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地球是对称的,而且体积是有限,一个体积有限的物体自身运动受到对称作用就导致循环出现。
结论:单元宇宙物体的各种参数都是有限的,物体有限的参数受到对称的限制就必然导致循环出现,这是循环第一本元。
2.公转之谜
地球围绕太阳转,也围绕月亮转,也围绕银河系转等等。我们通常说月亮围绕地球转,这样的描述只是为了便于理解,实际上任何两个星体之间都是互相转动,只是看谁的质量大。质量如果差不多就会表现互相转动的现象,比如恒星中存在双星系,即两颗质量相当的恒星互相转动。如果质量差距大,运动规律还是互相转动,但看起来就不明显,比如地球的质量远小于太阳,这样就主要表现是地球围绕太阳转,而太阳围绕地球转就很不明显。
星体之间为什么会出现互相转动呢?
原因是万有引力的作用,这样的解释其实只是一种解释。还有一种更好的解释,那就是任何两个星体都可以看成一个新的大星体,新的大星体也要自转,它也是围绕自己的质心转动,那么大星体的自转就导致其内部的小星体表现出互相转动,这样就将星体之间的转动统一成为新的大星体自转。
关于星体之间的转动能被解释成为自转的一种形式,其实是非常合理的解释。想想什么是地球呢?还不是由很多物质组成的吗?
地球的自转就是很多物质之间的相互旋转,只是一般我们研究星体运动时将地球理解成一个有机整体,没有分析真正的地球也是空的,它仍然是物质之间通过各种力联系起来的一个物体,那么星体之间的转动仅仅是距离远一点,但本质与地球的自转原理是一致的。
因此,地球真正围绕转的是太阳系的质心,只是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比重太大,而主要表现为地球围绕太阳转。
结论:单元宇宙所有物体都是可以合并成为更大的新物体,物体之间转动实际是新物体自转的一种表现,这是循环第二本元。
3.多重循环
地球围绕太阳转动,这样转动的轨道是具有一定的位置,即每次只是微弱的改变,可以近似看成不变,实际还是有变化的。如果地球受到较大的外来力就会改变原轨道进入新的轨道,当外来力非常大的时候,地球就能获得较高的速度离开太阳的引力,甚至离开太阳系。
月亮也是。
目前有的学说认为月亮曾经是小行星,是在一次意外事件中被地球的引力捕获形成的。月亮也存在轨道的变化问题,目前月亮正以每年大约4厘米的速度脱离地球的控制,如果受到大的外力会更快离开地球。
因此,循环是可以改变的,当出现外力的情况下,物体之间的循环就会破坏,要么分开,要么形成新的循环。
结论:单元宇宙所有物体自转或者物体之间的转动,都存在一定的运动轨道,构成多重循环,如果外来的力进行干涉,就会改变部分小循环的方式,形成新的循环,这是循环第三本元。
4.因果循环
单元宇宙存在时间,任何一个物体的变动前后就形成因和果的关系,所以因果关系是最基本的循环。
我们对通常因果循环的概念很狭窄,认为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实际上善恶循环只是因果循环的一个部分,所谓因果即为事情前后的关系,由于我们处在的单元宇宙具有时间,那么因果循环是最基本的规律。
因果循环的狭窄概念是善恶因果循环,人内心深处是希望有因果的,因为人希望有来生,希望有灵魂,那么如果有来生,就会相信善恶循环的真理。中华文化一直强调有天理,秉公执法的包拯被誉为包青天,我们的语言经常用:天啊!苍天!这说明内心是希望有神灵,希望能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为什么我们现在不相信因果论呢?难道宣传好人有好报、坏人有坏报也有错吗?
