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漫步在库兹科城狭窄的、铺着鹅卵石的街道上。浏览周遭的景物,我发觉,西班牙人强加在古老印加文化上的东西,不仅仅是那座大教堂而已——这整座城市在外人眼里,仿佛罹患了轻微的精神分裂症。山坡上耸立着宽敞的殖民地式宅邸,装设着阳台,色彩十分淡雅,有如蜡笔画一般。然而,这些房子大多建立在印加地基上,有些甚至全盘抄袭科里坎查神庙的多角形设计。在一条名为〃哈同鲁米约克〃(hatun rumiyoc)的巷子里,我驻足片刻,观赏墙上一幅用无数个石子镶嵌成、结构十分繁复的拼图。这些石子形状各异,大小不等,但全都完美地结合起来,以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角度连锁在一起。雕凿这些石块,将它们组合成如此复杂的形式,肯定需要高超的技术和悠久的建筑传统。在一块石板上,我发现12个角和12个边,而这块石板和周遭石板结合得十分紧密,连薄薄的一张纸都寨不进缝隙。
留着胡子的异乡人
16世纪初叶,西班牙人开始强力摧毁秘鲁文化之前,维拉科查的神像矗立在科里坎查庙最神圣的内殿。根据当时的记载,这座神像是用大理石雕成;据说,这位神祗的〃头发、肤色、五官、身上穿的衣服和脚上趿的拖鞋,像极了西方画家描绘的使徒圣巴托罗缨(saint bartholomet thomas)。3我特地查阅一些有插图的基督教经籍,发现这两位圣徒都被描绘成身材削瘦、留着胡子、年过半百的白种人,身上穿着飘逸的长衫,脚上趿着拖鞋。下文我们会谈到在当时信徒心目中,维拉科查神的长相确实是这个样子。不管他的来历如何,他总不会是美洲印第安人,因为一般印第安男人肤色比较黝黑,脸上毛发稀疏。胡须浓密、皮肤白皙的维拉科查,反倒像高加索人种。
16世纪的印加人也把维拉科查当成白种人。他们的传统和宗教信仰塑造出来的这位神祗长的就是这副模样,因此,当皮肤白皙、留着胡子的西班牙人登陆他们的国境时,他们还以为是维拉科查率领手下的天兵神将回到秘鲁——根据古老的传说,维拉科查曾经许诺,总有一天它会回到子民身边。这个有趣的巧合,使率领西班牙军队入侵秘鲁的皮泽洛拥有决定性的战略和心理优势,让他能够在往后的战役中,一举消灭在人数上占优势的印加部队。
到底谁是维拉科查人的原型呢?
注释:
1关于这段历史,可参阅巴布罗·约瑟神父著《铲除秘鲁偶像崇拜习俗》一书。father pablo joseph,the extirpation of ldolatry in peru(trans lated fromthe spanish by l.clark keating),university of kentucky press,1968.
2《世界神话与传说百科全书》,657页。the facts on file encyclopaedi a ofd legend,london and oxford,1988,p.657.
3蒙克雷夫《绘图古典神话指南》,153页。a.r.h0pe moncreiff,theillustrated guide to classical mythology,bca;london,1992,p.153.
4《铲除秘鲁偶像崇拜习俗》,181页。
5《犹太百科全书》,第2卷,105页。jewish encyclopaedia,funk and wagnell,nebsp;3《铲除秘鲁偶像崇拜习俗》,182页。
1《世界神话与传说百科全书》,658页。
3例如,奥斯朋《南美洲神话》,8l页。h。osborne,south american mythology,paul hamlyn,l0ndon,1968,p.8l.
