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11部分阅读

作品:脱贫致富奔|作者:罗莉泡泡|分类:综合类型|更新:2025-05-21 00:01:49|下载:脱贫致富奔TXT下载
  赵牙侩看到夏家姐弟进门,就赶紧帮忙给众人介绍。

  “这位是刘家村的里长,来帮忙做见证的。”赵牙侩指着其中一个衣着较好的中年男子说道。赵牙侩继续介绍剩下的两个人道:“这是河滩地的主家,叫张丰。这是他娘子。”

  看来这河滩地,自己能买得到了,夏晓晴心里一阵高兴。

  赵牙侩又介绍了夏家姐弟,然后就叫邻人开始写契,契约写好后拿给卖家盖了手印,里长也在上面签了字盖了手印。之后赵牙侩又把地契递给夏晓晴让她验看。

  这还是夏晓晴第一次看见古代的地契,觉得非常新鲜,又事关切身利益,便仔细读看了起来,那地契上载明土地数量、坐落地点、四至边界、和买地的价钱,都和夏晓晴知道的情况对得上号。夏晓晴觉得没有问题,就在上面签了字盖了手印,又让周叔把钱付给了刘四柱家和张丰。

  张家人数了钱,又拿出牙钱给赵牙侩,又塞了些钱给里长和邻人,便告高高兴兴地辞了。里长和邻人完成了任务,又得了好处,也跟着告辞了。

  看天色还早,赵牙侩便带着夏家姐弟往镇上走,因为夏家姐弟现在拿着的地契只是草契,只有到官府交了税钱,盖上官府大印才算具有法律效益。

  夏晓晴拿着新鲜出炉的红契一阵激动,这地契上写的是自己的名字,说起来自己也算是个古代地主婆了,哈哈哈哈······。

  赵牙侩看买卖已经做完,也没自己的事了,便告辞去忙自己的事儿了。走时又叫上了周二魁,说要给他介绍一个修补房屋的活计。

  夏晓晴想到自己的养殖事业,便准备再回刘家村。看到已到中午吃饭的时间了,又忙了一早上肚子也饿了,就准备带着二郎在镇上随便吃点。

  “二郎,我们中午就在镇上随便吃点,等吃完饭我们再去刘家村。这镇上有什么好吃又便宜的?”夏晓晴还没在外面吃过东西,只有咨询夏二郎。

  “我们在镇上吃啊,以前爹带我在镇口吃过素面,味道可好了,我们去吃吧。”夏二郎一直记得几年前在镇上吃过的素面的味道,觉得那是他以前吃过最好吃的东西。

  “行,我们就去吃素面。”夏晓晴看弟弟这么高兴,也就同意了。

  夏二郎带着姐姐来到以前吃过的面摊,又点上了两碗他喜欢的素面。

  面摊就位于镇口的街道旁,夏晓晴每次赶集时都会经过,只是平时没有在镇上吃饭的习惯,便没有留意。面摊很小,只有三张桌子,来吃饭的多是些干力气活的粗汉,穿着都有些破旧。面的品种也少,只有素面和肉丝面两种,素面每碗四文钱,肉丝面每碗六文钱,价格适中很适合下层百姓。

  摊主平日做惯了动作很快,几下便下好了面,端了上来,透亮的面汤上飘着少许葱花,和细细油点。夏晓晴满怀期待的吃了起来,只是吃下了第一口后她便后悔了,这完全是名副其实的素面,除了咸味就没吃出其他味来。“二郎,这就是你说的,好吃的素面?”

  夏二郎也惊于这素面的味道,正在郁闷,听二姐一说更是羞愧,便找起借口来,“我记着以前挺好吃的啊,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变味了,肯定是换了摊主。”

  二郎是爹带着来吃的,已经是几年前的事儿了,以前他年纪小吃过的东西不多,觉得外面的东西好吃,现在长大了口味丰富了,这几个月又被二姐做的菜养挑了嘴,自然就觉得变了味。

  “二姐,还是你做的面好吃。”夏二郎现在觉得还是自己家做的东西最好吃。

  夏晓晴在前世就不喜欢吃面,家里会出现的面只有两种,一种是泡面,另一种是袋装的味千拉面。这两种面都有共同的特点,味道好面筋斗。来到古代后,因为都是吃的手擀面,不存在糊面的情况,所以夏晓晴就在面汤上下足了功夫。自己这吃遍现代的人都觉得好吃,二郎当然会觉得好吃。“先吃点垫点肚子,晚上回去姐给你做好吃的去。”

  夏二郎听见姐姐的承诺,高兴坏了,觉得这素面也没这么难吃了。

  看见弟弟吃起来,夏晓晴也跟着大吃了几口,觉得没之前么饿了,便停下了筷子。夏二郎虽然觉得不好吃,但觉得浪费粮食不好,也还是把自己的那碗面吃了个精光,又把姐姐剩下的半碗面也吃了。

