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1404章

作品:醉迷红楼|作者:中国必胜|分类:精品小说|更新:2025-05-14 16:15:53|下载:醉迷红楼TXT下载
  在洛阳还不明显,可在金陵……

  不是小子跟您吹,在金陵,除非是那种混吃等死的懒汉,否则只要愿意出力做事的,就没有一个穷人!”

  李光地闻言面色微变,老眼轻觑贾环,道:“贾小子,你可别吹大气。

  金陵虽然自古便是繁华胜地,可有富就有贫。

  这世上还有没有穷人的地方?

  更何况是百万人的天下大城。

  真当老头子快死了,就好糊弄?”

  隆正帝也回首,看向贾环……

  贾环微微扬起嘴角,得意道:“老爷子,您当小子之前三年,真是带着老婆在江南嬉戏快活不成?

  自打小子发现了工商之利后,便将之实践推展开来。

  以大秦银行为根,在江南四射铺展。

  但核心处,却始终在这座金陵古城。

  不,金陵城的生命活力,不在金陵城内,而是在金陵城外。

  就在这条长江沿岸!

  说多了没用,口说无凭……

  瞧着瞧着,就快了,很快老爷子您就能见到了……”

  满满的自信,让隆正帝、李光地等人,侧目而又隐隐期待。

  ……

  群山屏障,大江横沉。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金陵,自古便为东南形胜之地。

  名副其实的六朝古都,千百年来,皆是繁荣昌盛之地。

  然而,纵然在过去千百年来,金陵为神京帝都最昌荣之时,都比不过今日之盛。

  真真叫初次相见的众人,瞠目结舌!!

  “贾环,那些是……”

  看着沿江两岸上,高高林立的烟囱,吞吐着滚滚白烟,恍若走水,隆正帝和李光地都顾不得其他,端着手中的千里眼,边看边激动问道。

  连董皇后都吃惊不已,也举着一枚小千里眼,看着道:“瞧起来,怪唬人呢。”

  贾环却得意的笑的合不拢嘴,唤了声:“苍儿小六儿……”

  俩小毛头闻声,蹬蹬蹬跑了过来,贾环从袖兜里掏出两枚白纸包裹好的方块物什,递给两个眉开眼笑的小人儿。

  两人当场剥开,就见竟是两块雪白的方块糖。

  两个小家伙一起长大嘴,然后故意“啊呜”一声,将方块糖填进口中,登时甜的弯起了眼睛。

  贾环哈哈笑道:“陛下,老爷子,这种白糖,就是从那些烟囱下的工厂作坊中生产出来的。

  您二位喝牛乳时,都喜欢放这种糖,好喝吧?

  哈哈!

  不止您二位贵人觉得好喝,全天下的百姓都觉得好喝!

  瞧见了没?

  沿江那十八家烟囱,正全力开工,日夜不停的生产白糖。

  有多少卖多少!

  除此之外,瞧南边那边……

  那里还有香胰作坊,染织厂,织布厂,煤油工厂,胶鞋工厂,还有……罐头厂!

  所有的工厂作坊,满负荷运转,即使一天十二个时辰三班倒,产出的商货,都始终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

  大秦有亿万百姓啊,这些才有多少……

  一个中型的白糖厂,一班四个时辰,就是二百多人。

  三班倒,再加上做饭的,洗衣的,清洁的,一天至少需要一千个工。

  一共十八家,有大有小,合起来一天需要近两万个工。

  这两万个工后面,就代表着两万个家庭,至少大几十万人。

  这还只是糖厂,再加上其他工厂作坊……

  金陵城莫说只有一百多万人,它就是有两百万人,三百万人,都未必够用!

  除去老人孩子和内宅,只青壮,其实并没多少……

  但是一大家子百姓,只要有两个人在工厂作坊里做工,就能保证一家人都能活下去。

  有三个人做工,那么这一家人都能过的很好,吃的饱,穿的暖。

  纵然遇到天灾之年,却和工厂不相干。

  百姓依旧做事拿钱,朝廷,依旧收税。

  老爷子,您现在该知道,小子为何总是告诉你,天下不一样了,这世道,已经变了吧……

  过去的几千年来,有过这样的景象吗?