第6章 天兵神将的造访
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各民族的古老传说,都提到一个身材高大、皮肤白皙、满脸胡须的神秘客。尽管在不同的地区他有不同的名字,但在人们心目中他永远都是维拉科查神——〃大海的浪花〃——具有无边的智慧和法力,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中降临人间,负起拨乱反正的使命。
安第斯山地居民传说中的维拉科查神话,版本纵有不同,基本情节却是一致的。故事开始时,一场大洪水淹没整个大地,太阳的消失使人间陷入茫茫黑夜中。社会分崩离析,老百姓流离失所。就在这个时候:
南方忽然来了一个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的白人。此人法力无边,将丘陵转变成山谷,从山谷筑起高耸的山丘,让溪水流淌出石隙……1
记录这个传说的早期西班牙史学家告诉我们,他是在安第斯山区漫游的旅程中,从同行的印第安人嘴里听到这则故事:
而他们是从父亲口中听到这个世世代代通过古老歌谣流传下来的故事……他们说,这个白人沿着高原上的路径往北行走,一路施展法术,留下许多神奇的事迹,但此后人们再也没看见过他。行踪所至,他总会以无比的慈悲,苦口婆心劝导人们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建立一个详和的社会。大多数地区的老百姓都管他叫帝奇·维拉科查(ticciviacocha)……2
其他地区的印第安人则称呼他华拉科查(huaracocha)、孔恩(con)孔恩·帝奇(con ticci)、康恩·帝基(kon tiki)、苏奴帕(thunupa)、塔帕克(taapac)、图帕卡(tupaca)或伊拉(llla)。他多才多艺,既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也是雕刻家和建筑师。根据一项记载:〃他在陡峭的山坡上开辟梯田,建立一道道坚固的墙壁支撑田畦。他开凿沟渠,灌溉农田……他日夜奔波,为老百姓谋福利。〃
维拉科查也是教师和医疗家,时时为老百姓解除身心的苦痛。据说,〃所到之处,他治疗无数病患,让所有盲人都恢复视力〃4
然而,这位满怀慈悲、谆谆教诲百姓、具有超人能力的大善人,个性中也有暴戾的一面。生命遭受威胁时(此事发生过好几次),他会请求上苍降下天火:
他一路宣扬教化,创造一桩又一桩奇迹,最后来到卡纳斯(canas)地区一个名为卡查(cacha)的村庄……附近的老百姓不听他的教诲,挺身反抗他,威胁用石头砸死他。他们看见他跪在地上,举起双手伸向天空,仿佛祈求上苍帮助他解除困厄。印第安人宣称,就在这当口,他们看见天空出现一簇火光,往他们头顶降落下来,把他们团团围困。在惊慌失措下,他们纷纷跑到他身边,请求这个他们打算杀害的人放他们一条生路……他一声令下,天火登时熄灭;那些石头已经全都被火烧溶,连最大的石头也变得软绵绵的,如同软木一般。印第安人继续陈述:这件事发生后,他离开卡查村,来到海边,举起斗篷走进波浪之中,不再回来。印第安人看见他消失在大海中,就替他取了个称号〃维拉科查〃,意即〃大海的浪花〃5
这些传说对维拉科查外貌的描述都是一致的。例如,在《印加人的传说》(sumaynarracionde los incas)一书中,16世纪西班牙史学家胡安·迪贝唐佐斯(juan debetanzos)指出:根据印第安人的传说,维拉科查〃身材高大,脸上蓄着一脸胡须,身上披着一袭白色长袍,腰间系着一条皮带。〃6
其他记载虽然源自许多不同的安第斯山区民族,但对这位谜样人物的描绘却颇为相似。根据其中一个传说:
他身材中等,留着胡子,穿着长袍……他年过半百,满头灰发,身体削瘦,走路时手中握着一棍拐杖。他对当地的土著十分慈爱,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儿女。他周游各地,到处留下神奇的事迹。只要他伸手触摸,病人就会豁然而愈。他通晓每一种方言,甚至比本地人说得还流利。土著称呼他苏奴帕、塔帕卡(tarpaca)、维拉科查一拉帕查(viracocharapacha)或帕查坎(pachaccan)……7在一个传说中,苏奴帕一维拉科查被描述为〃身材魁梧的白种人,容貌十分威严,令人望而生畏。〃8根据另一项记载,他是一个相貌堂堂的巨人,眼睛湛蓝,脸上留着胡须,不戴帽子,身上穿着长及膝盖的无袖上衣。有一个传说提到他晚年的生活。据说,他备受土著尊敬,常受邀〃谘商国政〃。这时他已经是一个〃须发垂肩,身穿长袍的老人了〃。9