  夏晓晴也知道在古代粮食精贵不能浪费,但在前世生活了二十几年,已经养成了奢侈的习惯,一时半会儿还是改不过来。

  第四十六章 养殖场

  草草地吃完午饭后,夏晓晴又带着弟弟往刘家村走去。此时刘家人才吃完午饭,家里男人们正坐在堂屋里,商量以后家里的生活安排。家里田地已经卖给了夏家,虽然夏家同意自家继续耕种,但每年要交回六成租子,剩下四成的粮食是远远不够自家人填饱肚子的。刘大贵就想跟几个弟弟商量看看,再去佃上几亩别人家的地回来种。家里没了田地,卖地的钱还了债,剩下的又要留着给爹治病,只靠两个弟弟在镇上打短工补贴,全家十一口人根本是吃不上一口饱饭,。

  刘家人看到夏家姐弟又走了回来,怕他们有什么要紧的事儿要说,就赶紧请他们进屋里坐下说话,又叫了刘大嫂过来陪客人。

  “二娘子,你们过来是有什么事儿吗?是地契有问题吗?”地契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难道是···,刘大贵想到这里面色发灰,有些担忧地问道:“还是,你不想把地佃给我家种了?”

  “不是的,刘大哥。这五亩地我既然说了,就肯定是佃给你家种的,你就不要担心了。”夏晓晴看刘大贵误会,赶紧解释道。“我来是有点事想请你们帮忙的。”

  “找我们帮忙?”确认了夏家会把地佃给自家种,使刘大贵放下心来。但听闻夏家二娘子是来找自家帮忙的,刘大贵又有些不解,他不知道自家能帮夏家做些什么。但想到夏家的帮助,就热心地保证道:“二娘子,不用这么客气,你是我家的恩人,有什么事尽管说,我们一定给你办到。”

  “是这样的,刘大哥。早上你也看到了,除了买你家的地,我还买了四亩河滩地。”夏晓晴说道。

  “二娘子,你就不该买那河滩地,那地长不出粮食来,你上当了,那张家早就想卖地,附近的人都知道底细,没人愿意买。早上我就想插个空,偷偷跟你说说,哪知道这么快就把契立下了。”刘大贵觉得二娘子心好,肯定是受了张家的骗,才买了那河滩地。

  “刘大哥,那地的情况我知道。我买它来是有用处的,今天我就是为了这事来找你们的。”夏晓晴把自己的打算说了出来,“我知道你家如今卖了地,再加上刘老爹的病,以后生活想必更困难了。那河滩地我家想在上面盖个鸭舍,以后专门在那里养鸭、养鹅,本来打算在这附近雇两个人帮忙喂养。”

  “既然离你家近,我就想着先过来问问你们家,如果你们家人愿意,就帮我家看着河滩地养家禽。只是我家也没多少钱,最开始每个月只能给你们一百六十文钱,等以后鸭、鹅卖了钱赚了钱,我再给你们涨工钱。”夏晓晴之前想过,这养家禽的工作两个人就够了,每个月一百六十文钱,一年下来也有二两银子,也能买上四石粮食了,是比外面的工钱少点,但是稳定。“这钱是少了点,但养家禽这活,两个嫂嫂也干得,你们全当是贴补家用。”

  刘家人正为今后的衣食发愁,听到夏家二娘子的话,都感激不已,觉得她真正是雪中送炭。

  “二娘子,没想到你小小的人儿就有一副菩萨心肠,之前救了我家公公的命,知道我家困难,又来帮衬我家,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刘大嫂拉着夏晓晴的手,抹着泪说道。“这钱不少,不少。”

  刘家几兄弟也是感动得热泪盈眶,连连道谢,又差点给夏家姐弟磕头下跪了。

  夏晓晴大囧,这刘家人也太淳朴厚道了,之前也是考虑到刘家卖了地生活困难,肯定急切地想找活做,自己这时雇他家帮忙,也是想到刘家劳力多,出两个人的工钱就当于找到一大家人帮忙,这样可以省下许多开支。没想到刘家人只看到自己的好,想到这些夏晓晴觉得自己有点卑鄙,在心里小小地鄙视了一下自己。

  “刘大哥,到时这盖鸭舍的活,也还需要几个哥哥帮忙,我会给你们付工钱的。”夏晓晴想到时帮忙盖鸭舍就给他家一个月工钱,就当是补偿了。

  “二娘子,这工钱这可不敢要,你帮了我家这么多,我们出点力也是应该的。”刘大贵坚持不收。“二娘子,你那天要盖就来叫我们,有什么需要准备的都可以叫我们帮忙。”

