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松焓遣患虻サ模匦刖弑父5律聘f渌诮倘缁浇獭11亟痰人蕹值氖鞘粲谀钐旆拧v劣谒撬蕹值木烤共痪烤梗蚴亲诮陶苎Ю砺邸9勰睢7枷胛侍狻r话忝窦浒莅菀彩悄钐斓姆牛皇浅潭扔胁畋鸲选h绻枷牍勰钫吩蚴钦蹋砦笤蚴粲诜钦獭
7.念阿那般那(出人息)
天台宗讲究止观止法,即是从十念法中之安那般那入手。西藏密宗宗喀巴大师传与达赖、班禅以后所讲的止观法门,与天台宗,几乎是同一路线,也是从修安那般那出人息修法入门。念此法必须先知道吾身是由四大(地、水、火、风)和合而成。加上“空”大而构成了身体。加上识便成六大。再加上“觉”构成人体完整的七大。因此在肉体生命有了精神灵魂之作用,而有知觉、感觉纳受之作用。
静坐数息是从风大观人手。风大在人体里的作用,是由呼吸的往来。由呼吸人手的修持法门有很多,世界的显密各教,印度瑜伽、希腊、埃及和中国遭家等所修的出入息等法,就有两百多种,实在很有趣。这也就包括现在流行的什么门、什么功等。
密宗黄教、天台止观之法,大致上都是说明如何利用出入息而习定。例如天台宗的六妙门(小止观)也是念阿那般那,由出入息入门。所谓六妙法门就是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七,结语
学佛重在修证,而修行之法不离十念法。十念法中又以念阿那般那为各种修定法门(包括佛教.显教、密宗以及其他各宗与外道)通途之学。念阿那般那为从身体四大之风大观之呼吸入门。天台宗止观的六妙法门(小止观)也是阿那般那的一种。一变再变.又成为一般内功之根本。但它也是三乘得道的要径。因此修持六妙法门,一则自得证成圣果,一则可为度众生之方便,不可不知,不可不学。
六妙法门
禅修为渐修法门:,一切佛法大小乘皆由渐修而来.所谓的顿悟法门也颓由渐修而来。尤其在末法时期的众生.福薄智浅,更应该重视渐修法门。而渐修是由心地法门起,心法的修持可分为内外两部分,对外包括做人处事,对内属于心性涵养及如何变化气质,迈向菩提正道。因此,论修持除了于禅堂的静坐之外,更是要注意到为人处事方面,如果这些做不好.即使功夫到了,也是外道、魔境。
再说:大小乘的法门不离十念珐,十念法中的念阿那般哪为一切修定法门之共法。而天台宗的六妙法门(又名小止观)也是念阿那般娜的一种。同时也是修证菩提道果之简要法门。六妙法门包括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一、数
数息为六妙门之第一步。所谓息.即是一呼一吸之间,叫一息,也叫一念。数.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计算其次数。数息的。目的在于去除妄想,因为凡夫一念之间具有八万四千烦恼,数息等于是打鱼拉网,慢慢收,心收拢之后,一到心无散乱时就不要数。如果再数,则是头上按头,多此一举。不用数之后即须随息,若强再计数,便是自增妄想。至于计数的方法,大致分为下例三种:
1、由一数至十,再由十倒数至一.如此反复,做到呼吸时只有数字没有其他杂念。(i、2、3……10、9、8—— 2、l…)。
2、由一、二、三…按次计数下去,数到最后,这中间并没有杂念妄想,数字并没有差错,心念配合呼吸也就是初步的成功。(1、2、3、4……99、100)。
如果在数息中同,岔入其他妄想,又须再来从头数起。
3、数息分两种即数入与数出。数人乃按呼吸之吸时计数。数出乃接呼吸之呼时计数。体弱多病者宜修数人息。血气旺盛,欲望多者宜修数出息。
数的过程呼吸对于风大的感受分别为风→气→息三个层次。开始时,呼吸粗,称之为风,静定后,呼吸较细,称之为气。再进一步,身心宁静,只有感觉自己内在呼吸,却听不到呼吸声音,这就是息。到了息,就不要数了,即进入随。
静坐数息时,呼吸自然,身体在放软,不要练气功(此非佛法的心行法门),耳朵回转昕自己呼吸。如在闹处修,昕不到呼吸声,便用感觉来听。
此时至少有三处用心,一为感觉不好或好,二则听呼吸出入息.三于计数出入息时,须注意如有妄想则重新计数。因此一念之问,具有八万四千烦恼。此言不虚,例如拿笔写文章,半天未落笔前,不知多少念头妄想产生。然而一旦灵感来时,则运笔如神。光速尽管快,还是不如念速快。西方极乐净土,固然离我们那么遥远但一念之间,屈伸臂顷,即到莲池。
