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7部分阅读

作品:上帝的指纹|作者:黑骑士cv|分类:综合类型|更新:2025-05-20 14:55:23|下载:上帝的指纹TXT下载
  区的主要产业,将热带天堂转变成意大利诗人但丁(dante)笔下的地狱最下一层。1973年大量开采石油以来,科泽科克斯这座虽然不甚富裕却也祥和安宁的市镇,一下子转变成运输和炼油中心,拥有好几家冷气旅馆和50万人口。它的位置恰好在乌烟瘴气的工业区心脏地带。当年侥幸逃过西班牙人劫掠的历史文物和古迹,如今全都被迅速扩充、贪婪无比的石油工业吞噬。因此,我们现在无法找到确凿的证据,证实或者驳斥流传在中美洲的一些传闻:很久很久以前,这儿曾经发生一桩重大的事件。

  我记得,〃科泽科克斯〃这个地名的意思是〃蛇神的避难所〃。相传远古时代,奎札科特尔和他的门徒就是在这儿登陆墨西哥——他们搭乘〃船身光亮得有如蛇皮一般〃的船舶,从地球另一端渡海而来1。也就是在这儿,奎札科特尔登上一艘〃蛇筏子〃扬帆而去,从此离开中美洲。在我的感觉上,〃蛇神的避难所〃越来越像是奥梅克人家乡的名称——它涵盖的范围除了科泽科克斯城之外,还包括几个犹未被工业侵扰的城镇和村庄。

  首先在科泽科克斯西边的崔斯萨波特城(tres zapotes),接着在南边和东边的圣罗伦佐城(san lorenzo)和拉文达城(ls,venta),无数典型的奥梅克雕刻品相继出土。这些文物全都是用整块玄武岩或其他耐久石材雕凿而成。有些雕刻的是庞大的头颅,重达30吨;其他则是巨型石碑,上面镌刻着两个相貌截然不同的种族——都不是美洲印第安人——相会的

  制作这些杰出艺术品的工匠,肯定是属于一个精致的、高度组织化的、繁荣富裕的、科技上相当先进的文明。学者们面临的问题是:除了艺术品之外,这个文明没有留下任何东西,让后人探寻它的根源和性质。惟一能确定的是,〃奥梅克人〃(一般考古学家都乐于接受阿兹特克人对这个民族的称呼)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带着充分发展、高度精致的文化,突然出现在中美洲。

  30余吨重的人头巨雕

  我们在一个名叫艾瓦拉多(alvarado)的渔港过夜,第二天继续行程,朝东行驶。公路蜿蜒穿梭在肥沃的丘陵和山谷间,偶尔豁然开朗,让我们一睹墨西哥湾的风光,然后又转进内陆。我们穿过长满凤凰木的青翠牧地,经过一座座隐匿在幽谷中的小村落,不时看到园子里一群体型硕大的肥猪,出没在垃圾堆中搜寻食物。接着,我们攀登上一座险峻的山丘,眼前出现一片辽阔的田野和森林。远山缥缈在晨雾中,朦朦胧胧耸立在森林边缘。

  往前又行驶了好几英里,我们沿着下坡路驶进一座幽深的山谷。谷底蹲伏着一座城镇,那是当初西班牙人建立的殖民城市,名叫圣狄亚哥·图斯特拉(santingotuxtla)。整个城镇充满缤纷灿烂的色彩:花哨的店面,艳红的屋顶,鲜黄的草帽,青翠的椰子树和香蕉树,穿着五颜六色衣裳的孩童。好几家店铺和咖啡馆通过扩音机,向全城播放聒噪的音乐。在市中心的左卡罗广场(zocalo),空气十分潮湿闷热;成群热带鸟儿睁着明亮的大眼珠,不住扑打着翅膀,引吭高歌。一座枝久,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奥梅克人也膜拜(或至少接纳)这位神祗。一般学者对这种诠释并无异议3。学术界的共同看法是:中美洲人民对奎札科特尔的膜拜,起源于史前时期;尔后,在各朝各代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中,它都有大量信徒。

  这幅浮雕所描绘的羽毛蛇却具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一个宗教象征;它那僵硬、严谨的姿态使它看起来几乎像一架机器。