  “那行,工钱的事到时再说,这盖鸭舍的事儿,我还得回去仔细想想,等隔两天我再来通知你们。”夏晓晴准备回去把四亩地具体规划一下,争取做到合理搭配,循环利用。

  “要不,刘大哥。这两天你们先帮我,把那四亩地靠东边的两亩先开出来,再帮我买点苜蓿种子,趁中午日头大先晒上两天。”还是先做点准备功夫,免得到时太忙。夏晓晴从钱袋里拿出五十文钱,递给刘大贵说道:“这钱你先拿着,帮我买种子。”

  “用不了这么多,几文钱就够了。”刘大贵看到二娘子给这么多钱,不肯去接。

  “多了就先放在刘大哥你这儿,盖鸭舍也需要买东西,到时也要用钱的。”刘大贵想想也对,也就收下了,还发誓保证绝不辜负二娘子所托,会全心全意帮她盖好鸭舍的。

  ~~~~~~~~~~~~~~~~~~~~~~~~~~~~~~~~~~~~~~~~~~~~~~~~~~~~

  两天后夏晓晴就拿着图纸带着小跟班夏二郎去了刘家村,经过她两天的思考,终于规划好剩下的两亩河滩地。

  和苜蓿地相连的那一亩半地,专门用来盖窝棚养家禽,东边养鸡西边养鸭、鹅,中间用篱笆隔开。鸭舍前面河边用木柱和渔网围成方形水池,用来放养鸭、鹅,白天就让它们在河里找食,可以减少饲料用量。

  最后剩下的半亩地,挖成鱼塘用来养鱼,平日鸡鸭的排泄物,就可以直接倒进去喂鱼。鱼塘和麦田之间挖水渠,直接引水到田地里,就可以把种小麦改成种水稻,这样就能实现夏晓晴每天吃米饭的目标。而且鱼塘也可以多放鱼苗,等秧苗稍微长大些,就可以把小鱼放到稻田里,这样既能肥田也不需要鱼料,还可以消灭稻田里的杂草。其实夏晓晴挖这鱼塘的主要原因,是想把它当成蓄水池,农业生产最怕干旱,如果遇到旱灾自己养的这些家禽可坚持不了多久。

  夏晓晴把规划图摊开来,给刘家人一一讲解。最先就是让刘家人不种麦子改种水稻,刘家人没种过水稻也不喜欢吃米饭,显得有些为难。夏晓晴知道他们的顾虑,向他们承诺以后种出来的水稻,如果刘家不要,夏家都会按市价折成银子给他们。而且还会把稻田养鱼收入的一成给刘家,如果家禽养的好也会有分红。

  刘家人看到夏晓晴的规划图都有些吃惊,他们从没想过能在田里养鱼,还把河面网住用来养鸭鹅。

  “这样能行吗?鱼不吃地里的庄稼啊?”刘大贵怕养鱼毁了庄稼,到时候全家人就要饿肚子了。

  “不会的,鱼只喜欢吃水稻的嫩叶,我们先养在鱼池里,等变成老叶在把鱼放过去就行。”夏晓晴解释道。“刘大哥,你不用担心,这都是农书上也的,肯定没问题,你就按我说的做就成。这几天先把养家禽的窝棚盖好,先把鸡鸭养上。”

  “那行,等割完麦子,我就把地改为水田,窝棚我们下午就开始盖。”刘大贵知道夏家二娘子的父亲是秀才,家里孩子也都会看书认字,既然夏秀才都同意了,应该是不会有问题的。只是他不知道这些都是夏晓晴自己的决定,她准备先斩后奏,等收成了在告诉爹娘,启动资金本来只有三两,也在她软磨硬泡下变成了五两。

  夏晓晴又那了些钱给刘大贵,让他帮忙买盖窝棚的木材和围河需要的渔网,刘大贵接了钱就带着弟弟们忙活开了。夏晓晴也带着二郎去了镇上,她要让赵牙侩帮忙买鸡、鸭和鱼苗,这次需要的数量比较多,自己挨家收购太麻烦了。

  夏晓晴找到赵牙侩大概说了自己的需要,产蛋期的鸡鸭鹅各二十只,鸡仔、鸭仔、鹅仔各二十只,草鱼鱼苗五百尾。赵牙侩又习惯性的翻了一下小册子,就接下了这单生意,答应后天就把货源组织好,并且答应帮忙雇车直接送到刘家村去,夏晓晴提前付了定金。

  夏晓晴每天带着弟弟早出晚归,往返于家里和刘家村。两天后,刘家几兄弟就按照夏晓晴的规划,建好小型养殖场,鱼塘也挖了出来并放了水,紫花苜蓿也种下了。赵牙侩也按照之前的约定,把夏晓晴需要的家禽和鱼苗都送了来。

  买家禽和鱼苗一共花掉了夏晓晴四千三百八十文钱,又给了赵牙侩一百三十文牙钱,这一下就花去了夏晓晴四千五百一十文钱。盖窝棚买木料、买渔网、苜蓿种子又用去一百七十四文钱,夏晓晴五两银子的启动资金一下就只剩了三百一十六文钱。

  紫花苜蓿才刚种下去,还要等一段时间才能收获,夏晓晴又拿了二十文钱,从附近的村民家里收购了六百斤麦麸,又给了刘家两百文让他们当做后面两个个月饲的料钱,收购杂粮和菜叶,多退少补不够再向她要。

