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心中所浮现的“与父亲裸体相拥”的影像却泄露了她潜意识里的秘密。这个影像跟梦中的影像相互呼应,都在暗示她与父亲的关系是她心中未解决的一个疙瘩。
对于这些尘封已久,已成昨日黄花,但却是今日症状之来源的欲望与恐惧,医师鼓励她用业已成熟的理智去烛照它,终于为她带来了解脱。
都是壁纸惹的祸
每当他在焕然一新的卧室里想和妻子燕好时,心里即会莫明其妙地产生一种焦虑不安的感觉,而使他无法勃起。
一个中年男子,在将屋子重新装潢后,却发生了一件怪事:他变得性无能了。
每当他躺在焕然一新的卧室里想和妻子燕好时,心里即会莫明其妙地产生一种焦虑不安的感觉,而使他无法勃起。
为了“试验”自己的性能力,他背着太太偷偷到外面找别的女人,结果“证明”没有问题。难道是自己对太太失去了“性趣”不成?答案似乎也是否定的,因为他有几次和太太出外旅行,住到旅馆里,在旅馆的床上,他又变得生龙活虎,一点毛病也没有。
但以旅行来治疗性无能,在时间和金钱上都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去找精神科医师。几年的精神分析后,医师和他共同挖掘出不少童年时代的往事,医师告诉他,他的性无能是来自未解决的“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这个解释也许满足了医师本身的理论癖,但对他性无能的改善却少有助益,因为在家面对太太时,他还是欲振乏力。
最后,他转而去找一位行为学派的心理学家。这个心理学家也追问病人的过去,不过他的着眼点和精神分析学家不同,他注意到病人有过的一件特殊往事:
原来患者在青年时代,曾和一个有夫之妇发生性关系。有一次,当两人正在床上浓情蜜意、翻云覆雨时,那位女士的丈夫突然撞进来,捉奸在床。结果他被那位女士的丈夫狠狠地修理了一顿。他自知理亏而没有还手,在被殴辱后他感到极不舒服,但只是将头靠在墙壁上,两眼呆呆地望着墙壁。
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经验。心理学家问他当时“看到的是什么”,他说自己呆呆望着的是“墙上的壁纸”,而且好像看了很久。
心理学家要他回想当时墙上壁纸的颜色和图案,结果发现,病人现在和他太太的卧室所贴的壁纸,与当年他被捉奸而受殴辱的房间壁纸非常类似。
至此,心理学家终于为他的性无能找到了“情境性的因素”——也就是他们现在卧室内的壁纸。壁纸才是让他感到焦虑不安,进而欲振乏力的罪魁祸首。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当他和太太在别的地方做爱时,就不会有性无能的现象。
心理学家给他的处方相当简单:更换卧室的壁纸。结果,病人的性无能即不药而愈,而且婚姻适应及其他行为也都获得了改善。
解析:
有相当多的性功能失常是来自所谓的“行为焦虑”(performance anxiety),因为焦虑不安而产生无法勃起或早泄等现象。
本案例中的这位男士,他的症状也属“性行为焦虑”,只是原因比较特别,居然是来自卧室里的壁纸,而且自己不知道是壁纸惹的祸。照理说,壁纸是“外在威胁”,它所激起的情绪反应应该是“畏惧”,但在这个个案里,因为他并不知道他“怕”的其实是壁纸,于是在有着这种壁纸的卧室里要和太太行房时,就会产生“莫名的焦虑”,所以本案例应该是属于“焦虑性精神官能症”。
弗洛伊德曾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所有焦虑的根源(就像本档案中的那位精神科医师所指出的),但从这个病例可知,当事者个人过去的其他经验其实也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将所有“莫名的焦虑”都归因于“难以查证”的俄狄浦斯情结,是一种削足适履的做法,好在现在也少有人做这种坚持。
根据行为主义的理论,患者在青年时代当场被捉奸而受殴辱的事件,曾让他产生非常强烈的痛苦、恐惧、羞愧与焦虑反应,当时他所看到或听到的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连带的“制约刺激物”(conditioned stimulus),和痛苦、恐惧、羞愧与焦虑等情绪反应产生“联配关系”。病人在被殴辱后,呆呆地看着墙壁上的壁纸,因此,壁纸就成了“制约刺激物”,和“性焦虑”产生联配关系。
患者现在虽然不虞再被捉奸,但壁纸仍可能成为强烈的性焦虑反应的来源,交感神经的焦虑反应抑制了由副交感神经控制的###勃起,于是导致性无能。
在实验室的“制约学习”实验中,“制约刺激物”与焦虑反应通常需反复进行始能建立联配关系,但在现实生活里,这种配对通常只出现一次,而且纯属巧合(如本案例里的壁纸与被殴辱的经验),为什么也会使患者在往后漫长的岁月里,对中性的刺激物也产生焦虑反应呢?