开创黄金文明
传说中的维拉科查,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给秘鲁印第安人带来文明和教化。据说,他来临之前,〃人们生活在混乱的状态中,赤身露体,有如一群野蛮人。除了洞穴,他们没有别的居所;每天他们从洞穴中爬出来,到野外寻找食物充饥〃。10
维拉科查改变了这一切。根据传说,他替秘鲁印第安文化开创一个黄金时期,为世世代代子孙所怀念。所有的传说都强调,维拉科查以悲天悯人的胸怀,展开教化百姓的工作,除非万不得已,绝不使用武力。他以身作则,循循善诱,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百姓,为他们建立一个文明的生活方式。人们永远记得,他把文明社会所需的各种技艺引进秘鲁,诸如医疗、冶金、农耕、畜牧、文字书写(据印加人说,维拉科查倡导文字的使用,后来却被子孙遗忘)。他引介给秘鲁人的还有一套精深的工程和建筑知识。
库兹科城中的印加式石造建筑物,施工品质之精良,已经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然而,在这座古城中仔细查访后,我却惊异地发现,这儿的所谓印加石造建筑,以考古学的标准来衡量,绝非全都是印加人的作品。这个族群的确擅于使用石头;毫无疑问,库兹科地区许多纪念碑确实出自他们之手。但是,城中一些比较出色的建筑物,看来似乎是印加之前的文明所建的。种种迹象显示,印加人的主要贡献在于修复古建筑,而不在于兴建。
同样地,贯穿庞大印加帝国全境,设计十分精良的公路网,也可能不是印加人修建。上文提到,两条平行的干道自北向南穿越印加国境:一条沿着海岸,一条通过安第斯山区。西班牙人入侵之前,印加帝国总共有15000多英里路面平整、经常使用的道路,而我一直以为这些全都是印加人修建的。经过仔细查访后,我现在敢断定,这个公路网极可能是印加人从更早的文明继承下来的。他们的贡献在于修复、保养和统合一个早已存在的交通体系。事实上,专家们到现在都不能确定(虽然他们不愿承认),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公路究竟有多古老,负责修建的人到底是谁。
本地的传说更加深了这些公路的神秘色彩。根据这些传说,秘鲁的公路网和优异的建筑物,不但〃在印加时代早就已经存在〃,而且,两者都是好几千年前出现在这儿的〃赤发白种人的作品〃11
根据本地一个传说,伴随维拉科查前来秘鲁的是两种〃使徒〃:一种是〃神兵〃(huaminca),一种是〃天将〃(hayhuaypanti)。他们的任务是将主上的讯息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12。
其他传说还提到:〃孔恩·帝奇在一群随从簇拥下返回……〃;〃孔恩·帝奇召集他那群被称为维拉科查人的徒众〃;〃孔恩·帝奇差道全部徒众前往东方,只留两个在身边……〃13;〃一位名为孔恩·帝奇·维拉科查的主公,率领一群徒众从湖中走出来……〃;〃于是,维拉科查徒众奉主上之命,分头前往各个地区……〃14
魔鬼的杰作
古老的萨克赛毕曼(sacsayhuaman)城堡,坐落在库兹科北郊。一天晌午,天空满布铅灰色的云层,我们结伴来到城堡中。一股阴冷的微风刮过荒凉的高原。我爬上阶梯,钻过一座门楣高耸、为巨人建造的石门,沿着一排排迂回曲折的高墙走进城堡。
我昂起脖子,望着头顶上那一块巨大的花岗石。这块12英尺高、7英尺宽的大石头,重达100多吨,肯定不是天然的产物,而是人工雕凿成的。经过一番雕琢(工匠的手法看起来极为轻巧流畅,仿佛在揉搓一堆蜡或灰泥似的),石面上呈现出各种形状的棱角,和谐得有如交响乐一般。跟这块花岗石井然不紊地并列在一起的,还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多角形大石头,有些安置在它上方,有些在下方,其他则竖立在两旁。
这些精心雕凿的大石头中,有一块高达28英尺,重达361吨(约相当于500辆家庭用轿车)。望着这颗石头,我心中禁不住涌起一连串疑问。
印加人(或者更早的其他民族)如何有能力从事规模如此庞大的石头工程?他们怎么能够将这些巨大的石头切割、雕凿得如此精确?他们使用什么交通工具,从数十英里外的采石场搬运来这些大石头?他们采用什么方法,不费吹灰之力,就将这些石头挪来挪去,悬吊在半空中,组合成一道道壮观的石墙?根据一般学者的看法,这个民族连车辆都还没有发明,更不必说能够举起数十块奇形怪状、重达100吨的大石头,将它们排列成迷宫样三度空间图案的机械。
