇,他们深深地找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此外,书中所描述的古今中外的同性恋盛行的事例,也会使同性恋者顿生羡慕之情。正是由于《亚文化》的上述种种优点,它既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肯定,又得到了读者的亲睐,造成了长盛不衰的影响力。
上面说的是《亚文化》的成果,接下来,说说它可能存在的问题。《亚文化》出版于1998年。那时侯,网络还很不发达,也几乎没有同性恋网站。而现在,网络已经成为同性恋者活动的主要场所。于是,这些人的交往方式、生活内容等肯定会出现新的变化。事实上,同性恋群落在这一时期才真正活跃起来。而李银河却从未就此做过专门的研究。于是,《亚文化》的第一个缺陷出现了。那就是它的研究成果已经落后于我们这个时代,有一些新的领域有待开发。而本章的后半部分则对此进行了探索和尝试。第二,李银河在《亚文化》中不无遗憾地说,我们的研究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由于样本数量稀少、没有采用大规模随机抽样的方法,所以,我们的研究只能证明存在着这样一种事实,却不能推论全社会的情况。而网络出现之后,这种状况则可能得到改变。现在网络的普及程度已经很高,同性恋网站中又聚集着大量的同性恋者。不妨以自愿为原则,对相关情况做一些调查。国外已经有一些专家通过网络做调查了。而且据说得出的结论很科学。而李银河的学识、身份、地位决定了她非常适合做这件事。而且很多人会给她面子、参加调查,然而她却并没这么做。当然,这么做很可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网友是否会说实话,这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还可能会受到来自其他方面的压力等等。但也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如果一旦成功,学术价值和影响力应该比《亚文化》大得多。然而,遗憾的是,直到现在,她也一直没有利用过这个机会。第三,看过《亚文化》会知道,它引入了酷儿理论。但是笔者应该与酷儿理论保持一定距离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酷儿理论并不认为同性恋是天生的,而认为它是文化建构的产物。酷儿理论家巴特勒就表示,人们的同性恋、异性恋或双性恋的行为都不是来自某种固定的身份,而是像演员一样,是一种不断变换的表演。简单地说,酷儿理论认为没有100%的同性恋者,也没有100%的异性恋者。每个人都是具有喜欢同性和喜欢异性的潜力的。对于这种观点,应该如何看待呢?这实际上涉及到同性恋成因的问题。在当代,世界上的医学专家正在努力寻找导致同性恋的生理方面的证据,比如是不是有什么不同的基因导致了同性恋等。而且医学专家们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只是还缺乏做定论的证据。但是,说不定哪天人们就会发现导致同性恋的生物学基础。到了那时,酷儿理论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就不攻自破了。但是,就现在来说,既有人认为同性恋是天生的,也有人认为同性恋是后天形成的。至今还没有定论。《亚文化》中论述了很多社会因素造成了同性恋,它的观点究竟能否成立要靠时间来验证。笔者不想在这个问题上说过多的蠢话。于是,笔者没有专门讨论这个问题。不过,有很多人是反对研究同性恋的成因的。他们觉得这样做本身就是对同性恋的歧视。比如为什么不研究异性恋的成因呢?是不是觉得同性恋不正常所以才研究它的成因呢?研究出成因后是不是要对其加以改变呢?等等。他们还认为,现在应该做的事情是如何让同性恋者认同自己的性倾向,而不是想办法让他们改变。他们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而这应该受到尊重。李银河本人对酷儿理论比较赞赏,而笔者觉得应该对这一理论中的某些观点持审慎的态度。
总的来说,《同性恋亚文化》可以说是一部奠基性著作。它是每一个想要了解同性恋的人都应该阅读的作品。
二、言论
李银河的“同性恋”观点之所以被人们所知晓,不仅是因为她写作了《亚文化》,而且在于她曾多次在各种媒体上发表了有关同性恋问题的观点。而这正是她介入社会并影响社会的重要手段。她至少在社会上制造了一种声音,是对同性恋持尊重和宽容的声音。而这样的声音是极其宝贵的。如果这样的声音多起来并成为了社会公共的声音,那么,我想同性恋问题也就解决了。因此,这个声音的发出,是一个重要的。而李银河可以堪称发出这种声音的第一人。
如前文所述,李银河多次在媒体上发表观点。笔者对比了她每次发表观点,基本都差不多。所以,笔者决定选取其中的一次加以述评。报纸和网络对同性恋问题的报道已经不是零星散布,而是多如牛毛;而电视媒体却对此还是三缄其口。据笔者的了解,到目前为止(2004年以前),国内电视媒体对同性恋问题全面、客观的报道只有过一次。那次节目后来被上传到了网上,笔者也就如同看到了当时的情况。那次节目以现场互动的方式进行,有现身说法的同性恋者;有专家李银河女士,还有现场观众表达了他们对同性恋者的印象、看法,并对同性恋者和专家进行了提问。在我看来,那次节目做得很不错,李银河的观点阐述得比较充分;现场观众对同性恋者的印象、看法也比较具有代表性。所以,笔者决定以那次的电视节目为例对李银河的言论加以述评。另外,笔者选择电视媒体作为例证还因为,在所有的传媒工具中,电视的影响力最大。有人不看;但几乎没有人不看电视。这就是电视的影响力巨大的原因所在,尤其是中央电视台,如果它要是拿出整块的时间来谈论同性恋问题(不是爱滋病问题),那同性恋问题才能算是真正浮出水面,成为社会公共话题。现在,同性恋话题所处的地位比较尴尬,像一个幽灵一样,在森林中时隐时现。而李银河的情况就有点与同性恋类似,既不是特别出名,又有较大的名气。
2000年12月20日,湖南卫视《有话好说》节目推出“走近同性恋”专题,邀请男女同性恋者各一名(作家崔子、画家女同志石头)和社会学家李银河来到现场,和观众一起探讨对同性恋的认识。主持人是马东。
笔者先介绍一般公众对同性恋者的态度。
马东:如果你身边有同性恋的话,你会对他们是一种什么态度?