  您说说,你们儒家那一套,若不学习这些‘奇淫巧技’,能跟得上这种变化吗?”

  前面隆正帝身体都微微颤栗着,没有回头,死死的端着千里眼看着沿江的一幕幕不可思议之变化。

  用千里眼遥望,他甚至能看到工厂里繁忙的百姓在做工。

  那一张张,疲惫却高兴兴奋的脸,他怎样都看不够……

  而李光地却满脸的无法想象,看着贾环道:“老夫常年在都中,没见过这些变化也就罢了。

  可江南的士绅,难道看不到眼皮底下这些东西,他们都无动于衷?

  他们就没想过,也跟你学着做这些事,于民有利,于己有利,于国有利?”

  贾环冷笑一声,道:“那些人一个个都清高的很,又怎会屈尊降贵来学这些奇淫巧技?

  他们满心仇视一切工厂作坊,因为大量的招工,使得他们祖辈几代人攒下的田地,连佃户都招不到了。

  阻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这种深仇大恨下,他们只会视这些工厂作坊为奸邪之物,还会‘自甘下贱’做这些?

  不过老爷子你也不用万念俱灰,等我将他们那一幅幅清高德性给敲烂了敲碎了,他们也就变聪明了。

  不然,就只能眼看着当初瞧不起的匠人、草民,一个个过的比他们还富贵体面,他们如何能接受得了?

  穷则变嘛……

  等他们没了那副清高,放下身段开始学习工法和经济之道后,便是你们儒家重生之时。

  若能以忠孝仁义之心,行富民强国之法……

  天下可大治!

  老爷子,这些年您助小子良多。

  贾环一生行事,独重情义二字,又怎会忘恩负义,欺负您老?!

  呵呵,您就放心的看着吧。

  大秦之盛世,就在后面呢,已不远矣。”

  ……

  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其心可诛

  “太上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龙舟靠岸金陵码头,两江代总督葛荣率领江苏代巡抚赵程,代布政使李蒙,两江总兵河海,并诸多代知府、代县令,迎接隆正帝圣驾。

  只是……

  气氛显然敬畏多于欢喜。

  甚至,百官脸上,隐隐有惊恐不安的神色。

  大株连之下,人人自危,朝不保夕。

  最恐怖的,是一人犯难,阖族牵连。

  这种大恐怖环境下,也没人能欢喜的起来……

  看着一张张战战兢兢的脸色,隆正帝端居龙撵上,细眸眯起,淡漠道:“平身吧。”

  葛荣、赵程、李蒙等人谢恩之后,站起身来,一个个面色肃穆紧张。

  他们多是临时从外省调派而来,葛荣原本是吏部侍郎,张廷玉心腹之臣,却也是三年前临时提拔起来的。

  因为原本的吏部尚书、吏部侍郎,都被贾环杀了个精绝。

  身为当年在场之人,对于当年事从未或忘。

  然而越是了解那年发生的事,如今越是惊恐。

  好些人都以为如今的抄家流放,只是流放黑辽。

  葛荣却以为,未必有那样好过。

  说不得,就是拉到黑辽满门杀绝。

  当年连满朝朱紫都能下的了手,大半宗室诸王都被斩尽杀绝,更何况现在这些人?