  第四十六章 订单

  夏晓晴怕给的饲料钱不够,又想到前世农业节目演过,农户人工养殖蝇蛆和蚯蚓来喂养家禽,不仅能增加产蛋量还能加快出栏量。于是就让刘大贵在饲养场一角专门开了一小块地,用石头砌了围边,从附近的田地里抓了大量的蚯蚓回来,用烂菜叶、家禽的粪便加上切碎的秸秆在地里人工饲养。

  夏晓晴又让刘大嫂优先用蚯蚓喂养产蛋期的家禽,好用来增加和稳定产蛋量。夏晓晴手里的资金差不多快用完了,这个月还要付工钱给刘大嫂两妯娌,只好先卖蛋,收回些资金,等有钱了再留种蛋孵化繁殖,到时再专做禽肉买卖。

  看着手上剩下九十六文钱,夏晓晴有些发愁,刘家人帮了自己这么多忙,一点工钱都不给也太不厚道了,只是现在手上连一百文都不到,怎么好拿出手。

  夏大姐看到妹妹在屋里唉声叹气地算账,早已猜到她是在为钱发愁,又偷偷问过了二郎,知道确实是差钱用。

  “二妞,这钱你拿去。”夏大姐从衣箱里找出自己放体己钱的荷包,打开看了看,又拉紧抽绳,一下塞到妹妹手里,又用手指着妹妹脑门骂道:“傻样,没钱了也不个吱声,看你都愁成啥样了。”

  夏晓晴知道这是上次夏大姐卖荷包存下的私房钱,有一两二分银子,夏大姐平日一点都没舍得用,没想到现在全给了自己。夏晓晴知道现在不是推让的时候,抱着夏大姐的手,一脸感激地道了谢,并承诺一有了钱就还给夏大姐。

  夏晓晴用大姐给的钱,给养殖场又添了些家禽。又拿出两百文钱当成工钱,去酬谢刘大贵,没想到刘家人却坚持不肯收下,只说帮忙是应该的。夏晓晴劝不过,就买了三斤猪肉、五斤糕点和几尺棉布当做替代品送了去。刘家人看到东西,越发觉得二娘子为人厚道,对他家恩重如山。

  夏晓晴的养殖场因为直接买的是产蛋期的家禽,买回来的家禽适应了地方后,没两天就恢复了产蛋,因为饲料里面添加了蛋白质含量丰富的蚯蚓,所以保证了家禽每日一蛋的稳定产量。

  夏晓晴早就规划好了销售渠道,一是直接拿到市场上销售,二是以批发的价格供应给镇上的酒楼。市场上的销售夏晓晴直接交给了夏二郎负责,经过前两次他已经是老手了。夏晓晴准备自己负责联系镇上的酒楼,只是最开始养殖场的出蛋量并不大,夏晓晴就只联系了以前合作过的福满楼。

  福满楼的周掌柜靠夏家的春笋赚了一大笔,还想和夏家明年继续合作,看到夏家二娘子来卖蛋,蛋的价格又比外面的便宜就很快同意了。夏晓晴告诉周掌柜自己家即将推出一种叫皮蛋的新品种,也是用夏家祖上传下的秘方做成的,既可以生吃又可以煮汤熬粥。周掌柜一听顿时眼睛一亮,耳边仿佛响起铜钱掉入钱袋的声音,他知道发财的机会又到了。

  “二娘子,你说的那皮蛋你家什么时候能做好?又是怎么卖的?他能做什么菜啊?”周掌柜急切地问道,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了。

  “皮蛋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加工,我已经做下了第一批共六十枚,还要等上十天左右才能出缸,这皮蛋的卖价是一文钱一个。这皮蛋能做的菜可多了,什么皮蛋豆腐、凉拌皮蛋、皮蛋瘦肉粥、皮蛋烩排骨······。”夏晓晴一口气说了一大串菜名,都是她在前世吃过的皮蛋菜肴。

  养殖场每天都会产出很多鲜蛋来,古代家庭一般都喜欢自己饲养家禽,所以对鲜蛋的需求量不大,市场销售很不稳定。而且古代也不比现代,可以把蛋放在冰箱里保鲜,夏晓晴为了尽可能减少坏蛋,就想到了把鲜蛋深加工。又经过一番打探,知道这个时代还没有皮蛋出现,夏晓晴就准备大力皮蛋产业。

  夏晓晴报出的一大串周掌柜没听过的菜名,听得周掌柜眼睛都直了。“看来这皮蛋是个好东西,可你说的这些菜,我家厨子不要说做,连听都没听过。这可就为难了?”

  夏晓晴早就料到周掌柜会这么说,也早就想好了对应之策。“周掌柜,就按我们的老规矩,只要你买我家的蛋,我给你提供两个做皮蛋的食单,让你当成酒楼的特色菜卖。”