观众1:我就像没看见一样。
马东:视而不见?
观众1:对,对。
马东:这是第一种。谢谢您!您来谈谈好吗?
观众2:同性恋,我感到非常反感。
马东:感到非常的恶心吧?
观众2:很恶心的事,我比较热爱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马东:您觉得同性恋不是我们传统文化里应该有的东西?
观众2:对,它违背了我们这个古老的传统的这个伦理道德。
马东:你觉得会不会是因为改革开放了,这是从外面来的一些什么新的思潮?
观众2:那也许也是吧。
观众3:同性恋的性对象很多,还有乱性等等,现在艾滋病正在流行,如果纵容同性恋的话,就会带来这种疾病的传播。
观众4:我觉得还是男女之间的爱情比较好。而且他们结婚之后能生孩子,而同性恋者之间却不能生育。如果同性恋兴旺了,人类不就要灭绝拉。
以上四种观点是反对的意见,当然现场也有许多观众表达了对同性恋持宽容和尊重的态度。比如第5位发言的观众说,我的态度是持一种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同时我也很尊重,我有点自由思想。我觉得就是这个人性的问题。现代社会的发展啊,这个人性的解放、人权和自由啊是一种大势所趋,就算人家跟自己不太一样,你也应该尊重人家的选择。16
应当说,这些看法和态度在社会上是具有相当大的代表性的。李银河的态度是属于后者,她认为同性恋只不过是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说明不了其他任何问题。那么,对于相反的观点和理由,李银河是怎样反驳的呢?
李银河认为,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一样都是人,作为人就应该关心、体谅自己的同类。尤其是当别人没有伤害到你的时候,你就应当尊重他人的选择。我们知道,同性恋在成长过程中,经历孤独、痛苦和压抑。如果社会对此视而不见,他们的生活状况就不会改善。所以,我们不应当对他们持视而不见的态度。李银河的话与高耀洁的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高耀洁曾言:“如果你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你就不配为人。”
有些人认为同性恋是西方社会传来的产物。李银河反驳了这种观点,她说,同性恋现象在古代中国就一直存在着。同性恋从黄帝就已经出现了,到了汉代,几乎每一个皇帝都有男宠。到了清代,同性恋则成了一种非常普遍的实践。古代流传着一个著名的故事,叫“断袖之癖”。讲的是汉哀帝刘欣和董贤的故事。有一个大白天,董贤受汉哀帝宠幸后,“呼噜噜”睡得又香又甜。汉哀帝想起床却发现衣袖压在董贤的身下,他见董贤睡得正香,不忍心打扰董贤的美梦,遂用刀子将自己的衣袖割断,然后才小心翼翼地起身穿衣。汉哀帝对董贤的恩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后人也因此常以“断袖之癖”来指同性恋。
另一些人则认为,纵容同性恋,会导致性乱和爱滋病的传播。这种观点也是有问题的。因为异性恋中也存在性乱和爱滋病的现象。比如婚外恋、包二奶甚至是性聚会等。既然人们没有因为性乱和爱滋病否定异性恋,那他们又有什么道理用它来否定同性恋呢?
还有一些认为,同性恋不能生育,因此如果同性恋兴盛起来,人们就会灭绝。的确,同性恋很难生育,虽然女同性恋者可以通过人工受精导致怀孕。不过,这并不会影响人类社会的正常繁衍。原因在于,同性恋者的比例很小,而且一直保持着大体上的恒定。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或社会态度的变化而变化。而且现在全世界人口爆炸,不是人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因此,生孩子这样的工作,异性恋人群完全能够单独完成。
因此,同性恋与异性恋只是两种不同爱情,不存在孰优孰劣之分,应当是平等的。李银河的讲述,改变了很多观众对同性恋者的看法。一位观众表示,自己曾担心这期节目播出去以后,会不会大家都去同性恋了,他真的有这个担心。听了李银河的讲述,他觉得这个担心是无知的表现。另一位观众则说,他以前不知道中国古时候也有同性恋,今天是第一次听说的。还有的观众则表示,听了李银河的讲述,他们对同性恋增加了理解,但还是感觉有些别扭。等等诸如此类的感想是很多的。总的来说,人们在听过李银河的讲述之后,观念都多多少少发生了变化。
有关李银河的言论问题,还有一个需要补充的问题。李银河表示,同性恋感情与异性恋感情是相似的。在那些真正发生了感情的同性关系中,同性恋的感情生活与异性恋的爱情相比,无论从形式、内容还是热烈、趋势程度上看,都十分相像,唯一的区别是只是恋爱对象的性别是同性。这个观点直接来源于她的实证调查,调查到的两个典型例子是这样的。
一位同性恋者将自己的一次罗曼史叙述如下: ";那年我爱上一个人,爱得神魂颠倒。我们有三个月时间,每星期有三四天住在一起。我爱他,他也爱我。他有一个女朋友,但他对她完全是在演戏。我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