  细诉远古的秘密

  那天晌午,我站在一尊巨大的奥梅克人头雕像投下的阴影中,躲避猛烈的阳光。这个雕像是诗人卡玛拉从拉文达废墟抢救出来的。它呈现出一个老人的脸庞,鼻子宽阔平扁,嘴唇肥厚,露出两排坚实、整齐的牙齿。老人脸上的神情显示一种古老的、深沉的智慧。两只眼眸凝视着永恒,无畏无惧,一如蹲伏在下埃及基沙的那只狮身人面巨兽。

  我觉得,雕刻家不太可能凭空想像出一个真实的种族脸上所有的五官特征。因此,将一个种族的五官特征具体表现在一尊雕像上,雕刻家需要一个活生生的人充当他的模特儿。

  我绕着这尊巨大人头像,来回走了好几趟。它是用一整块玄武岩雕凿而成,圆周22英尺,高几乎8英尺,重达19.8吨,整张脸孔鲜明地呈现出〃具体真实的种族特征〃。事实上,如同我在圣狄亚哥·图斯特拉城和崔斯萨波特城看到的其他雕像,这尊人头像显露的五官特征,毫无疑问是属于黑人的。

  读者不妨看一看书中的图片再自行做出判断。我个人的看法是:奥梅克人头雕像呈现出一个〃真实的〃黑人,在五官的描绘上极为精确。这些体格健壮、相貌堂堂的非洲男子如何出现在3000年前的中美洲,学者至今仍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我们也无从判断,这些人头像究竟是不是在3000年前雕刻的。在同一个坑洞中,考古学家也发现木炭屑。通过碳…14。鉴定,我们只能测出木炭屑的年代。推算雕像的真正历史,过程复杂得多。

  怀抱着这样的思绪,我继续漫步在拉文达废墟奇妙的雕像间。它们仿佛在悄声倾诉远古的秘密——蜷缩在机器中的那个男子的秘密、黑人人头雕像的秘密……最重要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传奇所蕴含的秘密。奎札科特尔这位传说中的神祗,说不定是活生生的真实人物,因为:在拉文达废墟出土的雕像中,除了五官具有黑人特征的那些外,还有一些雕像呈现出白种人特有的容貌:高鼻深目,身材颀长,满脸胡须,身穿长袍……

  注释:

  1《美洲史前文化》,268~271页。亦见杰瑞密·沙布洛夫《古代墨西哥的城市:重建一个失落的世界》,35页。jeremy a.sabloff’the cities of ancient mexico:reconstructlng d lost d hudson,london,1990,p.35.及《破解玛雅密码》,61页。

  2《美洲史前文化》,268页。

  3同上,268页。

  4同上,267~268页,及(墨西哥古代王国),55页。

  5《墨西哥古代王国》,31页。

  6《美洲史前文化》,269页。

  7《古代墨西哥的城市》,37页。

  8《美洲史前文化》,270页。

  第18章 来自异乡的神秘客

  194o年代,美国考古学家马休·史特林在拉文达废墟进行挖掘,发现一些极为珍贵的文物,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一块雕刻着〃蓄胡男子〃肖像的石碑。

  上文提到,位于拉文达的古代奥梅克文化遗址,是沿着一条指向正北偏西八度的轴道设计和配置的。这条轴道的南端,矗立着一座100英尺高、塔身有凹槽的圆锥形大金字塔。塔旁地面上有一道类似路肩的边栏,约莫1英尺高,围绕着一个长方形的场地,大小相当于一般街廓的1/4。考古学家挖掘这道边栏时,出乎意料地发现,它其实是一排圆柱的上半截。覆盖在上面的好几层泥土被清除后,这些高达10英尺的圆柱立刻显露出来,总共有6o0多根,紧密地排成一列,形成一道坚固无比的栅栏。这些柱子全都用整块玄武岩雕凿而成,从6o多英里外的采石场运送到拉文达。每一根柱子重达2吨左右。

  干吗要费那么大的气力呢?辛辛苦苦建立这道石栅栏,究竟要保护什么呢?