因果论是符合人类的道德观念的,可这理论是以灵魂和转世为基础的,因为我们的科学已经破坏了我们的永生论,我们已经认定自己一定会死,会一无所有,那么我们当然不再相信宇宙中存在善恶循环。
其实这是个逻辑错误,所有的科学家都承认有时间,所有的科学理论都以时间为基础,以逻辑为推论,那么因果论是一切科学的基础。至于因果是否存在循环,其实不必考虑,如果没有因果循环,宇宙就永远处于因果单链之中,必然面临一系列的悖论。第10章宇宙生死论就清楚地证明,如果没有因果循环,那么时间是否有开端就形成极大的悖论,无法解释。
因果循环是单元宇宙的一个重要的规律,除非你可以不受单元宇宙的控制,否则你是跑不出因果循环控制的。至于善恶是否循环暂时不讨论,否则容易引起争议,以后由宇宙映射论解释。
结论:单元宇宙因为存在时间,所有事物的变化必然存在因果循环,因果循环在单元宇宙中存在不对称,是符合宇宙异质论的,但是在万维宇宙中可以形成绝对对称,这是循环第四本元。
五、大小本元
我们一直没有搞清楚数学和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数学是万维宇宙在单元宇宙的映射,是我们了解万维宇宙最好的方式。
因为现在数学基础存在矛盾,导致数学中出现很多的不确性,大小悖论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小悖论。所以云寒提出建立宇宙数学理论,宇宙数学理论是超越单元宇宙的,它是结合单元宇宙和万维宇宙两个方面的数学。
宇宙数学认为:正数就是对应正宇宙的事物,负数就是对应负宇宙(或者称反宇宙)的事物。正宇宙和负宇宙之间事物的特征不同,是完全相反的,它们之间并没有大小之分。
一切数以0最小,一切数以0最大。0是万维宇宙在数学上的一个映射,这样就不存在正数和负数大小之分。
那么无穷小就是0,无穷大也是0,这样才符合宇宙数学定义。因此,正数和负数被0分割,这样形成超级大循环。
如下图:
根据这个循环,看你怎样观察,正数既可以大于负数,也可以小于负数。
那么数学中的虚数也就很简单了,虚数反映的是负宇宙事物之间的关系,即虚数的平方为负数,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道理。
相信大部分读者一看到这个图,就会认为云寒是疯子,有这样的数学吗?不但有,而且它才是真正的宇宙数学。
结论:宇宙数学理论能反映了宇宙本元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神奇特征,宇宙数学可以解开大小悖论,在第9章宇宙量子论,宇宙数学可以解开无穷级数等一系列的数学悖论。
章结:本章通过大小悖论,引出循环万相,论述运动循环、人类循环、万相循环三大范围,包含宏观、微观、生命、追求、食物、性爱、生活、国家、企业等领域。
(bsp;阐述宇宙循环规律的四大特征:物极必反、亢龙有悔、永无止尽、飞龙在天。论证宇宙循环本元的特征,并初步建立宇宙数学理论。
本章核心:阐释宇宙循环的本元,论证宇宙数学的定位。
第七章 宇宙模糊论
第七章 宇宙模糊论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清&;#8226;顺治
一、自我悖论
我思故我在,这句话看起来有道理,其实也是悖论。“我”是谁,如果“我”是身体的组合,那么任何物体都是处于不断变化的,人体的细胞是不断地生灭,体内的物质与体外的物质又是不断地进行交换,实际上每一刻身体的组合都是动态的,那么没有固定的组合又如何产生固定的自我呢?
如果承认“我”本身是变化的,那么“我”的钱、“我”的名、“我”的家是属于谁的,如果是属于一个不断变化的东西,那么怎么能用属于这个词呢?
如果“我”是不断变化的,那么谁知道“我”处于变化中,总不能说一个变化的东西能知道自己变化吧?是谁将变化联系起来形成不变的存在概念,可是后来却知道自己要死呢?到底是有“我”还是无“我”?有“我”已经是悖论,无“我”更是荒唐,是谁在写这本书,不是云寒,难道是电脑吗?
“我”是谁?
二、宇宙异质
1.差别不同
龙生九子,各不相同。从古至今,人类累计诞生的总人数应该有上万亿。每个人都个个不同,无论是长相、体重、经历、性格、结局都不同,至于思维、社会关系等差别就更大,即使是双胞胎,也是外观相似,差异也巨大。
人的血型有差异:人类的红细胞有15个主要血型系统,其中最主要的是abo血型系统,其次为rh血型系统。临床上将人类最主要的血型分为:a、b、ab、o四种。
人的气质按心理学也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著名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仔细观察树叶中间主脉的细微结构,你会发现就连同一片叶子两边叶脉的数量、叶缘、锯齿的数目和分布也都是不同的。
地球上一年有四季,乃春夏秋冬也。春雨缠绵,夏花绚烂,秋叶静美,冬雪纯洁,四季气候景色都不同,甚至每一天的气候也不一样。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能否将这概念绝对推广出来,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呢?
太阳是一颗恒星,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恒星吗?
不会的,恒星之间也有差别,恒星有质量、密度、温度、光度、体积、形状、物质结构、运动速度等各种参数。恒星有这么多的参数,就说明恒星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
想想太阳是由1057个氢原子和氦原子组成的,这么多数量原子的排列组合是个巨大的数值。
首先,单元宇宙中恒星含有的原子个数不可能一样多,原子数量或多或少会存在差异,这样就导致质量会有差异,所以太阳下一步发展只能成为白矮星,而有的恒星却能形成中子星和黑洞。
其次,即使存在某个恒星与太阳具有完全相等数量的原子和构成比例,那么这么大数量的排列组合概率非常大,也会导致这两者之间的体积、形状、密度等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结论: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恒星。
下载
同理:星系、超星系、行星、彗星等都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个。
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原子吗?
我们一般认为同种原子的质量是相同的,量子理论认为存在替代效应,是相同的。但如果考虑电子云的概念就应该能判断,原子是不同的。因为所谓电子云,说明电子是高速旋转,它的轨道只是近似在一定的区域,形态是云雾状。用量子理论的话,电子位置根本测不准,是无所不在的,只能用几率来表示。
如果存在两个原子绝对相同,那么它们的电子与原子核的位置、距离、方向、运动速度、变化规律应该一样,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