  越是如此想,心里越是惊恐不宁。

  一滴滴冷汗,在这三月天里,缓缓流下。

  “呵呵……”

  贾环策马立于御辇之外,笑道:“诸位大人不要惊忧,太上皇不喜的是,三番五次下旨交代,不许百官来迎,耽误了公事。

  结果你们还是摆出这种大动静……

  算了,不为难你们。

  这次太上皇南巡,不理公务朝政,只为散心荣养。

  诸位如今拜也拜过了,都散了吧。

  如今情况特殊,不好怠慢了政务。”

  众人闻言,见隆正帝并未反对,葛荣心里海松了口气,便躬身道:“谨遵王爷钧旨。”

  说罢,转头对近百江苏官员道:“太上皇心系百姓,皇恩浩荡,准诸臣功免去随驾朝拜之礼。

  诸位当铭记圣心,归去后好生勤于公务,不可怠慢。”

  “下臣不敢。”

  近百官员恨不得立刻就飞走,远离这对人间最恐怖的帝王和王爷。

  听到此言后,心里欢欣雀跃。

  最后在贾环挥挥手中,一个个步履加快的远去……

  “贾小子,这不是常法!”

  一直没露面的李光地,撩起了车帘,看着贾环,面色肃穆,眼神凝重,道:“强权不可恃,暴政必难久。”

  隆正帝闻言,瞥了李光地一眼,没有出声。

  贾环则打了个哈哈,笑道:“老爷子说笑了,哪里有什么强权暴政?

  有也是张廷玉的事……

  如今大秦大半官员都出自他门下,是他的门生。

  政令顺畅,中外一心。

  若是再有差池,就是他张衡臣的问题了。

  陛下和小子,却不会再理会那些琐事。”

  隆正帝淡淡道:“此言有理。”

  三人这番交谈,落入葛荣、赵程、李蒙三人耳中,简直犹如天籁!

  他们不是蠢人,哪里听不出这番话便是一个宣示……

  大规模的清洗,就要终止了。

  ……

  连葛荣等人都一并打发走后,贾环对隆正帝笑道:“陛下,咱们去慈园?

  臣不是夸口,那慈园本就以玄武湖为内湖,以紫金山为后山,又经臣拾掇了二年,那叫一个舒坦!

  和慈园比,您那大明宫就一寒酸!”

  隆正帝瞪了贾环一眼后,却道:“其她人先去行在,贾环,带路去工厂作坊。

  朕要看一看,你到底捣鼓的什么名堂。

  你这样的德性,居然能弄出这般动静来,也是奇了。”

  贾环闻言差点气厥,却还是让人护送皇太后并诸位嫔妃,还有贾家诸人,前往慈园。

  他则带人护着隆正帝的皇辇,前往了沿江两岸的作坊处。

  贾环知道,不让隆正帝第一时间目睹这世道的变化,他怕是连觉都睡不安稳……

  根本不用近前,远远就能看到高高的烟囱,不断吞吐着白烟,然后消散在天际间。

  官道上,来来往往载满商货的车辆,川流不息。

  人声鼎沸。

  待龙舟上的车马皇舆都下了船,入了金陵城后,城外码头上的戒严散去,几乎一瞬间,无数车马骡轿涌入码头。

  数不清的苦力牙行出现,江面上则是千帆林立,皆是货船。

  在官道上,回首看到这一幕,不论是隆正帝还是李光地,都感慨非常。

  尤其是李光地,他是做过地方主官的,焉能不知百姓曾经是什么样的?

  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悠然自得,便是盛世。

  倒也不是完全没有这般繁华地,可顶多是几家百年老店,旺铺。

  才能见如此忙碌之景。

  然而眼前,却是人山人海,人人忙碌啊!

  隆正帝和李光地都抽了抽嘴角,对这一幕,震撼中带着一分麻木……

  队伍顺着官道,一直往南走了数里地后,停在了一座大门前。

  说是大门,实则与当世的大门皆不同。

  因为不封顶。

  只有两边砌着两道门垛,中间大门也只是用铁管扎成铁栅栏般。

  其中一道门垛上,有一木匾,书刻着“大秦银行第一白糖厂”九个大字。

  门前,站着一个年轻人,衣着朴素但颇为体面。

  满面笑容,形容干练。

  “草民贾芸,叩见太上皇万岁,拜见王爷,拜见老相爷。”

  此人正是贾环族侄贾芸,今年不到三十,但周身气度平和稳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