晚近的行为主义者认为,这是因为可以减轻患者焦虑的“回避行为”具有强化作用的关系,譬如本案例中的患者,虽不是在有着同样壁纸的房间内“反复被捉奸”,但看到那种壁纸即无法勃起以减轻焦虑的行为,却在日常生活里反复出现,这种回避行为正好可以强化他的症状。
在精神官能症的成因方面,精神分析偏重于“内在威胁”,而行为主义则偏重于“外在威胁”,但严格说来,每一个外在威胁都会唤起我们过去在类似情境中的经验,而又使它成为一种对内在安全的威胁;反之,内在安全的失去平衡,又通常是由外在情境的某种改变所诱发的。因此,在产生焦虑的结构上,若从这点来看,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重返床榻的丈夫亡灵
在梦中,她看到死去的丈夫来到她的床边,伸出手来拉她,好像要带她走。她从梦中惊醒,有一种恐怖和不祥的感觉。
一个63岁的老妇人,因为呼吸困难、胸痛、心跳加快与心悸等症状,而自行搭计程车到医院急诊处求诊。
医师怀疑是急性心肌梗塞。在详细检查之后,虽然心电图及生化检查方面都找不到特别的心肌病变证据,但因症状看起来非常危急,她仍在“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下,住进了内科加护病房。
在加护病房住了三天,症状改善了许多,于是将她转到一般病房,但仍维持“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虽然进一步的检查还是找不到支持此诊断的证据。
在一般病房住了两个礼拜后,因已无症状,医院决定将她转到养老院(因为病人目前独居,在家乏人照顾)。但当她知道这个消息后,即变得非常沮丧,对离开医院表现出极度的不安,而一再要求医护人员的关爱与保证。内科医师因此请精神科医师来会诊,希望帮她度过难关。
在短暂的面谈后,病人即透露如下的心事:
原来在三年前,她丈夫因第二次的心肌梗塞发作,而病逝于这家医院。在他死前,曾缠绵病榻数月之久,她日夜照顾着丈夫。表面上,她什么都没说,但内心却对自己长期担任护士角色深为怨怼,她希望丈夫最好一个人住到养老院去。当然,丈夫不主动提出来,她也只能认命地克尽一个妻子应有的职责。
丈夫死后,她好像获得重生般,立刻搬到一栋新的公寓去,家具也都换新的,显然是想断绝跟过去有关的一切。
就在她发病前六个礼拜的某天晚上,她作了一个恶梦:在梦中,她看到死去的丈夫来到她的床边,伸出手来拉她,好像要带她走。
她从梦中惊醒,有一种恐怖和不祥的感觉。她吓得不敢再在那个房间睡觉,而半夜起来将床垫和被单等都搬到客厅,改在客厅打地铺。而且从那天以后,她每晚都在客厅的地板上睡觉。
就在她住院的当天清晨,她又作了同样的恶梦,梦中惊醒后,她极度恐慌,觉得呼吸困难、胸痛、心脏怦怦乱跳,好像快要死了,于是连忙叫了一部计程车,前往医院急诊处,结果,就因为上述症状而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发作。
面谈之后,精神科医师认为她的症状并非急性心肌梗塞,而是焦虑性精神官能症的发作,她不必而且也不宜到养老院去。于是在这个新诊断下,让她出院回家,然后再安排她接受进一步的心理治疗。
解析:
丈夫的亡灵重返床榻,伸手要接她走……听起来似乎有某种诡秘的灵异气氛,但其实是一个“焦虑的梦”。
病人的焦虑可以说是来自她在丈夫生前对丈夫的敌意,及在丈夫死后因前述敌意而产生的罪恶感。当丈夫缠绵病榻时,她希望摆脱照顾他的责任;丈夫死后,她又连忙搬家,想摆脱跟丈夫有关的一切。但她的梦魇却泄露了她潜意识里的心事,那“伸出手要拉她一起去的丈夫”正是其内心罪恶感的化身。
