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16章

作品:一生要看的50部经典电影|作者:标点|分类:精品小说|更新:2025-05-19 21:01:12|下载:一生要看的50部经典电影TXT下载
  谁知,那人竟是一个小偷,不久,他就被警察抓走了。可是,英子并不认为他是个坏人,因为他曾说过自己是为了“奔窝窝头和供弟弟上学,不得已才走了这一步”的。这个朋友也“走”了。

  英子家的乳母宋妈抛下自己的儿女、家庭,到林家当佣人,辛辛苦苦地赚钱养活在乡下的男人和孩子,她的男人有时也来看看她。英子的弟弟就是吮着宋妈的奶水长大的,宋妈勤快、诚实,她很喜欢小英子和她的弟弟。

  一天,英子放学归来,看见宋妈呆呆地坐在廊檐下。原来她的儿子小栓子淹死了,她的女儿也不知被丈夫卖到了什么地方……

  英子有一个非常慈祥可亲的父亲,他喜欢书和花、鸟,更喜爱英子和弟弟。在他身边经常聚拢着一些进步的学生,他们共同商讨着革命道理。

  可是好景不长,父亲患肺病离开了人世,英子和母亲、弟弟一起,把父亲埋在北京郊区山间的台湾义地里,他们要回台湾老家去了。宋妈被她乡下的丈夫用小毛驴驮走了。英子怅惘地望着宋妈,似乎她在北京所拥有的一切都永远地离她而去了……

  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

  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透过一个小女孩的纯真眼光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老北京的社会风貌,带领人们重温了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影片在结构上犹具独创性,编导排除了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所组成的情节线索,以“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为基调,采用串珠式的结构方式,串连起英子与疯女秀贞、英子与小偷、英子与乳母宋妈3段并无因果关系的故事。这样的结构使影片具有多棱镜的功能,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出当时社会的具体历史风貌,形成了一种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体影片。

  《城南旧事》中,导演对演员的选择和使用是得当的,英子(沈洁)的那双明亮、纯真、迷人、探索的眼睛足以使语言逊色;宋妈的朴实、含蓄、精湛的表演把人们带入那个痛苦的年代。导演没有刻意去追求直接的所谓“戏剧性”效果,而是把力量放在影片的那个无言的结尾。其实影片只表达了两个字“离别”——一个个人物在生活的历程中偶然相遇了,熟识了,但最后都一一离去了。秀贞和妞儿是那样,小偷是那样,宋妈是那样,最后,连父亲也是那样。在影片最后的5分钟里没有一句对话,而且画面以静为主,没有大动作,也无所谓情节,然而却用色彩(大片的红叶)、用画面的节奏(一组快速的、运动方向相悖的红叶特写镜头)、用恰如其分的音乐以及在此时此刻能造成惆怅感的叠化技巧等等,充分地传达人物的情绪,构成一个情绪的高潮。在这种情绪的冲击下,观众会自然地去总结全片给予他们的感受,因而也就达到了感受上的高潮。这个“高潮”并不是导演直接给予观众的,而是在观众心中自然形成的。

  清代文学家梁廷楠在《曲话》中说:“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尽,斯为妙谛。”影片《城南旧事》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追求的正是中国美学传统中这一最高境界。(佚名)

  “这部电影是我童年的一些记忆,尤其是对父亲的印象……”这是电影《童年往事》的开场白。《童年往事》是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的一部自传电影,影片以侯孝贤从小生长的凤山眷区为背景,纪录了他从国小到当兵之前的点点滴滴。在这里,侯孝贤以他特有的纪实手法,透过固定镜头与画框的空间感,以及画面与旁白的交织,不但记录了他的成长,也同时记录了台湾当时某些角落里的世代交替。不管在政治上或是历史真实上有多少不同的讨论,这部影片确实记录了过去在这片土地上的一些人的消逝与另一些人的成长,就像电影的英文片名一样《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

  电影《红衣少女》是一部很有新意的影片,它根据女作家铁凝的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改编而成,通过一个16岁女生安然的目光体味和展现着变革时代的社会和人生,意味深远。影片抨击了当代社会中存在的大量带有封建色彩的陈腐的世俗观念,揭示了发人深思的具有时代特征的重大问题:在变革时期,老一辈希望下一代成为什么样的人,而年轻人要求自己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红衣少女》非常敏感地描述了一个少女的生活,那种青春懵懂的意识和不谙世事的单纯,却又在朦胧之间感到大人世界的不可知,这种细腻的手法不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是比较少见的。

  十八、莫扎特

  人物传记片的顶峰之作

  轰动世界的第一流的视听享受音乐片

  深刻洞悉人性的经典之作

  1984年出品

  导 演:米洛斯·福尔曼

  主 演:汤姆·赫尔斯 默里·亚伯拉罕 伊丽莎白·贝里奇

  第五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八项大奖

  第四十二届金球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编剧奖

  百部美国经典名片之一

  在第57届奥斯卡颁奖礼上,音乐传记片《莫扎特》一举夺得8项大奖,轰动了全世界,这一夜也被称为“莫扎特之夜”。影片透过宫廷乐师萨列里的视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疯狂天才。萨列里兢兢业业,但资质平庸,莫扎特才气逼人,但不知天高地厚。妒火中烧的萨列里最终害死了莫扎特,但另一方面,他又是刚愎保守的维也纳音乐界中惟一能领悟到莫扎特作品精髓的人,是莫扎特绝无仅有的音乐知己。两人本可成为西方的俞伯牙和钟子期,却由于一方的嫉妒,最后双双以悲剧告终。嫉妒,这一人类最原始的阴暗心理,它毁灭掉了一段本应成为现实的人间佳话。