  “好,好,既然这样我就先把你家那六十枚皮蛋订下了,等一出来马上就给我送来。”这番话正是周掌柜想听到的,又得了两个新食单,更是心花怒放,马上就拿了定钱递给夏家二娘子,生怕这等好事被别家抢了先。

  “行,一起了缸马上就给你送来。”夏晓晴收下定钱,有想到家里腌制的咸鸭蛋,于是便继续推销道:“周掌柜,其实我家还有咸鸭蛋买,价格是两文钱三个。价格算下来,跟酒楼自己做价差不多,还省了人工,你要不要买点,我那也有一个食单是专做咸蛋黄的。”

  新鲜鸭蛋的价格一文钱两个,夏家卖两文钱三个,价格也倒是不贵,只是平日福满楼的咸鸭蛋都是自家厨子伙计自己做的,也花不了多少时间,自己也不用多给工钱,但是如果不买又得不到夏家的食单,夏家的食单可是好东西,周掌柜在心里盘算着。“那行,咸鸭蛋我也订些,到时你一起给我送来。”

  “行,没问题,我一定准时送来。”夏晓晴写了订金收条给周掌柜,然后拿着订金高高兴兴地回了刘家村。

  夏家养殖场现在是由刘家两妯娌全全负责,现在养的家禽不多,场里的活一个人就能做的完,二娘子每个月付这么多工钱让她们很是愧疚,所以干得是更加认真了,为了给二娘子省钱,还常常去镇上捡菜贩丢弃的烂叶回来。

  夏晓晴也知道她们全心全意帮助自己,也想帮他们改善一下生活,就去香料店买齐了大料熬成了卤汁,教刘家人学会了做卤鸡蛋,让他们趁赶集的时候拿到集市上去卖,并且又按批发价将鸡蛋赊给刘家,让他们卖了再付钱。

  第四十七章 人工孵化

  养殖场的事有刘家两个嫂子打理,销售送货事宜由二郎负责,基本上不需要夏晓晴操心,所以她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家禽幼仔人工孵化技术的研究上。

  夏晓晴记得以前看过的一片文章上说过,母鸡抱窝时的恒定温度是三十七度左右,人工孵化的技术关键就是控制孵化温度。那篇文章上还写了油灯孵化箱的原理,但是夏晓晴压根没想过自己会有孵小鸡的一天,当时就粗略的扫射了一遍没有仔细阅读,夏晓晴现在想到都觉得后悔,早知道那时就应该把文章多读两遍才对。

  夏晓晴回忆了大半天,还是没能想通油灯孵化的原理,只好放弃这个想法,拾人牙慧也是不这么好捡的。既然放弃了油灯孵化箱,夏晓晴就只能从恒温三十七度下手,夏晓晴想了很多保温的方法,结果都不太现实,最后只有把主意打到卧室里的炕床上。

  炕床用火升温,能很好的保持温度,夏晓晴把秸秆和干草铺在炕席上,把选出的种蛋挨个放好,又盖上一层秸秆,然后倒扣上二郎专门编好的扁竹筐,最后在竹筐上盖一层薄被,人造鸡妈妈就这样做成了。

  因为古代没有温度计,确定不了三十七度到底是多热,夏晓晴专门买回一只正在抱窝的母鸡,把鸡窝安放在炕床边,每天做温度对比实验,经过十几天的对比,夏晓晴基本掌握了大概温度。因为夏晓晴的孵化实验,夏大姐和妞妞被迫挪窝了,而夏晓晴为了就近观察,还是留了下来,还好炕尾的温度比较低,盖床薄被也能忍过去。

  夏晓晴一门心思地扑在了小鸡的孵化上,废寝忘食的过了二十一天后,在夏晓晴差点变成斗鸡眼时,第一只小鸡终于破壳而出了。看到那只小鸡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夏晓晴心情那个激动,好像看见了自己的孩子一样。

  这次夏晓晴一共使用了二十枚种蛋,最终孵化成小鸡的只有十一只,成功率并不太高,只不过这是夏晓晴第一次孵化,就能达到这种水平,已经她让很高兴了,以后再多试验几次孵化成功率肯定能更高。

  掌握了大概技术后,夏晓晴就决定迅速地把它投入生产,至于孵化成功率就只有在实践中成长了,夏晓晴充分认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

  夏晓晴仔细思考过后,还是决定把这个孵化的工作交给刘家人,自己在前世已经习惯了统筹管理合理分工,夏晓晴知道自己不是个有耐心守着孵蛋的人,之前孵蛋的二十一天差点让自己活活闷死,每天只能呆在卧室里守着炕床,确实太折磨人了。

  夏晓晴把自己用炕床孵出的小鸡,带到养殖场给刘家人看了,刘家人感到十分惊奇,他们从没听说过不用母鸡就能孵出鸡仔。