庄子讲静坐。如表面像似静静的坐在那里,事实上,内部心念,在开运动会、讨论会,此即所谓“坐驰”。真正的禅定功夫,必须达于“坐忘”。即忘了身体,忘了一切.才是定。
数息过程中,身心会有变化,常会发现病症,这些疾病潜伏在体内,经由修持才发觉。数息功夫好,自然却病延年,身心康乐。
二、随
数到了息就不要数,于是进入随的情况。此时即如后世道家所说“心息相一”。心念与气息如同盐与面粉结合成一体。心念仿佛是探照灯,气息如飞机…飞机飞到那里,探照灯就照到那里。如庄子所说:“常人之息于喉,至人之息于踵。’此时心息相依.气息~吸即到足,产生轻快之感,不想下坐。但还未到掸定之境。即身上.快感升起,对于发大财,做皇帝,男女之欲似乎已不再需求。然还未能达到如《楞严经》所描述的乐化天对于男女性欲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蜡”之境地。
三、止
息灭之后即止,如密宗的宝瓶气。息也灭了,杂念也停了,称之为止。。止通四禅八定与九次第定。定于掸学里为共法,因此学佛的人,必须做到“外道会的我会,我会的外道不会”。如此才能方便度众。
此门修法可以却病延年,此身虽为四大假相.但无它也不能证道。因此对四大的调和非常重要.如麦克风必须用电,才会产生扩大传声之作用。止为定之母,功夫到了止.下去就是四弹、八定与九次第定。则神通自然具有。因通由定发,但如《法华经》中所说:“父母所生眼,能观十方界”。“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不是少定小神通之境界。
四、观
观,即观察妄惑,达观真理。到了止,不修观.则与外道相同。佛法之异于外道者.在于般若慧。慧从何来?从起观与修观而得。如何起观与修观?必须研究慧学.如“唯识”学所讲述的,即属于最高智慧的观待道理和证成道理。
五、还
观之后为还,还,就是回转之意。回转到法身,般若,解脱。法身,乃心念清净的属体。般若,是圆满无瑕的属相。解脱,为千百亿化身的属用。“法身、般若、解脱”三样平等具足,即称之为还。例如对人、对事、对物的执着,则非解脱。如白痴虽然形似解脱,但却绝无慧知。如非白痴,于得失,是非,人我之际,了无挂碍,如人辱我,欺我,不因此而生气,反生悯慈之心.即渐接近般若解脱,清净法身的境地。
六、净
还之后为净。此是真正的净土。即如净土宗的唯心净土,清净法身。以上六项,简略说明天台宗的六妙法门。
七、一念之间即具备六妙法门
若已做到了止观双运,定慧等持,则可一念之间具足六妙法门。止为定之母.定为止之果。观为慧之母。慧为观之果。六妙门中前三步,一数、二随、三止属于定学。后三步,四观、五还、六净,则属于慧学领域。
一般以为数息做好之后才随意,随意而后才止息。其实不然。如一上座,一念之间即同时具备数、随、止、观、还、净程序。望善自参证之。
六妙法门止观的认识与实践
六妙法门的实践.大多只从数息到随息,很少有人由此进入佛法的真定慧之境。可以说大家都在习练轻柔气功,绝少能超越心息相依的境界。
唯在随息的过程中。身心自然会发生许多变化,外呼吸(鼻)逐渐的微细,内呼吸(腹都)开始发生作用,一般称为丹田呼吸,最后,只剩下小腹部分呼吸,即一般人所谓的胎息。
此时将可以感受到气脉(包括任督等脉)流通的感受,由此而产生很多修气息的法门。因此可说大多修阿那般那(出入息)祛者.都为风大(气息)所困,感觉外呼吸几乎停止.只剩下腹部呼吸,此时身体上的感受很舒适,如喝了酒有少分醉意对一样,不想起坐。但这~切仍然是困在色身“色蕴、受蕴”之中。一 如进而到达真正的心息相依。那是没有呼吸,也尢杂念,已经到了初步奢摩他止的境界。但须知到
此仍然困受在“色蕴”范畴。如何由止进入到定慧,则是进一步应该认识韵问题。
一,由止到定,定发神通,得定起观的认识
到了止,没有妄想杂念,则息灭念无,可能通达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等层次.。此时也许岔出许多神通异能,譬如入水不为水溺,在火不为火烧等事。但这些都因心不动念,直到心风偶然合一所发生的本能。