我知道,早期的殖民地史学家目睹这些巨石时,也跟我一样感到十分困惑。例如,备受敬重的16世纪西班牙史学家维加(garcilaso de vega)探访萨克赛华曼城堡时,就曾惊叹不已:
探访这座城堡前,实在很难想象它的奇特设计;亲眼目睹这座城堡后,才发现它在整个建构上的确称得上鬼斧神工,使人怀疑它是魔鬼的杰作,绝非出自人类之手。整座城堡使用无数巨大的石头构成,令人不禁惊叹:当初印第安人如何采集,如何搬运这些石头……如何以无比精确的手法雕凿这些石头,将它们堆叠成一座城堡?当时的印第安人并未拥有足以穿凿、切割、打磨这些石头的钢铁器械,也缺乏能够搬运它们的牛和车辆。事实上,当时全世界都找不到能够搬运这些石头的牛和车辆,因为这些石头体积实在太庞大,而当时秘鲁的山路也委实过于崎岖……15
维加也提到一桩耐人寻味的选闻。根据他在《印加皇朝述评》一书中的记载,古时有一位印加君主,试图效法兴建萨克赛华曼城堡的先人,在工程上建立他的功业。他打算从数英里外运来一块巨石,树立在城堡中,以增添它的光彩:〃2万余名印第安人牵引着这块大圆石,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进发……。途中,石头忽然坠落悬崖,压死3000余名工人。〃16在我查阅过的所有史籍中,只有维加提到,印加人确实曾经使用——或试图使用——巨大的石头,从事萨克赛华曼城堡式的工程营造。这段记载显示,当时的印加人并未具备这种建筑技术,以至于酿成数千工人惨死的悲剧。
当然,光凭这件事并不能证明什么。然而,维加的报导却加深了我对这座伟大城堡的疑惑。我望着耸立在眼前的石堡,心中不免怀疑,它极可能是某个更古老、科技上却更先进的民族在印加时代之前兴建的。
我又想起,考古学家替道路和干石墙之类的建筑物鉴定精确的兴建日期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因为它们的建材不含任何有机化合物。在这种情况下,碳…l4。和热发光鉴定法根本派不上用场。尽管新的鉴定法,诸如氯…36正在积极发展中,但距离实际的应用还很遥远。因此,在鉴定技术取得突破之前,一般〃专家〃对印加文化的看法,大多只能视为猜测文辞,充满主观成见。由于印加人长期〃使用〃萨克赛华曼城堡,有些学者就据此断定,这座古堡是印加人〃建造〃的。〃建造〃和〃使用〃是两码于事,中间怎能画上一个等号呢?说不定,印加人来到此地时,看见有一座现成的城堡,就毫不客气地搬进去住,据为己有。
果真如此,那么,当初兴建这座城堡的人究竟是谁?
根据古老的神话和传说,兴建这座城堡的是维拉科查人——一群满脸胡须、皮肤白皙,号称〃天兵神将〃的异乡人。
周游秘鲁的旅程中,我继续查阅16、17世纪西班牙冒险家和人种学者的著述。对于远古的、欧洲人入侵之前的秘鲁印第安神话和传说,他们记载得颇为翔实。最引人注意的是,这些传说一再强调,维拉科查的来临跟一场淹没整个世界,消灭大部分人类的大洪水有关。
注释:
1《南美洲神话》,74页。
2同上。
3克雷门士·马尔肯编译《印加人的礼仪和法律》,第48卷,124页。。clemens r·markhem,trans.and ed,narratiues of the rites and lacas.hakluys society;london;1873.vol。xlv2;p。124
4《南美洲神话》.74页。
5同上,74~76页。
6同上,78页。
7同上,81页。
8约翰·汉明《印加沦亡中》97页。john hemming the conquest of theincas;macmillan;london;1993;p。97。
9《南美洲神话》,78页。
10同上,72页。
11伊格纳修斯·唐纳里《亚特兰提斯:洪水前的世界》,394页。ignatiusdonnelly,atlantis:the antediluuian ebsp;york;1882,p。392
12《世界神话与传说百科全书》,657页。
13雷拉·萨维尔《神话与传说百科全书:大洋洲、澳洲与美洲》,179~180页。sheila savill;ed;pears encyclopaedia of myths and legends:oceania,australiaand the americas;pelhem books;london;pp。179~180.
