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需要他们这些骨干全力配合,甚至在需要他们顶上的时候可以做到独挡一面。
“这个想法与我的不谋而合,咱们后山的‘竹海’连绵数十里,以竹子的生长速度,可以说我们有着取之不尽的竹子资源,不把它们充分利用起来那实在是太浪费了。我之前就已经估算过,在村里建一座小型竹制品加工厂只需要一间厂房,一座仓库,一台切削机,一台抛光机,一台烘干机,两台打孔机和一台扎边机就可以马上投入生产了,厂房和仓库我们可以动手自己建,花不了什么钱,而这些加工机械都是中小型的设备,加起来价格也不高,只需要三十万左右,厂子的初期我们主要以生产凉席和汽车、摩托车坐垫为主,只要广告宣传跟得上生产出来的产品绝对不愁卖。”杨仁毅立刻给大家分析了一下建竹制品加工厂的可能xing。
“竟然需要三十万?我们恐怕拿不出这么一大笔钱来吧。”听到建厂所需要的资金如此巨大,霍大山不禁吃惊道。
“村子里有多少家底我心里有算,现在就算各家各户倾家荡产也凑不齐这三十万,不过等过了这个冬天问题应该就不成问题了。”杨仁毅非常自信的微笑道。
“哦,你小子又有什么鬼主意了?”杨仁毅的自信仿佛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老村长刚才皱起的眉头也一下子舒展开来。
“我打算在这个冬天组织大家建温室大棚种植蔬菜!”杨仁毅给出了他的答案。
“温室大棚?这东西我知道,前两年县里还到镇上推广过,让个各村的村长都去参观过,就是用些塑料薄膜抬起的一个大棚子,说是可以在冬天里种出夏秋时令的蔬菜来,不过后来镇上一直没见动静,这玩意真的能来钱?”老村长吸了口烟袋锅子,疑惑的问道。
“当然能来钱,而且还能来大钱!”杨仁毅用无比肯定的语气回答道。说起温室大棚杨仁毅不禁有些感叹,早在八十年代初我国就已经拥有了比较完善的技术,但是却迟迟无法把它大规模的推广出去造福广大的农民群众,归根结底是与一些zhengfu部门的不作为,还有基层农业技术员水平低下有着直接的关系。就像上次县里温室大棚的推广活动,在几块菜地里抬建起几座大棚之后种上一些蔬菜,然后召集各村各寨的负责人前去参观,技术推广员拿着手里的一些技术资料叽哩呱啦的说了一大通,让在场这些文化水平本就不高的村长们听得个稀里糊涂,然后这些技术推广员信誓旦旦的指着这些大棚说只要种上就能赚钱,空口白牙的谁会相信他?农民积攒几个钱不容易,不让他们真真正正的看到能赚钱,谁会糊里糊涂的把家底投在这上面,来回折腾了几次之后镇上再召集大家,村长们也不愿去了,之后温室大棚的推广不了了之。
“大家知道在镇上平时普通的蔬菜多少钱一斤吗?”杨仁毅看了大家一眼后问道。
“好像是二毛吧,几乎家家都有菜地,想吃什么自己种就好了,根本卖不起价。”刘爱国应声道。
“那么有人知道在市里一斤蔬菜卖多少钱吗?”杨仁毅再次问道,这次却没人答话了。
“在吉宁市一斤普通蔬菜的价格是大约五毛钱,而到了冬季,同种蔬菜的价格会翻两到三倍,如果我们利用温室大棚种出反季节的蔬菜,大家说能不能赚到钱呢?”
“三倍那就是一块五,如果一斤菜卖到一块五那我们不是发财了?”不少人开始激动起来。
“没错,咱们河西省虽然也属于南方地区,但是冬季平均气温也在零度以下,在自然环境里绝大多数的蔬菜都无法生长,想要在冬天里吃到绿se蔬菜只有两种途径,一是从更南方的省份长途运输过来,二是利用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第一种方法运输成本高,运送量少,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利用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很有市场前景,目前我们整个吉宁地区温室大棚的数量还很少,只要我们能够把菜种出来,销售根本不存在问题。”
“可是这个温室大棚我们不知道怎么弄啊,当初那个技术员说得跟天书似的,根本让人听得不明白。”
“这个大家可以放心,温室大棚的所有技术我全知道,关于技术指导的问题交给我好了。”杨仁毅前世好歹也是农科院的博士,温室大棚技术对于他来说简直就像背乘法口诀一样简单。
更新更快小说-
正文第四十一章不幸女人
请记住本站地址bsp;“你是说你们天裕村准备建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规模有多大?”当蒋国华从杨仁毅的嘴里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顿时jing神一振,他在担任镇长之前可是县农业局的副局长,在农业方面堪称是内行,自然清楚温室大棚技术对于农民的好处。前年那次温室大温技术推广的始末他也是非常清楚的,可惜当时他只是农业局的三个副职之一,而这项工作因为有上级部门拨下的一笔推广经费从而被县农业局的一把手牢牢的捏在手里,蒋国华根本无权插手,最后的结果是推广行动就像是一场闹剧,上级下拨的经费也不知道用到什么地方去了。
“预计有一百五十亩左右。”天裕村领导小组的工作效率还是很高的,在当天会议确定了种植温室大棚蔬菜的目标之后,小组成员们立刻行动了起来,首先是和他们的家里人进行沟通,然后是他们的亲属,天裕村本就不大,村里人又大多都是粘亲带故的,一番工作下来几乎把村里的上百户人家都给拿下了。
“有这个规模已经很不错了!”蒋国华非常满意的点头称赞道。天裕村一共也才一百户出头,平均下来差不多每个家庭要建1.5亩的温室大棚,不要以为这个面积很少,1.5亩的菜地相当于1000平方米的土地,如果按温室大棚的棚内宽度5米计算,占地1.5亩的大棚长度要达到200米,需要两个壮劳力才能管理得过来,天裕村可以说是下了最大的决心来做这件事情。
“不过建温室大棚用的塑料薄膜、种子、化肥这些东西就得麻烦蒋大哥你帮忙了。”九十年代初各种物资还不像以后那些丰富,特别是一些紧俏的农业物资非常抢手,没有一定的关系还真不容易弄到。
“这个你放心,全包在我身上!”好歹蒋国华现在也是一镇之长,之前还当了几年的县农业局副职,要弄到这些东西只是举手之劳。
……
没过多久杨仁毅离开了蒋国华的办公室,打算回养殖场吃完午饭之后就马上赶回村里,用来购买农资的钱要先收上来,还要组织村民开展一些前期工作,按照他本人的打算,大棚蔬菜最好是在chun节前后上市,这样一来留给他的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考虑到蔬菜的生长周期,这个时间已经非常紧迫了。
“……哎呀!”正当杨仁毅一边走一边低头盘算着什么的时候,一声清脆的惊呼声打断了他的思绪,原来就在他前面十多米的地方,一辆拉着蜂窝煤的木板车左边的轮子陷到了一个坑里,拉车的人被车把手带倒在地上。
“你没事吧?咦……是你?秀琴姐真是你!”当杨仁毅快步上前想要把跌倒的人扶起来的时候,发现眼前的这个人竟然是她,那个曾经天裕村最美丽的身影。
“臭小子,又在发什么呆,还不快点把我拉起来!”跌坐在地上的女子看到一脸痴呆的杨仁毅不禁轻声笑骂道。
“啊!喔……”清醒过来的杨仁毅连忙把女子给拉了起来,往ri脸上的沉稳表情全都不见了。
“姐真的是你啊,好久没见了!”微微平静了下来的杨仁毅,看着眼前女子那俊秀的面容,眼睛里不禁有些酸涩,十八年了,从前世算起时间已经整整过去十八年了,这个曾经在他前世那并不算漫长的生命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的女人再次出现在他的面前。
“你还好意思说,近这半年你可一次也没有来看过我!”杨秀琴嗔怪的用手敲了敲杨仁毅的脑袋,不过语气中去透着浓浓的宠溺味道。
“姐……我这段时间不是比较忙嘛!喔,对了!你还不知道吧,我现在已经当上咱们天裕村的村长了”杨仁毅傻笑着挠了挠脑袋,此时此刻的他看起来才像一个真正的十八岁大男孩。
“啊,这是真的?……不过你堂堂的高考状元不去上大学,反而留在村里当村长,真不知道你的脑袋瓜子里是怎么想的,老叔和婶子也由着你的xing子胡来。”杨秀琴先是惊讶,随后又颇为可惜的说道,在她的世界观里,上大学要比当村长更有出息。
“姐,我这么做自然有我的考虑,你就不用为我担心了。走,我我送你回去。”杨仁毅自然不会告诉她后世大学生比地里的大白菜还要多,不少毕业生争着抢着要下到农村当村官。
“好,呆会儿我给你做红烧肉吃!”
……
“好吃,真是太好吃了!姐,你的手艺又进步了!”杨仁毅夹起一大块红烧肉,毫不客气的塞到嘴里,片刻之后就露出一脸无比满足的表情,这样的味道他真是太久太久没有尝到了。
“好吃你就多吃点!”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杨秀琴的脸上也满是笑意,手上不停的给他的碗里添菜。
“姐,你的手艺真是没话说,要是能天天吃到你做的菜那我可就幸福死了。”杨仁毅在餐桌上风卷残云般的把所有饭菜都扫荡进肚子之后感叹道。
“只要你有空就过来吃好了,反正你的养殖场离我这又不远,多你一张嘴姐也能养得起。”杨秀琴大方的应道。
“这可是你说的啊,不过咱也不白吃,以后你店里所有的粗重活我全包了。”杨仁毅拍着胸脯保证道。
…………
“姐,你回去吧,不要忙得太晚,明天我再过来看你。”在杨秀琴的小餐馆里吃饱喝足之后,杨仁毅没有耽误太多时间就提出告辞了,虽然心里非常的不舍,但是今天他必需要赶回村里把接下来的工作都安排下去。
“路上小心点。”
“嗯!”杨仁毅乖顺的点点头。
…………
“秀琴姐,这辈子我杨仁毅对天发誓,一定让你成为全世界最幸福的女人!那件事我绝对不会让它发生!”杨仁毅没有回头去看那个正目送着他离开的女人,但是在他的心里却默默的给出了自己的誓言。
杨秀琴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人,当年被好事者称为天裕村的一枝花,十里八乡最美的女人。可是上天给了她过人的美貌却没有给她幸福的生活。在她才三岁的时候母亲就因重病去世了,懂事以来她跟着父亲和nainai一起生活,可是在她十岁的时候,正值壮年的父亲在一次进山打猎中却再也没有从山里出来,村里组织了上百人进山搜寻了半个月,可是依然活不见人,死不见尸,nainai连续遭受了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之后身体也越来越不好,年幼的她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担,好在有村里人不时的帮衬,让她挺过了那段最难熬的岁月。不过为了照顾nainai和承担家务,她仅仅念完小学就辍学了,这辈子没能继续读书是她最大的遗憾。
杨仁毅的家就在杨秀琴家的隔壁,两家又是杨姓同族的远房亲戚,所以关系非常的好,杨仁毅比她要小五岁,可是却总是喜欢跟着她的屁股后面当个小尾巴。杨仁毅是家中的独子,而她也是家中的独女,两人总是玩在一起使得他们的感情胜似亲姐弟。
两人一天天的长大,杨秀琴也变得越来越漂亮,在杨仁毅的眼中她除了是最亲密无间的姐姐之外,渐渐多了一丝异样的se彩。可惜的是两人之间的年龄差距使得杨仁毅的初恋小萌芽还没来得及生长就被无情的摧毁了,因为在杨仁毅十五岁那年杨秀琴经过媒人的介绍嫁给了镇上的一个木匠。这位“姐夫”有着一手好木工手艺,镇上谁家婚嫁都喜欢找他帮忙打套家具,所以在整个古城镇也算得上是比较富裕的,正当人们认为杨秀琴将要过上好ri子的时候,不幸再次接二连三的发生了,她婚后的第二年,nainai拖了近十年的身体再也坚持不住了,最终离开了人世。nainai的丧期刚过,“姐夫”却又不幸的遇到了车祸,被一车路过的货车撞成重伤,司机当场就逃逸了,当镇上的人把他送到医院的时候已经不行了,于是年仅二十二岁的杨秀琴成了寡妇。不过杨秀琴从小挑起家庭重担造就了她坚强的xing格,擦干眼泪,埋藏悲伤,生活依然要继续,一年前为了不坐吃山空,她利用丈夫生前积攒的一万块钱在镇上办起了一家小饭馆,凭借着她出se的厨艺和公道的价格,小饭馆的生意倒是做得不错,因为镇上有319国道的经过,许多常跑这条路的货车司机都喜欢在她这里吃饭休息,一年多下来不仅把本钱赚了回来,还有不少的盈余。
然而杨秀琴不知道的是,很快将会有一场更可怕的灾难要降临在她身上,不过这一次杨仁毅绝对有能力阻止它的发生。
*求推荐票、求收藏*
*求推荐票、求收藏*
*求推荐票、求收藏*
更新更快小说-
正文第四十二章规模扩大
请记住本站地址bsp;“如今交通问题算是解决了,接下来要改善的就是通讯问题,没有电话办起事来就是不方便,想要传句话都得来回跑。”杨仁毅一边在山间陡峭的山道上飞奔,一边在头脑里思索着要怎样才能解决通讯这个急手问题。在前世由于天裕村地处偏远,架设电话线路的成本又太高,村里一直都没有开通电话,后来随着手机的价格越来越便宜,手机信号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村里人直接迈进了手机时代。不过现在还是1992年底,在国内手机只有那种号称“板砖”的大哥大,而且信号是相当的不靠谱,所以在未来的几年里还是安装固定电话比较可靠。
“呼……终于到了,要是每天都这样来回跑还真是让人难受,明明花了这么多钱修好了路,自己却不得不绕开大道继续跑山路,恐怕全天下也就只有我这么一个傻瓜了吧!”站在村头的小山坡上,杨仁毅一边平缓着自己的气息,一边有些无奈的苦笑道。
现在出村的路已经比以前好走了很多,但是路程并没有缩短多少,如果光靠两条腿走的话仍然要三个多小时,开汽车或者摩托车自然要快得多,不过现在杨仁毅手头上资金并不宽裕,所以只好劳累自己的两条腿了。好在经过近半年时间的修炼,他的身体不断的受到灵气能量的强化和改造,身体素质整整提升了五倍,而这种提升是全面xing的,无论是力量、速度,还是听觉、视力,他如今都远远超越了正常人类的极限,在全力爆发的情况下他的百米速度甚至可以达到五秒以内,虽然这样的极限速度不可能保持很长时间,但是就算是把速度放慢到“中等档位”也足以让他在山林小道上健步如飞,只用半个小时就能够赶回村里。而他之所以要避开平坦的大道选择难走的山路,为的就是不想让其他人发现他的特异之处,反正以他变态的身体素质,山路并不比大道难走多少,而且他选择的路线近乎是直线,所以路程缩短了不少。
不过让杨仁毅悄悄感到有些遗憾的是,近这半个月来他的身体素质好像进入到了一个瓶颈期,即使每天坚持修炼也没能再获得半点提升,看来想要再进一步需要得到某种机缘才行。
……
近这半年来,天裕村无疑是方圆数十里内的舆论焦点,先是靠着贩卖那些山里人从来不吃的石耳大赚了一笔,让周边的十多个村子的村民无不为之眼红;紧接着天裕村的人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一笔巨款,竟然把通向镇上的道路给修通了,这也让道路两边的村子也沾了大光,这些受益的村民自然对天裕村充满感激;而后天裕村里竟然出了一位高考状元,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个状元却放着上大学的美好前程不要,硬是留在又穷又破的小山村里当起了村长,而这个娃娃村长才刚上任不久,整个天裕村又开始热闹起来,本应该是农闲的季节,天裕村人却一边忙着平整土地,一边进入“竹海”砍竹子,成千上万的大毛竹从“竹海”里运出来,这么大的动静自然瞒不了人,周边村子的村民纷纷在猜测天裕村是不是又要有什么大动作了。
……
“当家的,你说小芸回来说的这事真的靠谱吗?”董大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自从嫁给董大爷之后一直都在jing心cao持这个家,不管是家务还是农活在整个上裕村都是一把好手。
“小芸的xing子你又不是不知道的,没谱的事情她会乱说吗?再说爱国那孩子向来做事稳重,又有文化,如果没有足够的把握是不会拉上咱们家的。”董大爷抽了口旱烟后说道。而两人口中的“小芸”指的就是他们的女儿董芸,在五年前董芸经媒人的介绍嫁给了天裕村的第一位高中生刘爱国。如今刘爱国已经是天裕村领导小组的成员之一,在会议上确定了全村发展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之后,他除了发动村里的亲属好友一起加入之外,还想到了媳妇的娘家,上裕村离天裕村并不远,步行半个小时就能到达。
“这么说你是决定跟着爱国他们一起干了?”董大妈有些犹豫,这事万一要是失败了,那投入的几百块钱可就打了水漂了。
“干了!不就是五百块钱嘛,这么点钱放在家里什么也干不了,而这温室大棚要是干成了那可就是一条来钱的门路,干上两年兴许修房子和给小兵结婚的钱都能置备齐了。”董大爷狠狠的抽了几口旱烟后下定了决心,小儿子董兵也到了适婚的年纪,可是盖新房,置办彩礼的钱还不知道着落呢,如今有了这么个机会不牢牢抓住怎么行。
在天裕村里与刘爱国情况相似的人还有不少,因为山里穷,外边的女人都愿意嫁进来,所以结婚的对象往往都是在本村或者附近的村子里找,而且还非常流行“换婚”,所谓“换婚”就是指你娶我的姐姐,那你的妹妹就嫁给我,这样两家都不吃亏,连彩礼也省了,如此一来使得各村各寨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往上追两代可能彼此之间就可能亲戚关系。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关系的存在,所以当天裕村决定搞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之后,周边的村子也随着躁动起来,人都是有私心的,自然都希望自己的亲属也能够一起参与进来,同共发家致富。
……
“村长,情况就是这个样子,我们也没想到会发展成这个样子!”天裕村领导小组再次聚在了一起,刘爱国站在杨仁毅的面前有些忐忑把情况说了一遍。起初他也只是想拉自己老丈人家一把,可是他没想到老丈人把这事情跟几个亲兄弟一合计,兄弟几家也同意一起干,而且又各自拉上了几家亲友,就这样拉起一条线,带起一大片,当他老丈人把数字报到刘爱国这里时,他着实被吓了一跳,光是上裕村的规模就超过五十亩,差不多有五十户人家想要加入进来。
“具体的数字有统计吗?”听了刘爱国的解释杨仁毅并没有责怪他,毕竟他只是希望亲人能够过上好ri子,再说周边的村子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一起共同致富也是件好事。
“有,各村各屯的规模和人数我分别做了统计过,除了咱们村,规模最大的就是上裕村和董家村,都超过了五十亩,其他几个村子多的有三十亩,少的也有十亩,总数加起来有两百二十亩。”刘爱国连忙把统计的数据交到杨仁毅的手上。
“小毅,有难处吗?”看着杨仁毅皱起的眉头,老村长轻声的问道。
“嗯!你们看,这两百二十亩大棚分布在八个村屯里,再加上咱们天裕村那就是九个点,而如今掌握大棚种植技术的只有我自己,这么分散的点我一个人可照顾不过来。”
“啊,我们怎么把这给忘了。”刘爱国等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xing了,这八个村庄,近的离天裕村只有半个小时的脚程,远的要走一个小时的山路,一个人一天要跑遍这八个点光是花在路途上的时间就得好几个小时,哪里还有时间和jing力做技术指导。
“既然太过分散那把他们集中起来不就行了,咱们天裕村有近五百亩的田地,除了咱们自用的一百五十亩,其余的现在都闲置着,让他们这些人都到咱们这里建大棚,这样一来就可以进行统一管理,也省得小毅到处奔波之苦。”这时老村长发话道。
“对啊,这个办法不错,不过也不能让他们白种村里的田地,让他们用大棚收益的百分之五作为租金,我想村里人还是会接受的。等过了今年,有过了一次经验,明年他们就可以回到自己村子里建大棚。”杨仁毅赞同道。
“爱国大哥,接下来你们几位负责通知外村的这些种植户,愿意来我们天裕村租种的,先按每亩五百元收取费用,这里面包括建大棚的材料、种子、化肥等费用,多还少补,我要马上向蒋镇长下订单。”散会之后刘爱国等几位小组成员连忙兵分几路杀向其他村子,由于要让大家集中到天裕村租用田地建温室大棚,有少数人打了退堂鼓,最终收上的资金是两百亩大棚的费用,加上天裕村原本的一百五十亩,这次温室大棚的规模达到了三百五十亩,大大超过了杨仁毅之前的预期。而那些在最后时间选择了退出的人,在几个月之后无不感到后悔莫及。
*求收藏*求推荐*
*求收藏*求推荐*
*求收藏*求推荐*
更新更快小说-
正文第四十三章办两件事
请记住本站地址bsp;1992年11月28ri一大早,杨仁毅带着收上来的十七万五千块钱急匆匆的赶回镇上。
“你是说这次你们村的温室大棚规模要扩大到三百五十亩!这是怎么回事?”蒋国华看着自己办公桌上那一大包的钞票,很是吃惊的问道,这可跟上次杨仁毅跟他说的有很大差距啊。
“事情是这么一回事……”杨仁毅把事情的经过大概说了一遍。
“好,好啊!没想到你小子在村里的号召力竟然这么厉害,跟你比起来我们这些吃着国家饭的人真是惭愧啊。”蒋国华一边听一边有些唏嘘的感叹道。他很清楚,这次之所以能够拉起这么大的规模,全都是因为杨仁毅在天裕村有着极高的号召力,村民们信任他的本事,这才肯跟着他一起干,而且还拉上了外村的一些亲属,如果这事是由镇zhengfu出面牵头,估计全镇上下也找不到几户会响应的。
“蒋大哥,这规模一下子扩大这么多,农资方面没有问题吧?”
“你放心,就算再多一倍的量我也能够帮你搞定,这次说不定大哥又要沾你小子的光了。”对于蒋国华这个镇长来说,天裕村的温室大棚规模是越大越好,如果不是条件不允许,他恨不能把全镇的农民都发动起来种植大棚蔬菜。过去的这几年,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每当临近chun节的这段时间,包括吉宁市在内的许多城市都会闹菜荒,一方面临近chun节,市民对于蔬菜的需求量大增,另一方面却是蔬菜的供应量在不断萎缩,本地由于气温低,自然环境下已经不适合蔬菜生生,想要从南方运输过来,却碰上了chun运高峰,这段时期连人都运不过来,哪里还有多余的运力来运输蔬菜。由于蔬菜短缺,菜价高涨,市民们怨声载道,市zhengfu承受了很大的压力,连分管的副市长都不得不站出来向市民道歉,而根据蒋国华自己的估计今年吉宁市的chun节菜篮子问题同样不容乐观。而这一次有了天裕村的三百五十亩大棚,如果按最低每亩出产一千公斤蔬菜计算,整个天裕村至少能够在chun节前后向吉宁市提供35万公斤以上的蔬菜,虽然这对于拥有近五十万市区人口的吉宁市来说只能算是杯水车薪,但是也要看到古城镇也只不过是吉宁市下属上百个乡镇之一,以自身微小的力量做到这一点已经算是很出se了,蒋国华这个镇长说不定能够在市级领导的心目中留下好的印象。况且蒋国华所看重的是第二年,如果今年天裕村的尝试取得成功,那么对于整个古城镇农民的刺激将是巨大的,有这样一个榜样在前,再加上zhengfu用心的进行推广,全镇温室大棚的规模将会有飞越式的提升,等到那时候古城镇以一己之力解决整个吉宁市的菜荒问题,并成为市里的菜篮子基地那绝对不是妄想,而凭借这样的政绩,也足以让蒋国华的仕途更进一步。
“小毅,这次你可得好好干,有什么困难只管来找我,我一定尽全力帮忙。”帮助杨仁毅就是帮助自己,在蒋国华的设想中天裕村今年温室大棚种植能够取得成功才是最关键的环节。
……
辞别了蒋国华,杨仁毅马上动身赶往杨秀琴的小酒家,原本说好昨天去她那里的,没想到因为温室大棚规模扩大的事情耽搁了一天时间,放了她的鸽子。
杨秀琴的“秀琴酒家”并不大,前面是一个三十平米的大厅,摆放了八张方桌,大厅的后面是厨房,厨房的后门通向一个小院子,这里就是杨秀琴的居所。
杨仁毅赶到的时候酒家还没开始做生意,杨秀琴正忙着洗菜切菜等准备工作。
“姐,我来帮你吧!”对于昨天杨仁毅放她鸽子的事情杨秀琴并不在意,他刚当上一村之长,有不少事情等着他处理。
“用不着,你个大男人进厨房干什么!”杨秀琴把杨仁毅推出了厨房,这是天裕村的传统,男人一般是不会进厨房的,煮饭做菜那是女人的事情。
“没事你就在外面坐着休息,有事你就先去忙,等一会再过来吃饭。”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