心跳加快、呼吸困难、胸痛等,固然是焦虑引起的神经生理反应,但似乎也是她丈夫心肌梗塞症状的模仿,她终于也像她丈夫一样,被诊断为“心肌梗塞”而卧病在床。无巧不成书,到后来,院方竟然要将她转到“养老院”,这等于是她心事的重演,难怪她要不安地抗拒了。
潜在的敌意与罪恶感也是引发焦虑的一个常见心理因素,除了本案例这种形态外,还有其他类型,譬如有一位18岁的男学生,在和异性约会之前常会出现严重的焦虑症状,但不是因为紧张,而是另有不可告人的原因。
这位男生的外表并不吸引人,可以说很难得到异性——特别是他看上眼的异性的青睐,但他还是想办法找机会和异性约会。他最近约会的女孩子,通常要等到下午六点,确定没有其他更好的男孩子来邀她时,才会答应他的约会。这种“聊胜于无”的约会使他原本非常强烈的自卑感及不安全感益形加剧,在潜意识里,一种对异性的敌意慢慢滋长着。
慢慢地,当他和这个女孩子在一起时,开始有了“将她捏死”的幻想。他说:“当我单独和她在车内时,我的脑海一直浮现她那细白的喉咙,我真想捏死她。”起先,他总是挥去这个要命的念头,但随后的几次约会,却又一再重复出现。终于在某一天晚上,当他开车要去载那位女孩子出来时,在车上忽然觉得自己的心脏狂跳,好像就要死掉似的,还好在几分钟后就又慢慢恢复了正常。但此后,每当他要和这位女孩子约会之前,即经常出现类似的焦虑发作。
在这个个案里,当事者对异性潜在的敌意是导致他焦虑发作的主因,而他之所以对异性产生敌意,乃是他自觉被异性瞧不起,自己的内在安全感受到威胁所致。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华人小说吧
泄密的心脏
一个事业有成的商人,在爱上年轻漂亮的女性,而想和比他大八岁的妻子仳离时,心脏竟令他难受地狂跳起来。
一个中年商人,事业相当成功,但就在看似一帆风顺时,却每隔两三个月就会突然出现心跳加快、呼吸困难等急性的焦虑发作。
此一恼人的焦虑发作,跟他的婚外情几乎同时出现。
原来这位商人的妻子比他大八岁,在刚结婚时,觉得太太有一种成熟的风韵,但现在却已年老珠黄,对他几乎已无任何肉体上的吸引力。而他自己还值盛年,对年轻的女性却有着日增的兴趣,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并未有实际越轨的行动,只是在心里幻想自己的太太如果既年轻又热情的话,那该有多好。
幻想是行动的前奏,当他这样想时,果然遇到一位迷人的年轻女性,他很快坠入爱河,背着太太和这位女性双宿双飞。不久,就爆发了上述的急性焦虑发作。
他因焦虑的症状而去找医师,医师在探询他的过去时才知道,他是在穷困而险恶的环境中度过童年的,在残酷的世界中,他一直觉得自卑、不安全、受威胁,但也一直想摆脱这种情境。在大学二年级时,他惨遭退学,这更加深了他上述的感觉,但事实上,被退学是因他在外兼差太多造成的。
后来,他和一个年纪比他大很多,而且非常坚强的女人结婚,像母亲一般的妻子总算给他带来了安全与自信。这种婚姻关系也使他在经济上获得相当成功,他说他目前所过的生活是年轻时候“连梦想都未曾有过的”。
但现在他不仅另结新欢,而且兴起了想和这位年轻漂亮的女人结婚的念头。如此一来势必要和他原来的妻子仳离,而妻子却是他个人安全、自信与成就之所系,在内在安全受到威胁之下,他遂爆发了焦虑症状。
解析:
在这个“焦虑性精神官能症”的个案里,另结新欢且想要再婚的念头使患者面临了人生的抉择,抉择意味着改变,而改变也是引发焦虑的一个重大因素。
对这位中年商人来说,他的焦虑可能有两个来源,一是外遇所带来的罪恶感,我们可以称为“道德的焦虑”;另一则是想和代表他“内在安全”的妻子仳离的想法,我们可以称之为“分离的焦虑”。一个原本缺乏安全感的人,在好不容易经由某种形式构筑让他安心的安全堡垒后,则踏出此一堡垒的任何行动,即使是出于自己的向往,也可能引发焦虑。