  即使在开挖以前,一块巨石的顶端就已经凸出地面,位于围场中央,比周围的〃路肩〃高出大约4英尺,陡峭地向前倾斜。石块上面雕刻着密密麻麻的图像。这些图像向下延伸,消失在层层叠叠、厚达9英尺、将这道古代栅栏掩埋起来的泥土中。

  史特林率领的考古队花了两天工夫才挖出这块巨石。原来它是一块庞大的石碑,高14英尺,宽7英尺,厚几乎3英尺。石碑上的雕像显示两个人相遇的情景。这两名男子身材都很高大,穿着华丽的长袍和精美的鞋子,趾端微微翘起。其中一个人物面貌模糊,四肢断裂,原因可能是泥沙的侵蚀,也可能是遭人蓄意破坏(这种情形经常发生在奥梅克雕像上)。另一个人物则完整无缺。后者显然是一个白种男人,鼻梁高挺,颏下蓄着一绺飘逸的长须。考古学家惊叹之余,都管他叫〃山姆大叔〃(uncle sam)1。

  我绕着这块重达20吨的石碑来回踱步,心里感叹不已:它竟然在地下埋藏了3000多年。史特林将它挖掘出来后,它才重见天日,至今已有半个世纪。它今后的命运会是如何?它会不会在这儿巍然矗立3000年,供人类世世代代子孙观赏、凭吊?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人事的变化会不会使它重新被埋藏在地底下,从人们眼前消失?

  也许这两种情况都不会发生。我想起奥梅克人发明的中美洲古代历法。根据他们——以及他们的继承者,名气比较响亮的玛雅人——的推算,人类所剩的时日已经不多,不可能再有3000年的时光。

  我又仔细瞧了瞧这块大石碑。有两件事似乎可以确定:第一,石碑上雕刻的两名男子相会场面,基于某种原因,对奥梅克人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因此,他们才花那么大工夫,建立一道固若金汤的石栅栏,将这块庄严华贵的石碑团团围绕住,保护得十分严密。第二,如同那些黑人头像,奥梅克工匠雕刻这块石碑上的白人肖像时,显然也用活生生的人当模特儿。碑上人物脸部的五官特征是那么的逼真,不可能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拉文达废墟出土的雕像中,还有两尊具有白种人的容貌特征。其中一尊以浅浮雕的方式镌刻在一块直径大约三英尺,略呈圆形的石板上。像中人物穿着类似绑腿的鞋袜,脸上的五官具有明显的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人种特征,颏下蓄着一绺尖翘的大胡子,头上戴着一顶形状古怪的宽松帽子。他左手挥舞着一幅旗帜或某种兵器,右手空着,横放在胸前。一条花哨的腰带,缠绕着他那纤细的腰。另一幅白人肖像雕刻在一根细长的石柱上,衣着相似,脸上也有胡子。

  这些容貌奇特的异乡人究竟是谁?他们在中美洲干什么?他们是什么时候来到中美洲的?他们跟出现在这儿的其他异乡人——定居在闷热潮湿的橡胶丛林中,替奥梅克雕刻家担任模特儿的那些黑人——彼此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正统学界一贯主张,公元1492年之前,美洲一直处于孤立的状态中,跟西方世界没有接触。思想比较前卫的学者,拒绝接受这种教条式的观念。他们提出一个新的、看似合理的看法:奥梅克雕像描绘的那些深目高鼻、满脸胡须的人物,可能是古代活跃于地中海的腓尼基人;早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之间,他们就已经驾驶船舶.穿过直布罗陀海峡,横越大西洋,抵达美洲。提出这个观点的学者进一步指出:奥梅克雕像描绘的黑人,应该是腓尼基人的〃奴隶〃;腓尼基人在非洲西海岸捕捉这些黑人,千里迢迢带到美洲去2。

  我越仔细审视拉文达废墟出土的奇异雕像,就越不能接受这些见解。也许,在哥伦布之前许多年,腓尼基人和其他西方民族真的曾经穿越大西洋。这方面的证据并不缺乏,但限于篇幅,本书不拟详加论析3。我只想指出一个问题:纵横四海的腓尼基人,在古代世界许多地区留下他们独有的手工艺品,却没有在中美洲的奥梅克人聚居地,留下属于他们的任何东西。这儿发现的黑人头像,以及描绘留着胡子的白种男人的浮雕,在风格上、在雕工上,都完全看不出是腓尼基人的作品。事实上,就艺术风格来说,这些强劲有力的作品似乎并不属于任何已知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类型。不论是在美洲或是在旧世界,这些艺术品都没有先例。