如在相似定中,感受到与太空融成一体,或者看到光明与其他异相,觉得很舒畅。但这一切包括相似神通在内的境界,也都是虚幻妄想所起,统属意识(独影境)及身识的变相。
《楞严经》说:“内守幽闲,犹是法尘分别影事。”所谓法,包括一切思惟事物的理念。法尘,就是所恩惟事或理的影像。影事,即如水中月,镜中之相,这是指修定的人,如果自己以为处在空灵的定中,但事实上,此定仍是潜意识所造成的,犹如误认水中月为真月,镜中之花影为真实,毕竟不能明心见性。
因此如修到止的层次,若只内守幽闲,满足于定中所显发的神通,仍属于外道境界,决非究竟。必须_继续修观,才能通达慧海。
一般说来,显教修观的方法很多,但以天台宗羞止三观为最普遍。而密宗的观想,在理趣上与天台
观法相同,但在实质上,却大有不同,兹分别叙述于下:
二、天台宗三观的理论与实践
天台宗所谓的观,就是寻、伺、观察、参究、思惟与觉观等意思。由止起观的目的,为通达明慧(般若),并进而回转清净本性,证成菩提。
密宗黄教宗喀巴大师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品”、“毗钵舍那品”。与智者大师《摩诃止观》中所述及修止修观的方法,理趣大同小异。天台宗三观,即所谓空、假、中三观。空、假、中三观程序,始于假观,经由空观,到达中观,最后完成智慧解脱。或由空观而缘起假观,归到中观而得般若法身。
1、假观
所谓假观。即是思惟目前所达的止境,仍是一念所显,此念是假,当然这一止境也是不实。至于由止定中所显现的一切境界,也必然是假;包括悬空坐着、发光、动地等神通与觉受。因此不以现境为满足,不贪着此境,做到无所着处.即转入空观。
2、空观
到了“空”境,则似无所着处,身心皆忘。所谓空观,即是观此“空”境,是否为无想定?若是无想定,则此定为意识所产生的l断绝妄想。若不是无想定,则继续参究,是无心定还是有心定?但须知无心定,
还不是禅宗六祖慧能所说:“不思善,不思恶的那个本来面目”。因为只是不是思善,不思恶,还是属于无想定,甚之完全入于无记的境界。
若着于空,不将空也舍掉,即此着于空的便是有,属于小乘法门。故应知道,此空也是假的,也是唯心所造,所以空也不应着。
3、中观
所谓中观,并非思想个“中”,如着一中的观念,即便落入边见,已不是中。.中是不着有,亦不着空;世法不住,出世法也不住,即所谓性空缘起,缘起性空;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实际理地。
证成空、假、中三观之后,亦有再修慧观之说,所谓慧观,就是证成中道义后之正思惟。因为智慧是由正思惟而来。所谓思惟,即是五遍行中的思。亦即谓之知,或谓之觉。明儒王阳明的良知、良能之说,是脱胎于天台止观而别成蹊径。但须知大小乘所有三藏经典,也都由此一正知正见的自证分而到达证成圣果。
三、密宗观想的理论与实践
观想为密宗修持法门之一种,其原理与天台宗三观略同。所谓观想,即是将意境上的影像投射在意根上,然后运用各种观想方法起观,逐渐配合身心的变化,而进入系心一缘的“止”境,由此而达成生起
次第的成就(假观)。再次,进而舍去系心一缘的止境,由此而达成生起次第的行持(空观)。最后通达中观明慧,由此而证成菩提。观想方法也有八万四千种,其起用乃因人之根基而异。例如不净观、白骨观以及密宗各法门之观想,及净土宗念佛法门之观想等等。但观想之法,论其微细程序,应该说是先想后观。
概分而言,前者为想相,属于动态,较为粗略;后者为观用,属于静态,较为精细。
例如修持净土观想法门,先当想像阿弥陀佛三十二种庄严相、八十种随形好,然后依次按赞佛偈起观想。
阿弥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 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 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 九品成令登彼岸