  “刘大哥,我过来就是想跟你们商量这人工孵化的问题,我想让你家专门帮我孵蛋,我在家已经试过了,只要保证恒定的温度,就能用人工的方法孵蛋,这样就不用等母鸡抱窝,而且每次可以孵化上百枚种蛋。”夏晓晴在心里大概一算,继续说道:“以后你家就帮我孵蛋,每孵出两个蛋我给你们一文钱。”

  刘大贵听闻二娘子又要付钱让自家做事,连忙摆手摇头拒绝道:“二娘子,你不用再给钱了,你雇了孩子他娘和他二婶,每个月还给这么多工钱,这孵蛋的事本来就是它们应该做的,还给啥钱啊。”

  “这不一样,我雇大嫂子和二嫂子是帮忙喂养家禽的,这孵化又是另外的事,当然得另外付钱了。”这孵蛋可得长期守在一旁观察温度,每天都离不得人。夏晓晴根深蒂固的现代思想,让她做不出剥削劳工的事来。“只是,刘大哥,这人工孵化的技术现在只有我知道,以后你家帮我孵蛋,还请你一定要帮我保密。”

  刘大贵看了几个弟弟一眼,说道:“二娘子,这孵蛋的事我们会好好帮你干的,而且我们肯定不会给外人说的,只是我家受了你这么大的恩惠,还不知道该怎么报答你呢,你让我们怎么好意思再拿你的钱。”

  “你们出力,我付工钱是应该的。再说你们家现在也需要钱,就不要跟我推辞了。我家也穷过,知道饿肚子不好受。”夏晓晴怕他们还是坚持,就动之以理。“现在刘大叔每天都要吃药,上次卖地的钱应该坚持不了多久了吧。刘大叔这病可是富贵病,需要好药材,你们现在也得多存点钱。”

  刘大贵脸色一黯,说道:“大夫说我爹的病医不好了,现在是用好药拖着,说最多只能再拖上一季,现在是能多活一日是一日了。”

  “上次我说的骨髓汤,你们没给刘大叔喝吗?”怎么这么快就下了病危通知书,不是应该会好转一些吗。

  “我们给爹喝了,只是这牛骨买不到,我们就只用了羊骨。爹喝了是比以前好多了。”刘大贵说道。

  对啊,古代的牛都是用来耕地的,古代政府为了保证农业生产,不允许随意捕杀耕牛,只有意外死亡的耕牛才能拿来食用。真是无奈啊,明知道方法却还是救不了病人。“那就用羊骨吧,但是得增大剂量,每日多喝一次,但最好还是找找牛骨。”

  “我已经叫人帮忙留意了,只要有人家死了牛我就去买去。”刘大贵已经问遍了周围的村子,最近都没有死牛的,只好托了人帮忙留意。

  夏晓晴看刘家人情绪不对,都是一副要哭的表情,赶紧转移话题,仔细地给他们讲解起人工孵化技术来。其实夏晓晴需要讲解的地方也不多,最重要的就是温度的问题,夏晓晴当场就叫刘大贵烧了炕,让他们体验了一把三十七度的感觉。

  刘家人没想到这么简单就可以孵出小鸡,只是他们不懂为什么二娘子要让他们一直炕保持那个温度,但是他们已经很习惯按二娘子的吩咐做事了,也就没有去计较为什么。

  第四十八章 有人说亲

  看到刘家人练习了几天,基本掌握了孵化技术,夏晓晴拿了些钱给他们,让他们请人在养殖场里砌个火炕,专门用来人工孵化,又余下些钱用来贴补柴火钱。

  夏晓晴围着自家土地逛了一圈,鱼塘里小鱼游得正欢,因为有家禽的粪便当成饵料,平日只需要见天撒点麦麸下去就可以了,基本上不用另外再买鱼饲料,这让夏晓晴省下了一大笔开支。地里的麦子就要收割了,等收了麦子,种下水稻苗长成半高时,鱼塘里的鱼苗差不多能长成一寸多长的半大小鱼了,到时候从鱼塘里分出一大半放到稻田里,在水田里养上两个多月,就能长成大鱼对外销售了。

  地里种下的苜蓿也长得挺好,一派绿意盎然的样子,在等上一个多月就能采收了,到时养殖场也能实现自给自足了。养殖场现在是靠卖蛋为主,以后要慢慢转变成卖禽肉和蛋相结合,夏晓晴整理了一下脑袋里的思路,为自己定下一个大概方向。

  夏晓晴和刘家人约定好,让刘武帮忙每隔两天给镇里酒楼送货,夏晓晴自己每隔五天来视察一次,如果平时有要紧的事,就去镇上找赶车的张把式,让他帮忙传口信,自己知道了就会尽快赶来。

  安排好了养殖场里所有的事,夏晓晴终于可以喘口气了,就准备回家好生休养一番,夏晓晴连续在养殖场里忙活了好几天,每次来回都要走上几个小时的路,可把她累得够呛,只不过创业艰难,启动资金有限,夏晓晴再累也没舍得坐车去。