有一位男士因工作的关系,必须经常离开家人单独去旅行。在出发前几天,每当他想起即将来临的旅行,就会觉得胃部怪怪的、脸部发烫、手掌心冒出一大堆汗来,而且不由自主地幻想在途中可能发生什么不测的意外,将使他的家人沦为可怜的孤儿寡妇,结果原本应该相当有趣、有收获的旅行变成了毫无乐趣的重担。虽然这种焦虑还不致于影响他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但却是一种相当不愉快的经验,它总是在他要出发的当天达到顶点,要等到真正上路,才能获得解脱。
焦虑是一种预期,就好像参加大###考的考生,在考前会有预期焦虑,要等到进入考场后才能获得“解脱”,这原是人面临考验时的正常反应。但在这个个案里,旅行应该是受期待的乐事,他的“预期焦虑”显然也是一种“分离焦虑”,也就是离开家这个安全堡垒对他所造成的内在威胁。
本个案中的这位中年商人,因外遇及想和妻子离婚的念头导致他的“心脏狂跳”,让笔者想起爱伦坡的一篇小说《告密的心脏》(the telltale heart),一个年轻人在杀了隔壁的老头,并将他毁尸灭迹后,面对警察的盘问,他因突然听到自己“越来越急速,越来越高昂的心跳声”而自动向警方招供——这个年轻人加速的心跳泄露了他心中的秘密。本个案这位中年商人加速的心跳也泄露了他心中的秘密,只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向妻子招供。
华人小说吧 电子站
不敢坐船的单身女子
因为怕看到船,她对可能有船出没的海边和湖边都敬而远之,最后,连在街道上看到船的照片也会浑身不舒服。
一个28岁的女士,依然小姑独处。
她有一个奇怪的毛病:不敢坐船。不是会“晕船”,而是“惧船”,一看到船就觉得头晕目眩、两腿发软、手心冒汗。
因为怕看到船,所以对海边或湖边等可能看到船的地方也都敬而远之。最后,连在街道上或人家家里看到船的照片,也会浑身不舒服,常惊恐地连忙避开。
这种毛病为她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若干不便与困扰,于是她去寻求精神科医师的帮助。
在分析治疗过程中,医师发现她在情窦初开时,即对性有强烈的兴趣,但对它也有着莫名的恐惧。在她的幻想里,认为性交将使女性的性器严重受伤。
少女时代,她交了一个男朋友,有一次搭男友的船出游,在船上,她情不自禁和男友发生了短暂、实验性的性关系。事后,她心里一直惴惴不安,觉得母亲已经“看出”了她所做的坏事,只差没有当面责备她而已。
在自觉母亲不赞同的情况下,她变得极为沮丧,也断绝了与那位男友的交往。
不久之后,她就爆发了前述的惧船症。
解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畏惧性精神官能症”(phobic neurosis)病例。
每个人都有过害怕的经验,这些害怕有很多是正常的,一个人在敌人枪管的瞄准下,双腿颤抖、屁滚尿流,这是合理的“害怕”;但如果他走在大街上,因害怕大厦突然倒塌下来将他压得粉碎,而变得寸步难行,这就是非理性的“畏惧”了。所谓“畏惧性精神官能症”是指一个人对某一特殊的物体、活动或情境产生一种强迫、持续而且不符事实的极端害怕,他明知这种害怕与实际的危险性相较之下,是不合理的、不当的,但就是怕,而且因这种非理性的害怕,而对所害怕的特殊物体、活动或情境产生回避行为。
俗语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它表示对“草绳”的害怕或者畏惧,乃是来自以前“被蛇咬”的经验。他真正害怕的是蛇,以致后来连与蛇类似的草绳也都害怕,而且被蛇咬的只是“一朝”,但却带来了“十年”的害怕。这句俗语很传神地表达了畏惧性精神官能症的一些特色:一、它来自个人过去的经验;二、现在畏惧的对象与过去的真正畏惧对象间有一种类似、象征的关连;三、它得来容易,却难以消除。