14《南美洲神话》,76页。
15维加《印加皇朝述评》,233页。garcilaso de la vega;the royamentaries of the incas;orion press;nebsp;16同上,237页。
第7章 踏着波浪的神魔
早晨才过6点,小火车骤然开动,缓缓爬上库兹科河谷陡峭的山坡。这条窄轨铁路以一连串z字形铺设在山坡上。火车轧轧前进,沿着第一个z字下方那条水平线行驶了一会儿,然后转换轨道,沿着z字中间那条斜线倒行上山,再转换轨道,沿着顶端的水平线前进——如此周而复始,开开停停,火车一路往上攀爬,最后终于抵达山丘顶端。从山巅俯瞰脚下那座古城,只见城中的印加古墙、殖民地式豪华宅邸、狭窄的街道、蹲伏在维拉科查神殿废墟上的圣多明哥大教堂,幽然浮现在灰濛濛的晨曦中,显得格外阴森诡秘。街灯依然亮着,仿佛一幅美丽的图案,把街道装饰得有如童话世界一般。晨雾缥缥缈缈,弥漫在地面上。城中人家,炊烟四起,只见一缕缕清烟冒出无数矮小房舍的瓦顶,在曙光中袅袅腾腾。
火车终于转向,离开库兹科城,朝着西北方向直直开往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位于3小时车程、130公里路程外的印加古城马丘比丘(machu picchu)。我本想看书,但车厢一路摇荡,不知不觉中我终于睡着了。50分钟后我一觉醒来,发现车窗外一幅天然美景宛如图画般乍然展现。前景是一片青翠平坦的牧草地,阳光下闪烁着一颗颗正在溶化的霜露;一条小溪流流淌在宽阔、绵长的山谷中,蜿蜒穿梭过溪畔的青草。
草地后方,一丛丛矮树点缀着一片辽阔的田野;一小群黑白两色的乳牛徜徉其间,低头吃草。附近的小村落散布着几间房舍,门口站着皮肤黝黑,个头矮小的奎楚雅族(quechua)印第安人,身上穿着毡毛大衣,肩上披着长围巾,头上戴着五颜六色的呢绒帽。村庄后面,一株株枫树和充满异国风味的尤加利树宛如华盖一般,遮蔽着远方的山丘。坐在火车上放眼降望,我的视线跟随着两座苍翠高耸的山脉,越望越远,终于看到夹在两山之间层层叠叠的高原。一座座白雪皑皑的山峰,矗立在远方的天际。
把巨人变回石头
我依依不舍地拉回视线,开始阅读手上的书本。这一路查访,我觉得我找到了一些奇妙的线索,可以串连南美洲印第安人历史上的两件大事:维拉科查神的突然造访和印加传说中的那场大洪水。我想再进一步探究这些线索。
摊在我手上的是荷西·迪亚科斯达神父(fr jose de acosta)撰写的(西印度群岛自然与人文历史)(natural and miral hstors of the lndies)。
在这部著作中,这位学识渊博的教士根据印第安人的传说,坦载印第安人祖先的来源。且看其中的一段:
他们常常提到一场发生在他们国土上的大洪水……据印第安人说,族中的男人全都淹死在洪水中。他们接着说,维拉科查从的的喀喀湖(lake tiacaca)中现身,来到帝华纳科(tiahuanaco)——直到今天,这儿还看得到造形奇特的古老建筑物留下的废墟——居留一阵子后又前往库兹科。从这时开始,人类大量繁衍……1
为了搜集更多关于的的喀喀湖和神秘城市帝华纳科的资料,我查阅书中记载的各种传说。其中一则流传在库兹科地区的印第安族群:
居住在远古时代的人,犯了某种不足为外人道的罪行,结果被造物主毁灭……在一场洪水中。洪水消退后,造物主以人来出现,从的的喀喀湖中步出。它开始创造太阳、月亮和星辰,恢复人类的命脉,让他们重新在大地上繁衍……2
另一则神话则是这样描述的:
伟大的造物主维拉科查大神,决定创造一个世界让人类居住。首先,它创造大地和天空。接着,它把大石头雕凿成一个个巨人,在他们身上吹一日真气,让他们生活在它创造的世界中。起初大伙儿居住在一块,相安无事,可是过了一阵子,巨人们开始互相挑衅殴斗,拒绝干活。维拉科查决定毁灭他们。它把一些巨人变回石头……然后发动一场大洪水,将剩余的巨人全部淹死3。