  拉文达废墟出土的艺术品,似乎没有根源……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世间一切艺术表现方式,都有根源隐藏在某个地方。

  〃假设的第三者〃理论

  我想,要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可能得瞧一瞧埃及古文明学者提出的〃假设的第三者〃(hypothetical third party)理论。他们提出这样的观点,为的是想解开埃及历史的一大谜团。

  考古学上的证据显示,古埃及的文明并不像一般人类社会那样缓慢地、艰辛地发展演进,而是突然冒出来,已经完全成形,一如中美洲的奥梅克文化。事实上,埃及社会从原始过渡到先进,为时十分短暂,并不符合一般历史法则。在其他社会需要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才能发展完成的科技,在埃及却仿佛一夜之间出现,先前毫无任何迹象。

  例如,王朝之前的时代(公元前3500年左右)遗留下的埃及文物显示,当时的埃及人还不懂得使用文字。那个时期结束不久,突然间,我们今天经常在埃及古迹上看到的象形文字,却神奇地出现了,而且已经发展成熟。这个时候的埃及象形文字,可不仅仅是物体和动作的〃图画〃而已;它已经具备复杂的句法结构,拥有一些只代表声音的符号和一套详尽的数码。即使最早的象形文字,也已经风格化和规格化。有证据显示,早在埃及第一个朝代的初期,先进的〃草书〃已经被普遍使用了4。

  令人惊异的是,埃及象形文字的发展,似乎没有经历过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演进的阶段。相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古埃及人的数学、医学、天文学和建筑技术上。古埃及无比丰富和庞杂的宗教神话体系,显然也没有经历逐步演进的过程——连《亡灵书》(bookof the dead)这样精致的作品,其主要内容在王朝时代开始时就已经存在5。

  然而,研究埃及文明的学者,大都不愿正视埃及文化在远古时代所表现的成熟。这种早熟所蕴含的意义,对思想比较开通的学者来说却是非常值得探讨的。对王朝时代初期的埃及素有研究的学者魏斯特(john anthony bsp;这么复杂的一个文明,怎么突然冒出来,而且已经发育完全?我们不妨把1905年的汽车和今天的汽车比较一下,立刻就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经历过一个〃发展〃阶段。然而,在埃及我们却无法做这样的比较。在古埃及文化中,一切事物都是一开始就已经存在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很明显,但是,一般学者却不愿加以正视,因为它违背现代学术界的思想模式。事实上,埃及文明并不是〃发展〃出来的,它是从别人手中继承来的遗产6。

  多年来,魏斯特一直就是正统学界的眼中钉、肉中刺。然而,也有一些主流学者对埃及文明的突然崛起感到非常困惑。已故的伦敦大学爱德华上埃及学讲座教授(edbsp;耶稣降生之前大约3400年时,埃及发生重大的变化,整个国家从新石器时代的杂乱部落社会,一下子转变为组织严密的王国……

  在这期间,文字出现了,建筑技术和各种工艺发展到巅峰;所有的证据都显示,这个时期的埃及存在着一个昌盛辉煌的文明。这一切全都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完成。埃及人在文字和建筑上的重大发展,似乎没有明显的根源7。

  一个简单的解释是:古代世界的另一个文明突然影响到埃及,使埃及的文化骤然提升,取得决定性的重大进展。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幼发拉底河下游的苏美尔古国(sumer),极可能扮演这个角色。尽管有许多差异,埃及和苏美尔的建筑技术和风格却有不少共同点,显示这两个地区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关联。但是,单凭这些共同点,并不足以让我们推论,这个关联是一种因果关系——一个社会直接影响另一个社会。诚如艾默瑞教授指出的:

  根据我们的观察,这个关联是〃间接〃的;也许有一个〃第三者〃存在,将文化传播到幼发拉底河流域和尼罗河地区……现代学者大都不愿正视这么一个可能性:远古时代,曾经有人从一个假设的,至今犹未被发现的地区,迁居到幼发拉底河与尼罗河。如果我们承认,有一个〃第三者〃将高度发展的文化分别传播到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那么,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两个文明之间会存在那么多共同点和根本差异8。