从精神分析的观点来看,畏惧性精神官能症是当事者以“转移作用”(displacement)及“回避作用”(avoidance)这两种心理防卫机制来压制潜意识里的本能冲动所致。
1909年,弗洛伊德曾以一位5岁男童小汉斯(little hans)来说明畏惧性精神官能症的形成:5岁的小汉斯正处于心性发展过程中的“俄狄浦斯期”,他一方面依恋他的母亲,而对身为“情敌”的父亲怀有敌意;但另一方面他又怕父亲的报复——将他“阉割”。这些本能冲动都是他正在发展中的自我无法接受的,所以被潜抑到潜意识里去,但仍蠢蠢欲动。有一天,汉斯和母亲搭马车出去,马车翻覆,汉斯变得非常惊惶,他怕那匹马会“咬”他,而产生了所谓的“惧马症”。
弗洛伊德认为,这是因为汉斯把和父亲关系中的焦虑“转移”到较无害、且可以“回避”的马身上所致。“怕被马咬”即是“怕被父亲阉割的转移”。
本案例中这位28岁女性的惧船症,似乎也可做如是观:船乃是性冲突的转移。第一次在船上发生的实验性性行为,激起的可能是她对性早已有之的矛盾情感——“既期待又怕受伤害”,在担心被母亲“识破”的情况下,她压制了进一步的性渴求,但对性的强烈兴趣又时时想突围而出,于是她将这种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移到“船”上面,船激起她莫明的恐惧,并借着回避船来回避她心中的性冲突。
徐静医师在其所著《精神医学》一书里,也曾提到一个生动的畏惧性精神官能症病例:
一位年轻少妇近来突然在看到黏黏软软的牡蛎、蛋清或鼻涕时,就会害怕得浑身发抖,最后连菜市场也不敢去,深居简出,怕看到令她害怕的东西。
在接受分析治疗后发现,这位少妇结婚已两三年,育有一子,她先生在两三个月前入伍服役。她因为店务的关系,与一位英俊男子过从甚密,那名男子经常挑逗她,她怕自己会做出不守妇道的事而深感不安。
有一天,她上厕所时,看到一条蛆在厕所里蠕动,她突然害怕起来,担心那条蛆可能会爬进她的下体。以后,只要看到类似蠕动或黏黏的东西,她就会恐惧异常。
在进一步追问下,她承认自己曾经幻想与该男子发生关系,但一想到他黏黏的精液进入自己的体内,就会受孕,若被丈夫知道就一切都完了,因此心生恐惧。后来看到蛆时,立刻联想到精虫的蠕动,而害怕起来,以后更扩大对所有类似的东西——如牡蛎、蛋清、鼻涕等也都产生恐惧。当然,因为这种恐惧,使她中断了与该男子做进一步接触的可能,也防止了“真正”让她恐惧的事情发生。
令人恐怖的教堂钟声
他们解剖我母亲。我一直祈祷和哭泣,希望母亲仍活着;而教堂的钟声却一直响着,我痛恨它们。
多年来g女士心中最怕的是高塔,特别是教堂的尖塔,她一看到它们就觉得浑身不自在,急忙掉头而去。
最后她不得不去寻求医疗帮助。在仔细询问之下,医师发现,她怕的其实不是塔,而是钟声,怕教堂高高的楼上突然响起钟声,一听到钟声,她就会浑身发毛。医师问她是什么时候开始怕听到钟声的?g说她也想不起来,只知道是很久很久以前,大概在十几岁时就有这种现象。这的确是相当久了,因为g女士已经40岁。
当用尽各种方法都找不到可能的线索后,医师决定将她催眠,打开她潜意识的心扉,到尘封在脑海深处的记忆乱丛里去搜寻。
在催眠状态中,医师一边给g暗示,一边递给她一支笔,要她做心事的“自动书写”(automatic 镇……教堂,我父亲带母亲到b镇,母亲在那里死了,然后我们到c镇……他们解剖我母亲。我一直祈祷和哭泣,希望母亲仍活着;而教堂的钟声却一直响着,我痛恨它们。”
当她写下最后一句话时,虽然自己并不知道写的是什么,但却变得焦虑而惊惶。这些“自动书写”的内容,透露出g的畏惧钟声和她母亲的死亡有关。