观想清明,则妄念顿消,刹那净土即现。如果初学者观想不起,则可先学习另一种简要观想法。先观看某一明体(如水晶球、荷叶上的露珠、佛像额上明珠,或者太阳等),然后取该明体某一亮光点之映像而作系心一缘之用,依此摄想此亮光的影像常在意识里,即定住此一亮光点而不变不动,是为止境。但在止境中一样可以做事,因为止是属于意根,而做
事则是分别心的意识之外用而已。不过,这样只是方便,并非“奢摩他”的正三昧。
二六时中,心系一缘的清明影像现前,是为得止。例如欠人钱,债主急着催讨,不论做何事,时时挂碍在心。又如谈恋爱,单相思时,茶里饭里都是她。再由得止而循序渐进,渐使身心的本能变化而到达定境。再进达于心风自在,则可由定发起神通。即也是因观想功能而生起心力的作用,故能化形转物。如于禅定中的道人,为避免人扰,乃化现老虎以吓访客。或于一念之间,呈现自身为光明透体等境界。
须知观想成就。还属于生起次第的作用,仍是假有。因此不以相似五通等意识境界为满足,不贪不着,进而达于圆满次第之空境。但须知此空如似无念,还是意识所呈现的清净现量,仍然是虚妄的,所以,空也不应执着。
既不住空,也不住有,继续参究,进而能体悟真空妙有,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就是真正中观正见的成就。此时,可以做到提起便用,放下便休的真如境界,念念之间,净土现前。
四、结语
戒,定、慧三学,为学佛之通途,戒为无上菩提
本,定慧则是佛学之中心。天台宗六妙法门的实践,从数息入门,经由随息到达止境。但~般修持者,大都停留在练柔软气功,或者满足于止境中所产生的愉快与相似神通等阶段。事实上,这些仍然是属于身心的觉受,所谓神通异能,也只是外道而已。因此到了止,必须起观,才能真正进入佛法的定慧里。
所谓观,就是参究、思惟的意思。修观的目的在于通达般若,证成菩提。修观的法门很多,以天台宗的三观为最普遍。密宗的观想,在理趣上与天台宗三观相同,所差异的只是人手方法而已。
天台宗三观包括假观、空观、与中观。所谓假观,即是认知止境乃一念所成,而此念是假,因此止境中的一切觉受,甚之与所显发的神通,也是假的。所以不应贪着此假有,即进入空境,此时,毫无杂念,身心皆忘,仿佛与太虚融成一体。事实上这所谓空,仍是自己意识所造成的空,也是假的,因此不贪着此空境,这就是空观。
所谓中观,即是既不住有,也不住空,即空即有,非空非有,体证深入,自然通达般若,即显真空妙有,觉照无惑之境。
密宗的观想分为两个层次,即先经由想相,而后起观用。所谓想相,即摄受某一实体或明体之影像于意识根里,譬如于二六时中,念念不失佛的庄严
相,或水晶球体反映之明点。或再运用各种观想方法,如不净观、白骨观、净土观等,配合身心自然变化,达成所谓生起次第的“假有”与圆满次第的“性空”。由此通达般若、真空妙有之境,原理上与天台三止三观相同。
学佛贵在修证,上面所说属于证成道理的一部分,除了必须配合观待道理的认识之外,更须要自己真修实证,才能圆证菩提。
念身法门的基本认识
念身为十念法之一种,为念阿那般那(出入息)一法之后,修习禅观的重要法门。依佛圣教经论所教,念身又为三十七菩提道品中四念法之一部分。
三十七菩提道品,为大、小乘佛教的基本修持论典,其内容为有条理、有系统的说明修证菩提道的原则,包括理论与实际两部分。就整体而言,三十七菩提道品为一完整的修法,但却为一般人所忽略,认为徒是名言,无关重要。必须在犬彻大悟之后,才能真正明白它的要义。
四念法为三十七菩提道品的根本基础。所谓四念法,即念身不净,念受是苦,念心无常,念法无我。
一、念受、念心、念法与念身
一般人,在生活里所遭遇到的病苦、烦恼,或者是吃不好、睡不足等,都是属于生理上或心理的上的觉受。这是很明显浅近可知的。
在修持静坐中,有时候,思想部分比较宁静。而在感觉方面,觉知反而增强了。譬如,觉得自己打坐很舒服,已经进入了乐境,以为大有所得了。事实上,从心法的观点,仔细参详;这种舒适的觉受,也等于世俗各种苦、乐与不苦不乐等情况一样,都是苦果。只是由世俗感受上比较差别,把较为轻度的苦认为是乐。即使在静坐中,偶有片刻所产生的清明乐境,也是不究竟,仍然是自己意识所产生的幻象,而且,当打坐时,才有如此的觉受,没有打坐时,就没有这些觉受,简言之,“坐时有,不坐则无,是则非道,知非即应舍却。”因此,这一切的觉受,毕竟是苦。