类似的神话当然也存在于其他不相关联的文化传统,诸如犹太人的《圣经。口约》。根据《创世纪》第6章的记载,希伯来人的上帝不满人类胡作非为,决定毁灭他们。这一章中有关大洪水前那个混沌时代的描写,长久以来一直吸引我的注意。其中有一处提到,〃那时候有巨人在地上……〃4颇为耐人寻味。这些被埋藏在中东沙漠的圣经〃巨人〃,跟哥伦布发现美洲前的印第安神话〃巨人〃,彼此之间是否可能存在着某种神秘关联?更让我们迷惑的是,犹太圣经和秘鲁神话在描述巨人之后,接着都提到——细节颇多雷同之处——天神大发雷霆,下令洪水淹没邪恶的、不敬神的世界。
我搜集的这一卷文件资料的下一页,是描述大洪水的一则印加神话。它被收录在莫利纳神父(father molina)所著《印加族神话与礼仪记述》(relacion de lasfabulasy ritos delos yngas)一书中:
印加人的始祖是曼科·卡帕克。由于他的缘故,他的后裔自称为太阳的子嗣,对太阳展开偶像崇拜。印加人记载洪水的传说,很多都跟曼科·卡帕克有关。他们说,那场大洪水上升到世界最高山峰的顶端,淹死了所有人类和飞禽走兽。除了一对躲藏在箱中的男女,没有其他生物存活下来。洪水消退后,风将他们吹送……到帝华纳科。造物主抚育居住在那儿的百姓,振兴那个地区的国家……5
西班牙学者维加所著《印加皇朝述评》一书,上文已经引述过。他的父亲是西班牙贵胄,母亲出身印加皇族。学者公认,他所记录的印加文化传统最为翔实可靠。他生于16世纪,西班牙征服秘鲁不久,印加传统犹未遭受外来文化玷污。他的记载证实了南美洲印第安人之间广为流传、深深植根于民族心灵中的一个传说:〃洪水消退后,有一个人出现在帝华纳科地区……〃6
这个人就是维拉科查。他身披长袍,体格健壮,〃相貌堂堂〃,迈着坚定无畏的步伐走过崎岖的不毛之地。途中他不断显现奇迹,替百姓疗伤止痛。必要时,他会施展法力,召唤天火毁灭恶人。对当时的印第安人而言,他的来历永远是一个谜。
古远的渡海族群
在前往马丘比丘古城的路途上,火车已经奔驰了两个多钟头,窗外的景观也已经转变。一座座高耸的大山,积雪早已消融,在太阳下黑趟趟地矗立在我们头顶上。火车行驶在阴暗的山谷中,穿过一条巉岩嶙峋的峡道。山中空气凛冽;我只觉得自己那双脚冷飕飕的。我打个哆嗦,又低头翻阅手上的资料。
面对这一堆盘根错节、纠缠不清的神话和传说,这会儿我只敢确定一件事:学者大都同意,在开疆拓土、建立庞大帝国的几百年间,印加人不但征服了许多已经开化的民族,同时也吸收他们的文化传统,留传给后世。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学者们对印加人的历史至今犹争论不休,但没有人会怀疑,他们曾经扮演过〃文化传承者〃的角色——印加人将他们之前的秘鲁古老文化(不论是海岸的或是高原的,为西方人所知的或未知的)全都加以吸收,发扬光大。
至今还没有人敢确定,在遥远的、神秘的古代,秘鲁究竟存在着什么文明。每年考古学家都会有新的发现,将秘鲁的历史根源往更古的时代推进一步。说不定,有朝一日,考古学家会找到证据,证明在古远的时代曾经有一个族群渡海而来,进入安第斯山区,把文明和教化带给当地的土著,完成任务后才离开。这就是秘鲁的神秘和传说给我的启示。这些传说以无比鲜明的意象描述〃人/神〃维拉科查迈步迎风,行走在安第斯山的小径上。所到之处,神迹不断显现:
维拉科查带着两个随从,朝北进发……他一路走进大山中。一个随从沿着海岸走,另一个来到东部森林边缘……造物主维拉科查一路走到库兹科附近的马尔科斯(urcos),召唤未来的人类走出大山。他在库兹科逗留一阵子,又继续北上的行程,最后来到厄瓜多尔。在沿海的曼达省(provnce of mania),他向百姓道别,然后走进海中,脚踏波浪消失在茫茫大海里7。