  这个理论至少能让我们了解,为什么埃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苏美尔人,膜拜几乎相同的月亮神祗——埃及人管它叫索斯(thoth),苏美尔人称它为辛恩(sin)——而这些神祗在这两个国家的众神中都是最古老的。权威的埃及学专家华理士·布奇爵士(sir e.a.wallis budge)指出:〃这两位神祗实在太相似,不可能只是单纯的巧合……我们不应该说谁向谁借用神祗,但有一点似乎可以确定:古代埃及和苏美尔的知识阶层都曾向一个共同的、极为古老的文明,借用过神学体系。〃9

  因此,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是:布奇和艾默瑞两位学者都提到的〃第三者〃——那个〃共同的、极为古老的文明〃,〃假设的、至今犹未被发现的地区〃——指的究竟是谁?在什么地方?如果这个〃第三者〃真的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留下一笔丰厚的文化资产,那么,他们是不是也可能在中美洲留下相同的东西呢?

  有些学者争辩说,文明在墨西哥〃起步〃比在中东地区晚得多。但是,这样的观点并不足以解决问题。我们必须考虑这个可能性:最初的时候,文明同时崛起于这两个地区,但往后的发展却遇然不同,结局也不一样。

  据此我们可以推论:带来文明的〃第三者〃在埃及和苏美尔成功地推展教化事业,建立持久而杰出的文化;另一方面,在墨西哥(以及秘鲁),他们却遭受重大挫折——也许,开始时一切都很顺利,他们指导当地百姓雕凿石头,制作巨大的人头像和浮雕,但随后不知怎的,整个文明却开始走下坡,衰颓得十分快速。所幸,文明之火并未从此熄灭,但直到公元前约1500年(即所谓的〃奥梅克时代〃),中美洲文化才渐渐复苏。到了这个时候,当初雕凿的巨大石像——古代中美洲人的重大精神象征——已经被岁月侵蚀得面目全非,而它们的根源也全被遗忘,转化成一则则有关巨人和虬髯客的神话和传说。

  果真如此,那么,当我们注视那些巨大黑人头像的杏仁眼,或〃山姆大叔〃雕像高鼻深目、轮廓分明的五官时,我们看到的,很可能是远古时代曾经出现在这个地区的一些脸孔。这些极为杰出的艺术品,保存了一个已经消失的,包含好几个种族的古文明遗留下的影像。

  简言之,这就是应用在中美洲文明的〃假设第三者〃理论:古代墨西哥文明的崛起,确实受到外来的影响,但这个影响并未来自东半球;中东地区和美洲的某些民族,在极为古远的时代,可能从一个〃第三者〃文明继承到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从而建立起辉煌的文明。

  冒险步进瓦哈卡城

  离开维雅艾尔摩萨市之前,我特地到〃奥梅克与玛雅文化研究中心〃(centre forinvestigation of the cultures of the olmecs and maya,简称c)走一趟,向那儿的学者探询,这个地区是不是还有其他重要的奥梅克文化遗址。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建议我到荒郊野外去寻找。据说,在西南方数百公里外的瓦哈卡省(oaxacaprovince)阿尔班山(mountain ai ban),考古学家挖掘出一些〃奥梅克式〃手工艺品和若干浮雕。学者认为,这些浮雕所描绘的人物就是奥梅克人。

  我和伙伴桑莎决定,从维雅艾尔摩萨市出发,直接开车到位于东北方的犹加敦半岛。经由这条路线到阿尔班山得绕一个大圈子,但我们认为值得,因为可以趁此访查其他奥梅克遗迹。况且,一路驱车翻山越岭,进入瓦哈卡城所在的幽谷,景色十色壮丽,可以消解旅途的疲劳。

  我们先朝西行驶,经过拉文达废墟,再次穿过科泽科克斯市,越过萨育拉(sayula)和洛马波尼达(ioma bonita)两个小镇,来到位于交通要冲的图斯特佩克镇(tuxtepec)。一路前行,我们渐渐离开了被石油工业污染得面目全非的乡野,翻越过一座座蜿蜒起伏、有如地毯般铺满青草的山丘,行驶在五谷已经成熟的田野间。

  从图斯特佩克镇前行,连绵不绝的大山一座接一座矗立在我们眼前。我们转向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