至于受蕴中所产生的苦境,到底如何发生呢?它是由我们的妄识心所构成的,此妄心,为第八阿赖耶识所显现,本因众生无始以来的执着妄想。例如平时的思惟、分别,皆为此心的作用。因此,个个众生我执太重,再加上后天所受的学问与教育,更产生增上慢的心理。
念心无常,即是思念自己烦恼的根本,皆由于妄识心循声逐色于外尘随境交转而起生灭,念念迁
流,轮转不息,永无休止。所以,解决烦恼、无明之道,首先应息灭妄识心。进而破除我执。
念法无我,就是常常思念自己所学的一切知识都是如何修养自性,去除我执,而达到无我的境界。世界东西文化,每一种宗教与哲学的内涵,或者每一位圣贤的言行,莫非不是教导我们如何做到“无我”。
然而,究竟有几人,真能做得到“无我”呢?所谓我,应该包括身、心两部分,因此,若不能先明白此身非我,并且证悟此身无我,自然不能做到真正的“无我”。
至于,如何做到此身无我(即无身),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譬如,天气转凉的时候,色身就会有寒冷的觉受,一点也空不掉,而且,一不小心,也会发生感冒。因此,修持的过程,要做到无身,固然不易,而要做到“无我”,更是困难。吾师盐亭老人有一首诗说明此一情境。
业识奔如许 家山到几时
惭言精进我 羞对天人师
五蕴明明幻 诸缘处处痴
藏珍谁可拟 之子欲何之
二、色心一元的修持原理
佛陀在世时,有很多声闻、罗汉弟子,修持小乘法,将色心二法分开,弃绝色法,只修心法,因此,证
得有余依涅槊,断三界烦恼,而后入火光三昧,灰身灭智,自认为已归入空寂无为的涅槃界.即所谓不受后有。但是,这仍然是不究竟的。
从佛法的观点,心物是一元的,色与心皆是第八阿赖耶识(心王)所显现,因此,色心二法是平等的,互相作用,如同理学家所说,太极一动分阴阳.阴阳对立相生而成万物;也如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修持的过程,须参透心色二法兼了,才能达到究竟圆满,如楞严经云:“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唯识学里有述及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珐,譬如时间,势、速(光速、动力等),这些自然界运行的法则都不是心法所能改变的;那是指与我们的意识心并不相应。并非是指八识心王的心体。譬如打坐,真正人定,一旦出定,已过了一天,把时间都忘了,意识心虽然忘记时问的流逝,但是时间还是时间,地球仍然是一分一秒的在动,宇宙法则还是一分一秒的在运行。即使真有最大的神通,也无法改变此物理世界的运动,所以谓之心不相应的行法。也就是说现行意识所不能转变的。又如初学静坐,进入定静时,可以使血液的流动缓慢或极缓慢,但不能使之完全停止。
因此,了心不了色,仍属于小乘果位,必须进而做到心色二法皆了了清净。但心色清净是否就是修持的究竟呢?不然,必须修到净污不异不一,了无挂碍,动静一如,寂用不二,才能达到显密教理所谓的三身成就(法身、报身与化身),才是究竟圆满。
所谓三身成就,即包含体(法身)、相(报身)、用(化身)三部分的互摄与相融。法身是清净、无为的,体性寂然,周遍十方。报身是圆满的,且有色界天人的德相,但福慧不同,化身是以千百亿的应化运用.应现众生类形,以解脱众生苦厄。因此体、相、用三身的成就,才是成佛的究竟。
按照佛教的道理,诸佛菩萨的智慧功德是无量无边,同时,众生的业力果报也是无量无边。因此,如何转业果为智慧,即转识成智,转用得妙,转色身为圆满报身,此一转乃为修持的中心,也是修持的最难处。但如俗书戏论所谓:“怎禁得她临去秋波那一转”。大乘《维摩诘经》云:“烦恼即菩提”,即转烦恼为菩提的意思。
三、念身法门的认识
明白了心色一元的道理,可以知道色身的修持与心法的修持是一样的重要。色身不能解脱,必然不能达到“无我”的境界。
有关念身法门的修持,中国的道家,显教,印度的瑜伽,或一部分的藏密等,都有所记载,兹叙述于
下:
1.藏密的念身法门