在解除催眠一段时间后,医师拿出她所写的那张纸条给她看,g倒是心平气和地说出了那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在多年前,当全家人到英国旅行时,她母亲忽然得了重症,就在当地紧急开刀,但不幸却死了。在母亲死前,她一直祈祷母亲的康复。他们所住的旅馆旁边刚好有一座教堂,教堂的塔楼上不时传来悠扬的钟声,她常在钟声中祈祷。
但也许是钟声出现的频率太高了(每隔十五分钟就响一次),使她绷紧的神经渐渐受不了,最后竟开始痛恨听到钟声,特别是在她祈祷的时候,那钟声更增加她的痛苦。
在做了这种表白后不久,g又向医师透露了一个更重要的讯息。她以忏悔的口气说,有一次她“省略”了到教堂祈祷的义务,事后即一直有“如果母亲死了,就是我省略祈祷的关系”、“这将是我的错”的想法。后来,她母亲果真死了,她更认为这是“上帝对我的惩罚”、“我必须为母亲的死负责”。
g说,一直到成年后,她仍然认为“母亲的死是我的错”,并因此而深深自责着。
但这种将过错全往自己身上揽的想法似乎太过牵强而夸大。在医师颇有技巧的追问下,g终于又做了一次更深刻的表白:
原来在她母亲过世前两年,她因不听母亲的劝告而着凉了,后来病情恶化,被诊断为早期肺结核,在医师的建议下,父母遂带她到欧洲去寻求更进一步的医疗。然而就在他们抵达英国后不久,就发生了母亲死亡的不幸事件。
至此终于真相大白,g在心里觉得母亲若不到英国,就不会患急病而死,而母亲之所以会到英国去,完全是因为自己的关系。如果当初自己听从母亲的劝告而多穿衣服,就不会发生尔后的不幸事件。
她的畏惧教堂钟声,可以说就是这种深沉的内疚所引起的。
解析:
这也是一个畏惧性精神官能症的病例。g女士对教堂钟声的畏惧启始于15岁时的一次心理创伤经验,历时25年仍然挥之不去,可见那次创伤对她而言是多么的执拗与惨痛。
传统的精神分析学家认为,畏惧乃是对性与攻击等本能冲动的潜抑。但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与本能无关的心理创伤事件,也可能在心理防卫下产生对某种物体、情境或活动的畏惧。g女士难以面对的是“母亲的死都是我的错”此一内疚,在英国那些天的经历令她一思及就感到焦虑、悲痛,在意识层面,她成功地压制了创伤经验的“全程”(目前她已很少再想起那些往事),而且成功地将“全部”(整个事件)转移到“局部”(教堂钟声)上头,并加以回避。但在她对教堂高塔及钟声的莫明恐惧中,仍隐藏了她潜意识里的悲痛记忆与内疚,只是这种悲痛与内疚被“隔离”开来而已。
怕猫的女人
当她四岁时,父亲在她面前将一只猫活活溺死在水桶里,这种景象让她感到非常害怕,此后即和猫有了难解之缘。
一个已婚的37岁妇女,个性外向,善于社交,有很多朋友,但也很照顾家庭,以家庭为荣。她惟一的毛病就是怕猫。
她对两个小孩所养的各种小动物,譬如天竺鼠、乌龟、小鸟等,都很喜欢,但就是不喜欢猫,不仅不喜欢,而且是怕得要命,一看到猫或想到猫,就会感到紧张、焦虑,惊惶得不知所措。
虽然明知猫没有什么好怕的,但总是担心突然出现的猫会不意跳到她身上,抓她、咬她。自己也明知道不太可能发生这种事,但就是挥不去这个念头,一想起来就忍不住会全身发毛。因为怕遇到猫,所以她走路时总是靠着人行道近马路的那一侧,以免人行道内侧的住宅或围墙上突然窜出猫来,晚上更是不敢单独一个人外出。如果知道某人家里养猫,她就避免踏入那个人的家里。
不只怕猫,她也怕像猫一样的皮毛制品,在大众交通工具上,旁边的乘客若穿毛皮大衣,她就会觉得浑身不自在,而避得远远的。最后,连书本上的猫图片,或电视上出现猫的镜头,也让她全身起鸡皮疙瘩。
最近几个月来,她对猫的恐惧感似乎有增无减,生活里充满了猫的阴影,任何突然出现的影子或声响,都被她解释成是猫在作怪,晚上也经常作有关猫的恶梦,而早上醒来的第一个念头是:我今天会遇到几只猫?
