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绝望地控诉上帝:“那仁慈的上帝,他毁掉了自己的宠儿,他没有让我这个庸才分享哪怕是一点点他的荣耀,他杀死了莫扎特,却让我活活受折磨,32年的痛苦折磨,32年让我看着,看着自己慢慢消亡,我的音乐光彩越来越黯淡,最后根本没人再演奏它,而他的音乐却流芳百世……”
当神父真诚地说着:“在上帝眼里,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你是否能听得出其中的讽刺意味?
嫉妒如同人心灵的肿瘤,这种痛苦使一个人神经分裂,就好像在那个黑色的铁屋里所有的人都睡着,惟独你醒来,却无论如何挣扎也出不去。你透过“那一丝不苟的笔画所围成的牢笼,凝视着一个绝美的东西”,你想再睡,却又再也睡不着了。这种痛苦足以让人敢于仇恨上帝。结尾,可怜的庸才也终于发出忏悔,而上帝也通过庸才传达了一个声音,那就是:“全世界的庸才们,我饶恕你们。”
世界各地的庸才因嫉妒而生害人之心的事太多了。我们似乎都是被教着去谴责那些嫉妒者:要认为他们无能,丧尽天良,不仁不义。可是,嫉妒之心还是在每个人的心里隐藏着,像野草一样一有机会就疯狂地生长着,悄悄地影响人们的生活。这种不宽容更导致了嫉妒的被压抑,在黑暗中的魔鬼更可怕,他在白天伪装,这种不平衡不断积累,总有一天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请给嫉妒一种宽容的观望。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好多事说起来容易,真正体会又是另一回事,其实,都由不得你。(佚名)
作为印度的圣雄,甘地在无数的印度人民甚至世界人民心中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而影片《甘地》则通过3个多小时的时间完整而真实地再现了这一伟大人物光辉而灿烂的一生。
本·金斯利主演的《甘地传》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它不仅在第5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得8项大奖,而且让作古多年的印度国父——甘地重新被人们怀念。影片描述了甘地为了印度的独立自主而运用非暴力的方式抗议英国政府,以及为了巴基斯坦与印度的暴力冲突而抗议,使社会秩序得以恢复的丰功伟绩。本片最大的成就就在于宣扬了这位英雄的伟人风骨,以及非暴力主义的和平思想。因本片而得奖的多位领奖人,上台后着重强调的一句话就是:真正获奖的应该是甘地本人。
影片《莎翁情史》又名《恋爱中的莎士比亚》以莎士比亚的名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为引线,讲述了莎士比亚本人的爱情罗曼史,并点出其创作《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因及过程。当时生活清贫的莎士比亚在创作一部名为《罗密欧与海盗之女伊桃》的喜剧时,与美丽的少女维奥娜相识,这为他带来了不少创作灵感。正当莎士比亚坠入爱河之际,却传来维奥娜即将嫁与一个贵族的消息,莎士比亚在悲痛之中,将他的喜剧改为悲剧,取名《罗密欧与朱丽叶》。
《莎翁情史》获得第71届奥斯卡7项大奖,轰动一时。
十九、芙蓉镇
一部反映建国以来多次政治运动中小人物悲欢离合的电影
一部耐人寻味的电影,一个难以忘怀的小镇
“电影泰斗”谢晋的扛鼎之作
反映了“文革”前后十几年人物命运的升沉变迁
1986年出品
导 演:谢晋
主 演:刘晓庆 姜文
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女主角奖等四项大奖
第十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奖等四项大奖
第三十三届西班牙瓦亚多利德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表彰奖和观众奖
法国第五届蒙特利埃国际电影节金熊猫奖
谢晋是中国电影史上泰斗级的人物,他的作品得到了国内外数以亿计观众的承认和喜爱,被海外影评家们誉为“当今国际影坛上最有名望的中国人”!谢晋的影片充满着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精神,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鲜明的个性,他曾说过:“我深信一部影片必然倾注导演最大的激情,是艺术家人品、修养的结晶,也是一次生命的燃烧。”“我拍影片更多地追求美育作用、警世作用 ,希望对祖国、对人类贡献美!”