目前的密宗,大致可以分成藏密与东密两部分。密教传于中国,约于汉唐时期。分为两支,一支传于西藏,演变成后来的藏密,藏密的一部分修持,特别注意身法即身瑜珈。另一支经由中国内地。东传至日本,而成一体系,即所谓东密,特别注重音声与观想两方面,又称为音声或观想瑜珈。
藏密的身瑜珈,已经建立了完整的体系,其修持的程序,由身入门,先修气、再修脉,然后转到心意层面,并进而修持明点,最后达成拙火(灵力)的成就,产生各种不同的灵能。此一过程,即为印度从古至今一路相传的身瑜珈。
2.中国道家的念身法门
中国道家的修身之法,乃由医家方士等气脉之学经历东汉以后佛法的熏陶,所演绎而来的精、气、神三修的系统,即所谓练精化气,炼气化神,与炼神还虚,乃至做到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与神满不思睡,如此,自然达到断除人性的淫欲,还精补脑,长生不老的境界。
道家也同密宗一部分有为法一样,再根据佛家三界的道理而演绎成守三际或三窍之论。所谓三界,即欲界、色界与无色界,从人身体的划分,肚脐以下属于欲界,乃精子所藏之处,一切情欲的行为.皆由此先动。中宫——横膈膜以上至眉眼为限为色界。头部以上至虚空,则属于无色界。
所谓守窍,一般称为守丹田,丹田分为三部分,下丹田位于脐下一寸三分处,中丹田胸部分的膻中.位于心,上丹田位于眉问脑际。除此之外,也有守背脊,守头顶或守中宫等,这些都是修气、修脉之学所演变出来,仍然属于念身法门之一种。是有为法,与无为法大有差距。
3.佛家的念身法门
《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探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其中五蕴(色、受、想、行、识)应如何照见,才能皆空呢?色法为五蕴的第一蕴,包括生理与物理,由四大地、水、火、风所构成(加上空,即成为五大),从人生命的观点,生理属肉身,即属于色法的范围,就整个物理界而言,任何生物的生理都属于物理。
因此,在理趣上,必须先空色法,而后才能照见其他四蕴皆空。从修持的观点看,色身必须先得自在,才能进一步谈到心灵的解脱,黄檗禅师云“身见最难忘”,可见色身的认识与突破,乃为成佛作祖之第一关。
根据佛陀的教导,及个人积数十年之体验,最好
的修持之一,是念身法门的不净观与白观骨。佛弟子中,很多是修此二观而很快地证到圣果,后世的修行者,大都忽略此二法门,因此证果的人自然很少。
所谓不净观,即觉知人身之不净,以除其贪欲之观想。观身不净的内容有二种,一者观自身之不净,二为观他身之不净。观自身不净有九相:1死想;2胀想;3.青瘀想;4.脓烂想;5坏想;6.血涂想;7.虫啖想;8.骨锁想;9.分散想。
观他身不净有五不净,即1种子不净:2.住处不净;3.自相不净;4自体不净5.终竟不净。其实,自身他身,都是一样不净。
所谓白骨观,即不净观中的骨想,返观白骨,为知无常而不执着此色身。在西藏密宗佛像中,包括单身、或男女双身,各种变相或本相等佛像,大多具有骷髅的形像,如骷髅杖,天灵盖等。或者于诸佛菩萨、或护法天神的座下,踏着死尸或骷髅,这就是在告诉我们,无论任何修法,都应该以白骨观为人门。
不净观与白骨观,此二种修持,表面上看似简单,实际上很深奥,因为一般所谓的白骨观,大多都属于观待道理。没有真修到证成道理。只在理念上明白了道理,不一定就能够做到,必须要大彻大悟,才能真实做到。
再进一步来说,知身不净,而变成厌弃色身,或者不执着色身,这些仍然不是究竟。试想一想,青山绿水的风景,多么美丽,还是由脏的泥土所堆积而成。色身虽然不净,但也可以经由修持,使之升华为圆满清净的色身。洁白的莲花乃生长于污泥之中.这就是“最朽腐的也可化为最神奇”的道理。
有关不净观与白骨观的详细内容,可以参究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的《禅密要法》。我曾仔细讲解过每一修法的层次。(这句话对我太重要了,终于找到密笈了,呵呵。)
4.综合讨论
藏密的身瑜珈,中国道家的炼精气神与守窍,及佛家各种念身法门包括不净观,白骨观等,都是属于念身之法,因此,除了明白密宗气脉之学外,还必须具备现代医学,中国古代《难经》与《内经》的二十经脉,而为道家所推重的奇经八脉,以及现代物理学、光学、电学、化学等知识。