流传在秘鲁民间的神话,凡是跟这位来自外乡、绰号〃大海浪花〃的神秘客有关的,结尾时,都会出现一个凄凉感人的诀别场面:
维拉科查一路行走,一路召唤百姓……抵达波多维耶荷(puerto viejo)时,他跟先前派遣到各地的门徒会合。师徒团聚后,维拉科查率领徒众走进海中。当地人说,维拉科查一行人在海浪上行走,就像在陆地上行走那样自在8。
永远都是凄凉的诀别……经常带着些许魔法意味。
马丘比丘古城探秘
火车窗外,景观逐渐改变。在我左边,亚马逊河支流,印加人的圣河乌鲁班巴河(urubamba)挟着黑滔滔的河水奔流。气温明显上升。我们已经进入低洼、闷热的山谷。铁轨两旁的山坡覆盖着浓密苍翠的森林。我心里想,这个地方可真闭塞,周遭尽是难以翻越的大山,形成天然的屏障。千辛万苦进入这个荒野建立马丘比丘城堡的人,一定受到很强的动机驱使。
不论动机为何,选择如此偏远的地点兴建城堡至少有一个好处:征服秘鲁的西班牙军队和随之而来的天主教传教土,对印加文化展开全面扫除时并没有找到这座城堡,因而让它逃过一劫。事实上,直到1911年,当印第安古文化遗产开始受到西方人应有的尊重时,年轻的美国探险家海兰·宾汉(hiram bingham)才将他发现的马丘比丘古城遗迹公诸于世。刹那时,我们眼前敞开了一扇奇妙的窗子;透过它,我们得以一窥哥伦布抵达前美洲文化的奥秘。在秘鲁政府保护下,代表神秘的美洲古文化的马丘比丘遗迹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免于遭受不法之徒的侵扰和掠夺。我们的子孙,世世代代都会为它的神奇感到迷惑,惊叹不已。
火车穿过路旁只有几家破旧餐馆和廉价酒吧的小镇阿瓜卡连特(agua caliente,意为〃热水〃),抵达马丘比丘废墟车站,时间是早晨9点10分。我们换乘巴土,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泥路,攀上一座陡峭险峻的山坡,半个小时后来到马丘比丘古城,住进一家设备简陋、房租奇贵的旅馆。我们是这家旅馆惟一的客人。好几年前,本地的游击队曾经向开往马丘比丘的火车投掷炸弹;之后,再也没有多少外国游客敢来一探这座古城。
太阳神的拴马巨石
下午2点钟,我伫立在古城南端一座高台上,放眼望去,只见整个废墟覆盖着青苔,层层叠叠,一路向北延伸。周遭的山峰隐没在云堆中,阳光偶尔破云而出,洒照下来。
脚下的山谷中,我看见圣河境蜒流经马丘比丘城堡下的岩层,有如一条护城河环绕着一座雄伟的城廓。从高处望下去,河水映照着山坡上的热带丛林,显得格外翠绿。河面上水光粼粼,煞是好看。
我昂起脖子,眺望废墟对面那座高耸的山峰。它的名字叫华纳比丘(huanapicchu),经常出现在旅行社的海报上。我惊讶地发现,距离峰顶约莫100米的山坡上有一座整齐的梯田。显然,以前曾经有人爬上那儿,小心翼翼操作耙子,将陡峭的悬崖修建成一座优美的空中花园——也许,古时候这座花园真的栽满鲜艳的花儿呢。
在我看来,这整座古城简直就是一件庞大的雕刻艺术品,由山丘、树木、石头和流水组合而成。它美得让人心醉。这一辈子,我还没看过那么美丽的地方。
尽管整座城堡散发着灿烂的光彩,但是,感觉上,我却仿佛凝视着幽灵聚居的一座死城。它使我想起沉没在海底的一艘船,阴森森,鬼影憧撞。城中的房屋鳞次栉比,坐落在一排排长长的台阶上。屋子都很小,只有一个房间,紧邻狭窄的街道,建造得十分坚固耐用,朴素无华。相形之下,举行祭奠的场所在建筑上就讲究得多,使用我在萨克赛华曼大庙看见的那种大石头,其中一块多边形巨石打磨得十分光滑,长约12英尺,宽5英尺,厚5英尺,重量绝不下于200吨。古代的建筑工人如何将这么巨大的石头搬运上山?