  “二姐,娘叫你过去。”夏晓晴才回到家里,才洗完手准备吃饭,就听到五郎叫自己。

  “娘叫我啥事啊?我饿着呢,等我吃了饭就去。”夏晓晴从大锅里拿出大姐给自己留的午饭,大口吃了起来。看五郎站在旁边望着自己,又随口问道:“妞妞呢?你怎么没带着她啊?”

  “妞妞在娘屋里睡觉呢。周婶来了,现在正和娘一起说话呢。”夏五郎想到早上来的人,故作神秘地对二姐说道:“二姐,今天早上家里有客人来,我偷偷躲在门边听了,说是来给大姐说亲的。”

  提亲?不会吧,夏大姐要到下个月才满十二岁,就算古代用虚岁也才十三岁,还是一个半大孩子,怎么就要嫁人了啊,而且古代的孩子发育晚,夏大姐连月事都还没来,结了婚怎么xxoo啊,还要生儿育女,这不是是残害少年儿童嘛,真是黑暗的旧社会。“说的是哪家?你听到了吗?大姐知道吗?”

  “那人来了后,娘就让大姐回屋了,我也没跟大姐说。我趁他们不注意趴在窗边听的,早上来的那婶子,我以前在桃花家见过她,桃花管她叫八姑,桃花说她姑姑家在邻村。八姑说是来帮她们村子里的一个读书人说亲来的。”夏五郎八卦地说着。

  “那读书人姓甚名谁,年龄多大,家里经济如何,家里还有些什么人?”夏晓晴连忙继续问道。

  “八姑说那读书人姓钱,具体岁数没说,家里有二十几亩地,都佃给别人靠收租子为生,是家里的独子,父亲过世了几年了,家里只有一个寡母。八姑说是那读书人的母亲让她来的,八姑说大姐又识字又会管家。”夏五郎把自己在窗台前断断续续听到的,都说了出来。

  感觉就是典型的盲婚哑嫁,女人在古代真是前景堪忧啊,还好自己现在年龄小,不然就杯具了。“就这些,没说其他的啦?”

  “妞妞一直在旁边动来动去,我怕被爹娘发现,不敢在窗边呆久了,后面他们说什么我就不知道了。”夏五郎一脸纠结地说道。

  没想到这小子还很适合当间谍,有前途。“这次你做的很好,这可攸关大姐的终生幸福,下次再有人来给大姐说亲,你也要去听了回来告诉二姐,到时候二姐给你买糖吃。”

  “好,二姐,我知道了。”夏五郎虽然不知道什么叫终生幸福,但听到二姐夸奖自己,显得很是高兴。

  邻村姓钱的读书人,看来得去打听看看才行。“五郎,你偷偷去去问问桃花,她八姑住在哪个村子。”

  现在桃花应该在河边玩,“二姐,我现在就去问,你等着。”夏五郎接了任务,就往外面冲。

  夏晓晴看弟弟出了门,想到娘还等着自己,赶紧两口把午饭吃完,就往娘屋走去。

  穿过堂屋,夏晓晴正想推门进去,突然在门口听到‘钱家’字眼,她赶紧停下脚步,轻轻伏在门边听了起来。

  “那钱家我到也听过,去年年前孩他爹就是帮钱家隔壁那家盖房子,他爹回来也说过几次,说那钱子旺人到还本分,就是叫他娘掬得紧,性子有些软。”

  “他爹死得早,就一个独苗,他娘看得紧倒也不奇怪。就是不知道他的学问如何?”

  “这我到没听孩子他爹说过,要不我回去问问看。夏兄弟怎么说?”

  “他也不说啥,只说让我看着办。我都多少年没出过门了,和村里的人往来也少,也就和姐姐你见得多,也只好让你帮我打听了。”

  “行啊,我去帮你打听去,只是我觉得钱家,又是寡母又是独苗的,想必不太好相处,以后生儿子的压力也大。”

  “这也是,这生孩子的事儿谁也说不准,我才嫁到夏家就没少为这事,受婆婆和大嫂欺负。”里屋传来一阵抽搐的哭声,想来是娘想到以前的伤心事,忍不住哭诉起来。

  “好了,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不是好了吗,家里孩子这么多,个个又贴心。”周婶在屋里劝道。

  夏晓晴在门外听到她们换了话题,知道自己也该进去了,就退后两步,重重地踩出脚步声,然后推开门进去。“娘,你叫我啊?啥事啊?”

  “二妞,你来了,过来坐下。”陈氏招手让女儿过来,让女儿到自己身边坐下,“才几天脸都瘦了一圈了,你那鸡场咋样了?”

  “鸡场挺好的,娘你不用担心。娘你叫我来有啥事啊?”夏晓晴问道。

  第四十九章 担心

  “你周叔这段时间一直有点咳嗽,前两天你周婶从我们家拿了些,你做的枇杷膏回去,你周叔吃了好多了。你周婶就想问问你是用啥做的,她也好回去照着做些。”陈氏说道。