她丈夫很关心她的这种惧猫症,但也无能为力。因为症状持续恶化,已严重干扰到她的日常生活,所以在丈夫的陪同下,到医院接受心理治疗。
在心理治疗师的讯问下,她说自有记忆以来,就一直怕猫。最早可以回溯到她四岁时,父亲在她面前将一只猫活活溺死在水桶里,这种景象让她感到非常害怕。接下来的记忆是,她伸开两腿坐在一张桌子上,一只猫就在地板上来回踱步;然后是自己站在屋子的大门外哭泣尖叫,好像是看到一只猫。
14岁时,她父母也许是为了给她取暖,将一张毛皮铺在她的床上,当她发现时,即害怕得发出歇斯底里似的尖叫。18岁时,又有一只猫突然跑进她的卧室,她也是吓得浑身发抖,连忙躲开。
结婚后,她变得更加怕猫,主动回避各种可能遇见猫的情境。在差不多十年间,她就借着这种策略生活,但最近因情况日渐恶化,而不得不寻求医疗帮助。
解析:
这也是一个“畏惧性精神官能症”的病例,在症状的发展上,和前面那位惧船症的单身女郎颇为类似。
与精神分析互立山头的行为主义认为,畏惧性精神官能症是来自患者过去的“制约与回避学习”。相应于弗洛伊德的“小汉斯”,两位心理学家华森()及雷勒(r。 rayner)也在1920年发表了一个“小亚伯特”(little albert)的个案:
小亚伯特是一个只有十一个月大的男婴,原本健康而快乐。实验者依序让他看老鼠、兔子、狗等毛制玩具,亚伯特对这些东西是既不害怕,也没有关心的反应。惟一让他紧张的刺激是在他身后猛击铁棒所发出的刺耳的尖锐声。在了解这个基本现象后,实验者将一只白老鼠放在亚伯特眼前,同时在他身后猛击铁棒,结果原先对白老鼠没有反应的亚伯特,即开始对它产生畏惧、退缩的反应。在这两种刺激配对出现几次后,即使不再敲击铁棒,亚伯特也会对置于眼前的白老鼠感到畏惧、退缩。有一次还大哭,迅速爬离老鼠,差一点从实验桌上掉下来。
这种传统的制约模式说明了小亚伯特恐惧白老鼠的根源。铁棒刺耳的尖锐声是天生吓人的刺激,白老鼠虽不会令人产生天生的畏惧感(它是一种中性的刺激),但当它和铁棒的刺耳锐声配对重复出现时,它本身即能造成当事者的焦虑和惊惶,并在畏惧中对它产生回避行为。
华森还发现,这种制约更可以大而化之,亚伯特最后对任何柔软、白色的毛制品——包括玩具兔子、羊毛、毛大衣、白头发、圣诞老人面具上的白胡子等,也都产生了畏惧反应。他将此称为“刺激的普遍化”,意指类似的刺激可以激发同样的反应。
本个案中的这位妇女,从怕猫进而到怕猫的照片、跟猫有关的毛皮等,可以说完全符合这种“刺激的普遍化”原则。惟一不同的是,在实验室里,“制约刺激物”(如小亚伯特实验里的白老鼠)与“非制约刺激物”(铁棒敲击声)两者需反复配对出现,才能建立患者对“制约刺激物”的畏惧感,但在现实生活里,这种配对关系通常只出现一次——如本个案中的这位女士当年看到父亲将猫活活溺死的景象,为什么由此而生的对猫的畏惧以后即会如影随行呢?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这种配对虽非“一再发生”,但却“一再被想起”,所以仍有可能建立联配关系;另一个原因就像我们在《都是壁纸惹的祸》那个案例中所说的,借以减轻焦虑的“回避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反复出现,这种回避策略遂强化了她的症状。
难以穿越的广场(1)
天色已晚,而且还下着雨,太太焦急地出去寻找他,最后在英华利德桥边看到他全身湿透地在那里颤抖,他无法穿越那座桥。
k君是一个斯文的中年男子,他不管到哪里都需要太太作伴,甚至连上厕所也不例外,夫妻两人真的做到“成双入对,形影不离”的地步。但与其说这表示他们“恩爱异常”,不如说是“痛苦异常”,要了解这种痛苦,必须从头说起:
据k君说,他在25岁时,有一次单独走过康科德广场,在空旷的广场上,他突然产生一种莫名的惊惶,呼吸持续加快,觉得自己好像就要窒息了,心脏也跟着猛烈跳动,而腿则软瘫无力。眼前的广场似乎无尽延伸着,让他既难以前进,又无法后退。在全身冷汗淋漓下,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好不容易“跋涉”到广场的另一头。