但是,大部分的念身法门,都离不开气息的修法,所以,念身法门与修阿那般那(出入息法),于开始时,几乎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是二者为一。
不论哪一种念身法门,其目的,都是为了配合心地的修持,将此业报身转化为圆满报身。如同经说卢舍那佛于色界现圆满报身而成佛,放大光芒,为千佛众生开演华藏世界中大乘菩萨梵纲经戒的道理。但如何才能证得此圣境,则必须自己于色心二法.真
参实究,方能证得。
四、结语
念身为十念法之一种,位于念阿那般那之后。从佛学经论的观点,念身亦为三十七菩提道品中四念处之一部分。所谓四念处,即是念身不净,念受是苦,念心无常,与念法无我。从修持的观点看,色心本是一元,皆为第八阿赖耶识所显现的,众生一切苦受的来源,乃由于妄识心的作用。因此,如何息灭妄识心,也就是去除我执,达到真正的无我,则是修持的道路。如果只注重心法的行持,而忽略色身的调和,最高仅能够证到小乘果的有余依涅槊,仍然是不究竟。
经由心色二法的修持,其最后的目的,为达成三身成就,所谓清净法身(体)、圆满报身(相)、千百亿化身(用)三者的互摄与相融。因此,修持的过程,就是如何转业报身为圆满报身,转识成智,转用得妙,此一转,乃修持的中心,也是最难处。根据心色一元的道理,色身的修持与心法的修持是同等重要,色法不能得到解脱,心灵就不会大自在(无我)。所以,如何转,应当先从色身入门。
有关念身法门的修持,佛家的显教,印度的瑜珈,西藏的密宗,中国的道家…….等,各有不同的念身方法,但在基本上,大都以气脉之学为基础。
藏密的身瑜珈,导源于印度,已经建立了完整的体系,其修持的程序.由身入门,先修气、再修脉,然后转到心意层面,并进而修持明点,最后达成拙火(灵力、灵能)的成就。
中国道家的修身之法,也是依据气脉学,再加上东汉之后佛法东传韵熏陶,所演绎而来的精、气、神三修,即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与炼神还虚,乃至做到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与神满不思睡,如此自然达到延年益寿,长生的不老的境界。
道家的守三窍之论,也是根据佛家三界的道理(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演绎出来。所谓守窍,一般称为守丹田,丹田分为上冲、下三部分,下丹田位于脐下一寸三分处,中丹田位于心胸,上丹田位于眉间脑际。除此之外,也有守背脊、守头顶,或守中宫等,这些都是修气脉所演变出来,仍然是属于念身法门的一种。
佛家的念身法门,以不净观与白骨观为最重要。因为.佛在世的时候,大部分的弟子皆依佛陀的教导,修此二观,而很快证到了果位。后世的修行者,大都忽略了这两种念身法门。因此证果的人自然很少。
所谓不净观,即觉知人身的不净,以除其贪欲之观想。所谓白骨观,即观白骨,证知人身无常与无
经由不净观与白骨观的修持,而变成厌弃色身或不执着色身,仍然是不究竟的。须知青山绿水固然美丽也是由污烂泥土堆积而成,佛像清净庄严也是由业报身所转化成就,圣洁的莲花乃生长于污泥之中,这就是“化腐朽为神奇”的道理。
藏密的身瑜珈,中国道家的炼精气神与守窍、佛家的不净观与白骨观等;都是属于修:色身之法,因此除了明白气脉学之外,还必须具备古今中外各医学知识,如中国的《难经》与《内经》,遭家的奇经八脉、现代的医学、物理、化学一一等,如此,才能奠定修持念身法门的基础。
大部分的念身法门、都与气息的修法有关,所以念身法门与修阿那般那(出人息法),于开始时,几乎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是二者为一。不论哪一种念身法门.其目的都是为了配合心地的修持一将此业报身转化成为清净圆满.与千百亿化用的佛身。
第六章 般苦正观略讲
定慧初修
从普贤行入三摩地
你们在禅堂里坐着用功,依照受日本佛教观念影响的本省话,叫坐禅,即普通所谓静坐。一堂静坐,就是修一堂法,到底修个什么法???修禅定法。不然你木然不动坐着干什么?!但是,只顾坐着贪图舒服,执着清净,逃避现实,是不对的。
所以,现在告诉大家一个法门,普贤行愿品的修法。修普贤法门第一要忏悔。每堂一上座,腿子收好,身心稍稍清净一下,然后观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同时遍满时间空间,传法师尊亦遍满十方三世,每一佛菩萨三宝面前都有我在礼拜忏悔。把忏悔的观念情感统统归纳起来,一字一字自己思维清楚,不是嘴念,而是将生命整个投入心念中:“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不是念了算数,心念随念随想,自己有哪些习气杂念?都把它投入一念的诚敬而忏悔透彻,然后观想也不观想,只是一念虔诚,一念忏净,一个法门就到底了。第二要发愿。我为大家作好四句发愿文,每一上座都须如此,由忏悔而发愿,否则难以相应:“未生善法当令生,未尽恶业今使尽〃。内心里尚未发生的善法善念,一切现在都让它生起,而无始以来身心的恶业、杂染及烦恼,同时一刀两断不复造作。但不可随便口念,心中应切实伺察,切实做到。
接着要观想:“十方三世佛加护,迅速发起菩提心。”观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师尊三宝等等,遍满过去现在未来无尽法界,慈悲庇护加持于我,使我能迅速生起无上菩提道心。
我们平常开了一门课“唯识与中观研究“,现在则要讲“般若与中观正见“。最近一回,在本次寒假禅修以前,维摩经第十一菩萨行品提到释迦牟尼佛与香积佛国的诸大菩萨说法,佛告诉我们,有个法门你们诸大菩萨必须修学,什么法门?……“尽无尽法门”。
尽无尽法门 汝等当学
“尽〃有头有尾,”无尽〃无始无终,无量无边,佛说什么是尽???有为法,一切有为法都有到底的时候。什么是无尽???无为法,无量无边无穷尽,亦无始处,亦无终处。我们需要知道,凡是有修有证,不论世间法出世间法,也不论显教密教哪一宗派,皆是有为法。有为法有些是佛法,有些是佛法与外道的共法。无为法则为佛法的正法。无为法,无修,无证,本来如是,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但是,真的没有法,没有修、没有证吗?不是。无为法就是法、就是修、就是证。证得无为法便是证得涅盘之果,成佛。而涅盘毕竟无果也无佛。真正的大法,无上佛法,就是无为法,说一句无为法已经落在有为了。说也错,不说也错;定也错,不定也错。本自无为。
如果证得般若智慧,真证得了,唤作开悟,豁然大悟,即是悟了菩提,原来一切法本自无为,而一起用,皆是有为。人家注意!照密法来说,这样明讲,也就是传法,但一般人的习气,喜欢一种形相,喜欢神秘,不了解这样说就是传了一个大法。当然遇到蠢人笨人便非得有个形式不可,烧烧香,念念经,摆摆供养,闹闹热热,请人传这么一套法,然后用点净水、香酒往头上一倒,灌了顶啦。唉!当然,那样亦是法,是方便,是助道,是加行。
《心经》为般若法门精髓
现在退而求其次,再讲佛法的般若智慧,般若正见。你们都知道般若,也都会诵心经,今天就传一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修证圆通法门,但要以诚敬虔求的心情来听,是依法,不要依我。能不能有所心得,看你们的福德智慧。
随时在戒定慧中的人,没有不成就的,拿着记录簿,拿着笔也可入定。用时提起,不用就放下;如果这样用功修持多好呢!然而人们在放下不用的时候,“小人闲居为不善〃,成了小人,妄想纷飞,那就不对了。
《心经》般若法门是大乘道六度最后成就的大法,所谓三世诸佛以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修般若无法成就。学佛不是迷信的信仰,那是普通宗教。学佛要你怀疑,要有问题,例如生死问题,自我问题等等。要你观察透澈,而以智慧成就,不是迷信成就,这得靠般若。所以般若法门是佛法的中心点,渐次演变为?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