像这种石头,马丘比丘城中有好几十块,全都以各种角度连锁在一起,组成一座宛如拼图游戏的墙壁。我数了一数,发现其中一块石头总共有33个角,每一个角都跟毗邻的那块石头上一个相等的角紧密地接合在一起。在这座古城,到处可见巨大的多角形石头和正方形石头,棱角锐利得有如剃刀。此外,还有一些天然的、未经雕凿的大圆石,被融合进整体设计里头。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奇特的、对西方人而言极不寻常的装置,诸如〃英帝华达纳〃(intihuatan),意思是〃太阳神的拴马柱〃。它的底部是一块光洁如水晶的灰色基石,雕刻成繁复的几何图形,装饰着神龛和拱壁,中间竖立着一支粗短的。挺直的叉子。
拼图游戏
马丘比丘古城到底有多古老?学术界共同看法是:这座城堡的兴建日期,应该是公元15世纪左右。然而,一些备受敬重的学者却敢于质疑,时时提出不同的意见。例如,1930年代,德国波茨坦大学(university of potsdam)天文学教授洛夫·穆勒(rolfmuller)找到确凿的证据,显示马丘比丘古城在建筑上的一些重要特征,反映的是重大的天文现象。他以数学方式,仔细计算过去几千年中星星在天空的位置(由于一种名为〃岁差〃的天文现象,星星的位置会随着时间改变),得出这样的结论:马丘比丘城堡的最初设计和建设,肯定是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间〃完成2。
在正统历史学家眼中,这简直就是信口胡说。如果穆勒的推算正确,马丘比丘城堡的历史就不是短短500年,而是6000年了。这么一来,它就比埃及的大金字塔古老得多(正统学者认为,大金字塔的兴建日期约莫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
关于马丘比丘城堡的历史,还有其他学者提出异于正统学界的意见。跟穆勒一样,他们大多认为,这座城堡的部分遗迹,比正统历史学家所认定的日期古老好几千年。
就像组合在马丘比丘城堡墙上的多角形巨石,乍看起来,这个观点似乎能够配合其他碎片,组成一幅完整的拼图,让我们得以解开历史之谜,一窥秘鲁古老的面貌。维拉科查是这场拼图游戏的一部分。传说中,他的首都设在帝华纳科。这座伟大古城的废墟,如今坐落在玻利维亚境内一个名为科尧(collao)的地区,距离的的喀喀湖南岸20英里。
我算了一算,只需两三天,我们就可以经由秘鲁首都利马和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抵达帝华纳科古城。
注释
1荷西·迪亚斯科达《西印度群岛自然与人文历史》,第1卷第4章,见《南美洲神话》,61页。jose de acosta;the natural and moral history of theindies;booki;chapter four;in south american mythology;p。61
2同上,页82。
3吉福德与奚毕克《南美洲神话中的勇土、神纸与精灵》,54页。d.gif fordand j.sibbick, south american mythology,eurobooklimited;1983,p.54.
4《旧约·创世纪》第6章第4部。
5莫利纳神父《印加族神话与礼仪记述》,收录于《南美洲神话》,61页。
6《印加皇朝述评》。
7艾尔登·梅森《古代秘鲁文明》,237页。j.alden mason,the ancientciuilizations of peru;penguin books,london;1991,p.237.
8迪贝唐佐斯(印加人的传说),见(南美洲神话),79页。
9引述于齐卡里亚·奚特清《失落的国度》,164页。zecharia sitchin,thelost realms,avon books;nebsp;第8章 世界屋脊上的湖泊
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位于海拔2英里的高原上一个壮丽的大山谷中。整座城市蹲伏在崎岖不平的谷底。这个深达数千英尺的陡峭山谷,是远古时代一场大水从山上挟带大量石块和砂砾往下冲刷而成的。
拥有大自然赋予的〃圣经启示录〃景观,拉巴斯城散发着一种独特的、略显破旧的风采。狭窄的街道、阴暗的住宅、雄伟的大教堂,霓虹闪烁直到深夜才打烊的电影院和汉堡店,处处都流露着诡秘的风情,令人陶醉。对步行的人来说,在这座城市漫游却是一件苦差事,除非他的肺活量特大。拉巴斯的整个城中区都是建立在陡峭的山坡上。
拉巴斯机场坐落在这个地区特有的高原平台(altiplano)边缘上,气温很低,海拔比拉巴斯城本身高出几乎5000英尺。由于班机延误,我和伙伴桑莎从利马飞抵这儿时已经是子夜时分。我们瑟缩在冷飕飕的机场大厅,喝着服务人员用塑料杯奉上的古柯茶(coca tea),以预防因高处氧气稀薄而导致身体不适。经过一番延误,费了老大的劲,我们才从海关人员手中领回行李,匆匆叫了一辆美国制的老爷计程车,一路颠颠颠簸、摇摇晃晃开下山去,进入谷底那座灯火迷濛的城市。
传说中的大地剧变
第二天下午约莫4点钟,我们租了一辆吉普车,向的的喀喀湖进发。车子穿梭于玻利维亚首都日夜汹涌不停的车潮,冲出重重车阵,驶出丛丛高楼大厦和贫民窟,往上攀爬,进入城外那一片辽阔空旷、空气清新的高原平台。
车子刚驶出拉巴斯时,我们经过荒凉的郊区和一望无际的贫民窟,路旁排列着一间间修车厂和一座座废弃物堆集场。离开拉巴斯越远,房屋就越稀落,到后来几乎看不见任何人烟。车窗外,极目所见尽是一片空旷辽阔、树?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