  《莫扎特》反映了艺术上的创新与模仿、生活中的天真与世故、人生道路上的善与恶的冲突,揭示了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因无知和缺乏鉴赏力而扼杀天才这一可悲事实。莫扎特全名为“沃尔夫冈·阿玛迪亚斯·莫扎特”,片名《amadeus》正是取自中间的一段,拉丁文指“上帝所钟爱的人”,莫扎特是上帝钟爱的人,而萨列里却一手毁灭掉了他的绝世才华。上帝爱之深,庸人害之切,这是对世事的绝妙讽刺。

  在音乐历史中总会有一个时刻:各个对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

  ——美国音乐学者 约瑟夫·马克利斯

  我们不得不承认,影片《莫扎特》的音乐性、前瞻性和现实性都是极具深度的,它确实是一部高水平的、富于挑战性的影片,同样,导演米洛斯·福尔曼的导演技巧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导演学习的。

  ——美国著名导演 詹姆斯·卡梅隆

  《莫扎特》突破了人物传记片的一般模式,它没有以一代天骄莫扎特的生平为主线,而是以追逐名利但却才能平庸的宫廷乐师萨列里与才华横溢、但不谙世事的莫扎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为主展开故事情节,记录了莫扎特的坎坷而短暂的一生。它一改把古典音乐家当成“完人”或“圣人”来描绘的传统,颠覆了从莫扎特去世后由他太太开始的“贴金运动”,还原了莫扎特不完美的人生和完美的音乐之间的矛盾。

  ——佚名

  音乐堪称是本片一项重要的电影因素,影片的配乐中采用了大量莫扎特的原创作品,其与情节衔接之巧,烘托气氛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它让人们在为莫扎特的坎坷一生慨叹的同时,又不得不为他高超的音乐天赋而感动。

  ——影评人 刘芷丽

  1823年一个下雪天的夜晚,在维也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一个名叫安东尼奥·萨列里的老人自杀未遂。他向一位神父忏悔,讲述多年前自己妒忌和暗害天才作曲家莫扎特的经过。

  在30多年前,萨列里在约瑟夫二世的王宫里任宫廷首席乐师,当放荡不羁、玩世不恭而又拥有绝世才华的莫扎特来到维也纳后,萨列里的心里开始感到了强烈的不平。

  莫扎特的才华既令萨列里惊叹,也使他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心胸狭窄的萨列里由嫉转恨,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毁灭掉这个强大而可怕的“对手”。

  由于约瑟夫二世的喜爱,莫扎特一直留在维也纳写歌剧。他创作的歌剧《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都是不朽之作,然而虽然莫扎特的音乐造诣超尘脱凡,但在生活中他却是个不修边幅、行为恣肆的人。在萨列里的挑唆之下,保守、刻板的维也纳主流音乐界视莫扎特为“异端”,处处为他设坎施绊。莫扎特的乐谱遭到大量删改,作品无法在剧院上演,即使能够上演,也常常不超过1星期,因此他的经济收入很少,生活日渐困窘。

  于是,萨列里一面假装是最关心莫扎特的人,一面在精神上折磨他,他甚至收买了一个女仆,把她安插到莫扎特家做奸细,以了解莫扎特的家庭和创作情况。由于他的伪装,天真的莫扎特把他视为知己。

  莫扎特的父亲突然去世,这使他悲痛万分,精神上受到了很大刺激,身体状况也一落千丈。萨列里知道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他戴上莫扎特的父亲生前用过的假面道具,敲开了莫扎特的家门,要他谱写一篇《安魂曲》,莫扎特就在恐惧和疾病的双重折磨下夜以继日地工作。不久,他所创作的歌剧《魔笛》在剧院上演了,由他自己担任乐队的指挥,终于有一天,在演出进行到一半时,莫扎特由于体力不支而晕倒在地。

  在莫扎特的病床边,萨列里还逼他写《安魂曲》,病床上的莫扎特极度虚弱无法执笔,萨列里建议由他执笔而莫扎特则口述。莫扎特的灵感像泉水般喷涌,萨列里甚至来不及记录。

  曲子完成了,天才的生命之火也熄灭了,年仅35岁的莫扎特英年早逝。而萨列里虽然阴谋得逞了,但自感莫扎特的冤魂日夜索命不休,他备受道德与良心的煎熬,最后精神失常,被送进疯人院。时光流逝,曾经显赫一时的萨列里渐渐被人遗忘,而莫扎特的作品却成为人类音乐殿堂里的瑰宝,在世间永远传唱……

  天才和庸才

  影片《莫扎特》主要描述了两个人物:纯洁、真挚、善良、桀骜不驯的莫扎特——他被誉为上帝的宠儿;阴冷、伪善的宫庭音乐家萨列里——一个站在上帝对面的人。萨列里曾因为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名利的崇拜而信仰上帝,然而仅仅是因为嫉妒使他选择了与上帝为敌,变成了魔鬼。

  那个痛苦的灵魂虔诚地请求上帝:“我秘密地对上天说出一个小男孩能想到的最辉煌的祈祷词:主啊,让我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让我用音乐来赞美你的荣耀并且使自己扬名,让我闻名全世界,亲爱的上帝,让我不朽,在我死后让人们怀着对我的作品的爱永远记住我的名字,作为回报我将一生保持纯洁、幸福、谦恭地对待你,阿门。”

  他苦苦地质问上帝:“我惟一的愿望就是对上帝歌唱,上帝给了我那种渴望却又让我失声,为什么?告诉我,如果他不想让我用音乐赞美他,为何要在我心中种下渴望,让我充满强烈的欲望却又不给我天资?”

  他绝望地控诉上帝:“那仁慈的上帝,他毁掉了自己的宠儿,他没有让我这个庸才分享哪怕是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