  “你做的那枇杷膏治咳嗽真管用,味道甜甜的又好喝。你给我说说是咋做的,我回去多做点,等下个月去看你红儿姐姐时也送点去。”周婶想到即将出生的外孙,心里一阵高兴。

  红儿姐姐是周婶的大女儿,前年就嫁到邻镇去了,去年年初已经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只是没多久又怀了身孕,听说下个月就要生了,想来周婶应该就是为了看外孙而去的,夏晓晴在心里想着。

  夏晓晴把做枇杷膏需要的材料,制作方法都教给了周婶,又教了她保存的方法,周婶仔细地记在了心里。

  “娘,没事我就先出去了,我想回屋睡会儿。”夏晓晴陪着母亲和周婶说了一阵话,本来想旁敲侧击地打听一下大姐的婚事,结果老妈和周婶一直说不到重点,先说些东家长西家短的八卦,后来又说到周婶准备给女儿带去的礼物云云,听得夏晓晴直打哈欠。

  陈氏看女儿眼睛都快睁不开了,也觉得一阵心疼,便赶快让她离开,“看你倦的,快回去休息吧。”

  看女儿出了门,陈氏担心地说道;“也不知道二妞说的那个养殖场能不能成,这孩子也不知道最近是怎么了,一门心思就想着赚钱。一个女孩天天往外跑,现在年纪倒是还小,等大还是这性子可怎么好找婆家啊。都是我和他爹没用,还要儿女跟着奔波劳累,出外挣钱养家。我和他爹病了这么久,把家里的钱都败没了,现在家里的钱都是孩子们挣来的,想着我都觉得对不住孩子们。”

  “你就别担心了,你家二妞聪明着咧,孩他爹见的世面多,他都说那养殖场能成,就肯定没问题。以前是你们照顾孩子,现在他们大了照顾你们也是应该的,有啥对不住的。要我说你们两口子是最有福气的,家里孩子个个懂事又孝顺,都知道为家里操心,你看他们把家里打理得多好,前院养猪后院养鱼的,村里有几家比得上你家的。现在夏兄弟的身体也好多了,再等几个月病好全了,就可以出去挣钱养家了。到时候就不让二妞出去了,拘在家里学学女红做做家务,稳稳性子就成了。”周婶开导着陈氏,让她不要为女儿担心,自己专心养病就好。

  “也只好这样了。嫂子,你再帮我打听看看,有哪家合适大妞的,多留意几家总好些。”陈氏现在最忧心的就是大女儿的亲事,自己又没办法出门,就只好托付给和自己最亲的周大嫂。

  “大妞是我从小看大的,跟我亲闺女一样,我当然得给她挑个好的,你就别担心了。”看到妞妞翻了个身,周婶以为她被自己声音吵醒了,赶紧压低声音,“你把你自己的身体顾好才是真的,到时候还等着你给大妞置办嫁妆呢。我看你最近也好多了,脸色红润了不少,等大妞成亲时,病肯定能好全。”

  “最近有劲了些,我都能下地走上几步了。二妞说我的病得吃得好,每天早上让我喝羊乳,还吃一种叫固元膏的膏药,每天还要吃一个鸡蛋,家里隔两天就能见着肉荤,照这吃法再难治的病也能好全,这得花多少钱啊。”陈氏惋惜钱财的语气里掩盖不了对儿女的欣慰之情。

  “这些孩子真是有心了。”陈氏的一番话让周婶都嫉妒了,夏家的孩子这么小就知道心疼父母,自家的孩子每天下了学回家只知道要东西吃,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气死人。

  周婶又和陈氏说了会儿闲话,看天色不早了,才告辞回家做晚饭。

  ~~~~~~~~~~~~~~~~~~~~~~~~~~~~~~~~~~~~~~~~~~~~~~~~~~~~~~~~~~~~~~~~~~~~~~~~~~~~~

  夏晓晴回到卧室,夏大姐正坐在炕上对着绣架绣花,穿针走线一副行云流水的沉稳模样。虽是十二三岁的小小年纪,却早已没有了小女儿的天真,生活的磨砺让她快速成长起来。小小年纪做得一手好女红、好厨艺,还要照顾爹娘看护弟妹,如果不是她偶尔表现出的小孩性子和稚嫩脸庞,夏晓晴会以为她已经是个成人。其实有如此心境,大姐现在嫁人应该也不会太难过。

  “二妞,你啥时候回来的?咋这样看着我?”夏大姐听到响动抬起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