就是在这样的观念引领下,谢晋导演在20世纪80年代执导了著名影片《芙蓉镇》,它以一个小镇上几个普通人物在“文革”前后十几年里命运的变化,从他们的个性不同程度的被扭曲、被异化,向人们展示了小人物在社会变革大潮中的踉跄足迹,以此来探讨极左思想的渊源,来反思民族的历史。由于《芙蓉镇》刻画了“文革”的动乱岁月,在当时曾引起很大争议,但谢晋力排众议,完成了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推动了思想解放和对动乱岁月的思考,并用艺术的形式向世人宣告了动乱岁月的终结。
《芙蓉镇》将道德批判与历史批判融为一体,以人物命运的变迁传达出深广的社会内涵,揭示了极左路线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富于人道主义精神。影片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现实主义电影的优良传统,取得了雅俗共赏的社会效果。
——第10届百花奖评委会
总的来说,《芙蓉镇》仍然是一部谢晋式的“哀而不怒”的电影,但在当年那个特定的年代却引发了人们对“四清”、“反右”、“文革”等历史问题清算的热情。
——《中国新闻周刊》
《芙蓉镇》通过芙蓉镇上的女摊贩胡玉音、“右派分子”秦书田等人在“四清”到“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运动中的遭遇,对中国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近20年的历史做了严肃的回顾和深刻的反思。芙蓉镇上的风风雨雨正是中国当代社会历程的缩影。编导者采用近乎编年史的手法,通过众多人物的升沉荣辱表现了各式人物在历史面前的真实面目,同时发出了对人性的呼唤和对美好感情的讴歌。
——佚名
《芙蓉镇》是一部内容与形式俱佳的经典之作,是与《活着》一样细腻又激烈地描写如何在变迁的环境中保持美丽与优雅的好电影。纯粹的人性贯穿全片,放射着耀目的光芒,令人难忘。谢晋在片中把乐观与绝望,欣喜与悲伤,平静与混乱,真实与虚假编成绝妙的织体,平衡,精致,干净,暗地里又涌着股浓烈的激情,气韵非凡,浑然天成。
——网友留言
《芙蓉镇》是根据古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在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芙蓉镇,人称“芙蓉仙子”的胡玉音跟丈夫黎桂桂开了一个豆腐坊,以卖米豆腐为生。胡玉音美丽大方,待客热情,黎桂桂心地善良,忠厚老实,因此小两口的生意很红火。经过几年起早摸黑的劳作,夫妻俩用省吃俭用攒下的钱盖起了新房。落成之日,镇党支部书记黎满庚,南下老干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乡亲们都来祝贺。可这一切却引起了国营饮食店的女经理李国香的嫉妒。
不久,“四清”运动开始了,李国香当上了工作组长,一直对胡玉音垂涎三尺的“土改根子”二流子王秋赦成了运动的“积极”人物,他们二人狼狈为奸,大抓阶级斗争。结果胡玉音家被划成“新富农”,新屋被查封,黎桂桂也被逼自杀了。曾帮助过他们的黎满庚和谷燕山都受了牵连,黎满庚是因为自幼与胡玉音青梅竹马,早年为服从组织要求而与胡玉音分手,这时被认定为阶级界线不清而降职。而谷燕山的问题则是因为曾卖给胡玉音碎米,因而也被撤职了。
在接踵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中,王秋赦又成为运动骨干,当上了镇党支部书记,而李国香却被赶下台,昔日以打击别人为乐的她被在脖子上挂满了破鞋游街,也尝到了受侮辱的滋味。芙蓉镇笼罩在恐怖当中。
胡玉音成了富农寡婆后,处处受欺凌。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命令每天和“右派分子”、原地区歌舞团编导,人称“秦癫子”的秦书田一起扫大街,秦书田给了胡玉音以真诚的关怀和帮助,同病相怜的两个人逐渐产生了感情,并不顾一切地相爱了。
而此时李国香的问题忽然得到解决,她身兼数职,又恢复了从前威风显赫的嘴脸。胡玉音怀孕后,秦书田请求王秋赦批准他们登记结婚,不料因此惹恼了李国香,厄运又一次降临,秦书田被判刑10年,胡玉音也被判刑3年,因怀孕而监外执行。
从此,胡玉音更是忍受屈辱,挣扎求生。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她因难产而险些丧生,多亏谷燕山拦下一辆军车,将她送到部队医院,才救了母子二人的性命。
冬去春来,历史又一次发生了逆转,动乱的年代终于结束。秦书田和胡玉音得到彻底平反,一家三口终于团圆了。他们开办了胡记米豆腐店,直起腰杆开始了新生活,米豆腐摊前兴隆如初了。
李国香又高升了,而这时运动分子王秋赦已经变成了疯子,他敲着破锣,终日嘶哑着嗓子叫嚷:“运动了,运动了……”
《芙蓉镇》里的性史
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力作,《芙蓉镇》对历史的反省与指控,对自“四清”至“文革”中人们普遍所遭受的伤害的揭示,都被认为是极具批判力的。而导演谢晋用个体的“性”心理动机来解释历史事件的意识和手法在《芙蓉镇》里也达到了成熟。
胡玉音的美貌是《芙蓉镇》里的一个重要的“叙事功能”。只有在红火的米豆腐生意加上“豆腐西施”的美貌,才构成了老处女李国香、二流子王秋赦的嫉妒与艳羡,情节冲突才得以产生。
“性”的张力在《芙蓉镇》的故事发展中无处不在。胡玉音与李国香之间鲜明的二元对立自然就是两个女人之间的美貌与丑陋。李国香对退伍军人、现为粮站干部的谷燕山眉目传情,但谷燕山对这个女人似乎视而不见,而对胡玉音则是格外地热心肠。所以对李国香来说,胡玉音是对她作为“女人”身份和幸福的侵犯与阻碍。
而实际上,谷燕山因为打仗时伤到了性器官,是个没有性能力的男人,这就是他压抑着自己的性爱而把对胡玉音的感情转化为一种父兄之爱的绝佳反证。所以就不难理解谷燕山被李国香诬陷与胡玉音有肉体交易时感受到的痛苦,这是一种情感隐私、私人领域被侵犯的痛苦。这样一来《芙蓉镇》历史批判力的深度也陡然上升,“四清”也好“文革”也好,种种大革命群众运动的天生缺陷就在于对私人领域的监视和否定。
而李国香也在借助政治运动的力量,在合理合法的外壳下,惩罚了“情敌”胡玉音与谷燕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李国香在“文革”中被批斗时查抄出来许多“男人的东西”,脖子上挂上破鞋游街,这一段和谷燕山被诬陷的情节恰恰构成一种互文本关系:李国香诬陷谷燕山和红卫兵批斗李国香其实都是对“偷窥癖”的满足的行动后果,但却都是假借正义公正之名。因此实际上最不人道的事情就是对私人情感领域和隐私的侵犯。所以,《芙蓉镇》批判的矛头就绝不仅仅是“运动”了,而是人性。
“性”张力同时也集中表现在王秋赦的身上。在故事的开端阶段,在一个镜头中我们看到了王秋赦对胡玉音性感的乳房的垂涎,而在正常的社会秩序里,二流子王秋赦是无法得到性满足的,因此通过政治运动改变社会秩序和自身地位是王秋赦的?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