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突然会有那种反应,但从那一天起,他即对康科德广场敬而远之,下定决心以后绝不再自己一个人穿越它。
不久之后,他在单独走过英华利德桥时,竟又产生同样惊惶而难受的感觉。随后,在经过一条狭长而陡峭的街道时,也莫名其妙地心跳加快、全身冒汗、两腿发软。
因为自觉有异,他曾接受某位医师的治疗,但情况不仅未见改善,反而持续恶化。到最后,每当他要经过一个空旷的地方时,就会无法控制地产生严重的焦虑症状,以至于他不敢再单独接近任何广场。
有一次,一个女孩子到他家拜访,基于礼貌与道义,他必须护送那位女孩回家。途中原本一切正常,但在抵达女孩子的家门后,他自己一个人却回不了家。
天色已晚,而且还下着雨,他太太在家里等了五个小时还不见他的踪影,于是焦急地出去寻找他。最后在英华利德桥边,看到他全身湿透地在那里哆嗦打战,因为他无法穿越那座桥。
在这次不愉快的经历后,他太太不准他单独出门,而这似乎正是他所期待的。但即使在太太的陪伴下,每当他来到一个广场边时,仍然会不由自主地呼吸加快、全身颤抖,嘴里喃喃自语:“麻曼拉达、哔哔比塔科……我快要死了!”此时,他太太必须赶快抓紧他,他才能安静下来,而不致发生意外。
到最后,不管他走到哪里,他太太都必须跟在旁边,连上厕所也不例外。
解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惧旷症”(agoraphobia)病例,它也是畏惧性精神官能症之一。
惧旷症本来专指对空旷场所的畏惧,但精神医学界目前已扩大其适用范围,而泛指当事者对足以让他产生无助与惶恐之任何情境的畏惧,除了空旷的场所外,其他如人群拥挤的商店、戏院、大众运输工具、电梯、高塔等,也都可能是让患者觉得“无处逃”而畏惧的情境。过去所谓的“惧高症”(acrophobia)与“惧闭症”(clastrophobia)等,现在也都属于“惧旷症”。
惧旷症的一大特征是,患者的惊惶反应通常是在单独面对该情境时才会产生,如果有人作伴就能获得缓解,甚至变得正常,而且能让他免除这种畏惧的“伴侣”通常是特定的某一两个人。精神分析学家因此认为,惧旷症可能是来自潜意识的需求,患者极度依赖某人,对他有婴儿般的缠附需求,但在意识层面,他无法承认此一幼稚的渴望,所以就借惧旷症的惊惶反应,使对方有“义务”必须时时和他作伴。本案例中的这位k君,他的惧旷症从精神分析的观点来说,就是他在潜意识里对太太有婴儿般的缠附需求。
但这种以“功能”来解释“原因”的说法,无法获得普遍的赞同。行为主义学派则认为惧旷症可能跟当事者过去的经验有关,譬如有一位50岁的心理学教授患有惧高症,他对自己毛病的来龙去脉做了如下的解释:他说他有一次目睹某人从四楼的窗口掉下跌死,此后他即得了惧高症,不敢爬高,也无法在旅馆高层的房间里睡觉。为了克服这种恐惧,他曾以攀爬某纪念碑来训练自己,但总是在爬到一半时,就紧张得无法再往上爬。十八年后,他到尼加拉瀑布时,只能走在桥中央,而且紧紧抓着徐徐而行的旅游车,才勉为其难地走过吊桥。他不仅担心吊桥会突然崩塌,也害怕自己可能失去控制而掉下桥去。
但事实上,很多惧旷症患者均难以从过去的经验中找到令他们畏惧的原因。专门研究遗传基因对人类社会行为产生影响的社会生物学家威尔森(e。 o。 wilson)提出了一个出人意表的说法,他说畏惧症患者所畏惧的对象常是早期人类生活中所面对的危险,譬如惧旷、惧高、惧闭、惧暗、惧蛇、惧雷、惧蜘蛛等,如果说畏惧症是环境或文化制约的产物,那么现代社会中的危险,譬如核电、汽车、瓦斯爆炸等,应该是更常见的畏惧对象,但事实上不然,很少有走过核电厂或看到汽车就会出现呼吸急促、全身发抖、冒冷汗等自律神经反应的患者。现代社会中的人类,其畏惧反应仍然是相当“传统”的——惧旷症远多于惧电症、惧蛇症远多于惧汽车症。威尔森因此认为,其实是进化规划人脑,使它留意某些危险情况,但社会进化的脚步远快于生物进化,生物进化还“来不及”处理现代社会中的危险,因此,现代人脑中存有的畏惧对象,仍是几百万年前遗传基因所规划、誊录在脑纹里的那几种“古典”的危险。
难以穿越的广场(2)
如果我们认为精神官能症有体质——也就是脑神经的生理及生化因素,那么社会生物学家的这种说法——惧旷症来自古老的大脑硬体结构问题,恐怕也不是天方夜谭吧!
烹饪女教师的神秘触摸
她觉得自己如?
换源: