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空间是量子的,时间是量子的,因此速度也存在量子速度,即单元宇宙不存在速度连续变化的,速度和加速度都是量子化的。
微积分是万维宇宙中的数学,它在单元宇宙面临的极限速度是有量子速度的,并非是连续变化的,只是这个差距很小,对计算结果影响很小而已。
5.量子意识
宇宙生命论中,谈到意识的合成问题,即本级意识是次级意识加权融合的,那么本级意识实际也存在量子意识问题。
《惊人的假设》书中,视觉意识已经很明显地表现出现量子意识,如果先出现红光后出现绿光,这个间隔时间如果很短,人的视觉意识看到的是黄光,就如同这两种颜色同时闪烁时所看到的情形一样。
1887年,法国科学家查蓬特尔就发现,长达66毫秒的闪光刺激,看起来并不比7毫秒的闪光刺激持续更长的时间。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埃弗龙就通过用不同方法进行估算得出结论,意识处理周期的持续时间为60~70毫秒。
这说明意识的合成是需要时间的,即人的本级意识是量子化的,是有限连续的,不是无限连续的。意识的合成需要时间,这就说明为什么人感觉不到具体的细胞和原子的运动。
意识的时间延迟也能证明量子意识理论是成立的:
1976年康胡贝实验,人们发现了一种很令人注意的现象,在手指实际弯曲之前整整一秒钟,或许甚至一秒半,从记录上看电位逐步上升。因此,意识的决定过程需要超过一秒钟时间才会有行动出现。
1979年李伯特实验,假定皮肤首先被触及,然后在触觉皮层的对应点加上电刺激。病人感觉到了什么?如果电刺激是在接触皮肤之后的四分之一秒左右开始,则根本不会感觉到皮肤接触!这种效应被称为向前遮盖,刺激皮层在某方面用于防止正常接触的感觉被有意识地感觉到。只要事件发生在知觉感觉之后大约半秒钟之内,它就会被后面的事件所阻止(遮盖),这作用本身告诉我们,这一种感觉的知觉意识是在产生该感觉的实际事件后大约半秒钟作用发生。
量子意识还解释为什么人有连续的概念,因为人的意识形成是需要时间的,而量子空间和量子时间比人的量子意识时间小的多,这样人就感觉不出时间和空间也是量子化的。这就好像我们看电视,明明电视画面是有几百万个点组成的,而且点是一个一个打到屏幕上去的,可是我们看不到点,我们看到的只是整体图象。
结论:量子意识的时间比量子时间要大,即一个量子意识需要很多的量子时间来完成。这是人类对单元宇宙数学认识的第四个障碍。
6.量子世界
空间、时间、速度、意识都已经量子化,那么还有什么不是量子的呢?
单元宇宙的一切物体都是量子化的,这就是为什么数学能成为相对真理的原因,因为数学是建立在量子化的基础上。
那么单元宇宙为什么会出现非量子特征的呢?
因为万维宇宙的映射作用,我们的数学能推论到其他的单元宇宙的事物,这才构成数学模型与真实世界之间的矛盾,这矛盾的本质是单元宇宙与其他单元宇宙不一样的组成结构。
结论:我们能观察到的宇宙是观察宇宙,它不仅是一个单元宇宙,而且存在复杂的映射现象,因此宇宙数学必须要建立在万维宇宙理论的基础上。
六、悖论解答
1.悖论本元
芝诺悖论揭示了万维宇宙的面纱,说明他对宇宙的结构认识有很高的境界,如果没有全新的宇宙思维理论,那么对这些悖论的任何解答都是错误的或者是不全面的。
云寒并不了解芝诺认识万维宇宙的深度,不敢妄论,可是非常佩服他的这几个悖论,现在可以利用宇宙量子理论来解开芝诺悖论。
2.二分法
单元宇宙的时空是不连续的,不存在可以无限细分一段路程,对空间的细分必然面临不能分的结果,必然涉及到量子空间,如同原子不能平分,量子空间同样存在不可分。
结论:任何物体的运动是以量子速度进行,在每个量子时间内完成若干个量子空间,这些量子空间的累积就形成有限的距离,只要距离是有限的,物体就能运动到这距离的前面。
3.龟兔赛跑
单元宇宙的时空是不连续的,两个物体的速度存在量子速度,即在一个量子时间内,不同的速度意味运动的量子空间个数不同。
结论:每一个量子时间,快跑者都缩小与慢跑者之间的空间差距,最后会在一个特定的量子时间内完成越过空间差距的过程。
4.飞矢不动
单元宇宙的时空是不连续的,飞着的箭在一个量子时间内就是静止的。运动本身不是连续进行的,否则光怎么是光子呢?
为什么我们看不到运动的非连续性呢?
因为我们的量子意识需要时间,这个时间大于量子时间,即意识的合成是需要很多的量子时间的,所以我们感觉不到量子时间的,就如同我们感觉不到自己是原子组成的一样(我们能感觉的是器官运动,比如胃疼、肾虚等,不能感觉到原子和细胞的变化)。
结论:每一个静元物体就是静止的,单元物体是量子连接的,只是我们感受不到这个连接而已,因为我们的意识也是量子化的。
4.运动场
单元宇宙的时空是不连续的,物体的量子速度是基于同一个参照系才有定数,不同的参照系观察的量子速度不一样,导致出现运动场现象。
物体b和c相对于一列静止物体a,它们的量子运动速度是相对的,都是一个时间单位对应一个空间单位,但对于物体b相对于c来说,b的量子运动速度是二个空间单元需要一个时间单元。
结论:量子速度是需要有参照物来确定,不同的观察主体,导致量子速度不一样,反映出时间不一样。
本论对芝诺悖论的解释是成立的,但也引发另一个问题,时空既然不连续,那么意识的自我连接和外部物体的运动连接是如何同步进行的呢?这个问题属于“知我”和“我知”的问题,本书以后将阐述万维宇宙对运动的独特解释。
章结:本章通过芝诺悖论,引出多种解答之误,本因是我们对数学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清楚。通过量子本元理论揭示连续非连、无限非无、数学本元等理论,并进一步充实宇宙数学理论。
依托宇宙数学理论,全面阐述量子空间、量子时间、量子速度、量子意识、量子世界等现象,论述量子化是单元宇宙的普遍真理。根据宇宙量子理论对芝诺悖论给予全新的解释,从而真正解开千古悖论。
(bsp;本章核心:阐释芝诺悖论的奇点,揭示量子世界的本相。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十章 宇宙生死论
第十章 宇宙生死论
我想知道上帝如何创造了这个世界。
——爱因斯坦
一、生死悖论
时间有一个开端?
1.每一个时刻(在某个时间)都是现在。
2.现在是过去和将来之间的中界。
3.如果时间有一个第一时刻,那么它不能是现在,因为在时间的开始之前不可能有过去。
所以时间没有第一时刻。
时间没有开端?
1. 如果时间没有开端,那么一段无限长的时间已经过去了。
2. 如果一段无限长的时间过去了,那么一个无限序列是可能完成的。
3. 而一个无限序列是不可能完成的。
4.没有过去一段无限长的时间。
所以时间有一个开端。
关于时间开端悖论,引自《四维旅行》书中,说明时间是人类困惑之元,我们不仅不能理解时间是什么,也不能解释时间到底有没有开端的问题。
假如宇宙在时间上没有起源,就是说宇宙是一直存在的,那么,宇宙的年龄就是无穷大。假如早已有了无穷多的事件,为什么我们发现我们自己是生活在现在这一时刻?难道宇宙在永恒的时间一直是静止的,只是到了现在才突然活动起来?或者永恒的时间里,一直存在着某种活动呢?
另一方面,假如说宇宙是有起始的,那么就等于承认了宇宙是突然从虚无中生出来的,这似乎暗示着有一个最初的事件。假如真是有,那最初事件的起因又是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还有意义吗?
那么从整个宇宙中看,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假定宇宙从奇点诞生,回归到奇点终结,那么开端和结束的时间是多少呢?如果承认时间是随着宇宙诞生而诞生,那么意味着从奇点开始时间为0,宇宙寿命如果确定为x亿年,那么结束的时间就是x亿年。
这样的时间概念是针对处于宇宙中的物体为参照系来确定的,可如果宇宙万物既然已经随着回归到奇点全部消失了,那么结束的时间又是依据什么确定的呢?这就比如云寒现在活着,承认现在时间为2008年,如果云寒死了,那么经过100年、1亿年,对云寒来说宇宙中的这两个时间有什么不同呢?
假设我们这个宇宙之外有个生命,那么它能否确定我们这个宇宙的生和死呢?如果它是依据我们这个宇宙的时间,那它就与我们这个宇宙的万物一样,也会消失;如果它是依据自身的时间来确定,那么它就不认同这个0和x亿年这两个数字,它是否存在第三种情况,即根本不承认这个宇宙有开始和结束呢?
判断任何物体的生死,都需要有观察主体和观察标准,如果万物都随着宇宙消亡而不存在了,那么是无法判断宇宙具体的时间的。
如果宇宙重新诞生,那么新宇宙的时间是从0开始还是从x亿年开始的呢?如果是0,那么这个新宇宙就是和我们这个宇宙一起诞生的,那么也就不能说它是新的;如果是x亿年,那么是谁记录这个x亿年,并把这个时间累加到新宇宙的时间开端呢?
结论:万物生死从宇宙存在的角度考虑是有依据的,一旦宇宙自身都不存在了,那么生和死是针对谁来说的呢?所以宇宙的生死是个悖论,它意味我们对生死的本元了解不够,更谈不上研究宇宙的生死。
(bsp;二、宇宙起源
1.真空妙有
只有依据宇宙本元论,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宇宙的生死之迷。
真相是:万维宇宙是不存在开端和结束,也就不存在生和死。它是永恒存在的,因此没有时间的概念。
我们观察到的宇宙其实是观察宇宙,它的核心主体是一个单元宇宙,单元宇宙是有开端,它是从万维宇宙中诞生,时间是伴随单元宇宙的诞生而出现,时间是单元宇宙变化现象的意识映射。
万维宇宙是永恒的,它不存在第一推动力的本元。单元宇宙是有生死变坏之相,它存在第一推动力,它的第一推动力就是万维宇宙。
现代宇宙学认为的奇点就是万维宇宙映射,因为万维宇宙的神奇特征,必然导致对它的研究进入不可理解的误区。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